1980年,广西的几位农民在干活时,挖出一个骨灰罐,大家都觉得十分晦气
更新时间:2024-08-20 11:41:41
1980年,广西的几位农民在干活时,挖出一个骨灰罐。大家都觉得十分晦气,于是便把罐子远远的扔到一旁,没想到,后来被一个农民拿回家当咸菜缸子,几年后得知这罐子价值连城。
198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国家经济就像刚启动的列车,加速驶向繁荣。广西的横县,这片充满活力的地方,在那一年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主楼旁边,要建起一座崭新的工厂。这对横县,乃至整个广西来说,都是个推动发展的好机会。
那时的广西,虽然地处偏远,但民风厚道,人们日子虽不富裕,心中却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有句老话说得好,“山不在高,出名靠神仙;水不在深,有龙就有灵气”,这句话似乎正预示着这片土地上即将上演的非凡篇章。
那年冬天,施工队伍一到,工地就热闹起来,挖掘机的声音响彻云霄,打破了往日的平静。挖地基时,怪事出现了——工人们挖出了一堆碎瓷片,起初大家没当回事,以为是老早以前的东西。但挖着挖着,一个圆乎乎、花纹精致的青花瓷罐子露了出来。这罐子看着不寻常,可那会儿大伙儿不懂古董,也没太当回事,还有人瞎猜说可能是古时候装骨灰的。因为它没盖子,样子又怪,大家觉得不吉利,就扔工地边儿上不管了,时间一长,就被荒草给淹没了。
转眼七年过去,那罐子都快成杂草堆里的一部分了。直到农科所来了位新同事苏振发,他特喜欢老物件,有次路过,一眼就瞅见了那罐子,觉得挺有意思。同事们早把它当废品了,所以苏振发说要拿走,谁也没拦着。
苏振发本想用它腌咸菜,可没盖儿不合适,就改当花盆了。放在自家院子里,风吹雨打了好一阵子。碰巧那时全国在搞文化遗产大搜查,想找出藏在民间的宝贝。苏振发也听了几场讲座,学了点鉴别古董的皮毛,心里就琢磨起那罐子了。
越想越不对劲儿,苏振发干脆又仔细打量了一番那罐子,最后决定找专家给看看。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愿意帮忙的专家。专家一上手,初步断定这是元代的青花瓷罐,但具体多值钱还得再研究。特别是罐子上画的人像,在元代青花瓷里很少见,鉴定起来更难了。为了保险起见,县里还请了国家文物局的大专家来亲自过目。
经过专家们的仔细鉴定,这罐子终于露出了真容——它竟是件极其珍贵的元代青花人物瓷罐,珍贵到能评为国家顶级文物。罐上绘着尉迟恭单枪匹马救唐王的英勇场景,用的是名贵的“苏勃泥青”颜料,手艺高超,艺术价值极高。这消息一出,立马轰动四方。
苏振发知道这东西的重要性后,二话不说就决定无偿献给国家,这举动显示了他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心和无私。为了表彰他,当地政府不仅给了他荣誉证书和奖金,还帮他两个女儿安排了工作。现在,这青花瓷罐安稳地坐落在广西南宁博物馆,成了研究元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重要宝贝。
苏振发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重视文物保护的写照。从被遗忘到成为国宝,这罐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件文化遗产背后都有故事。
它们不仅是时间的记录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遗产,让它们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为后代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就像苏振发那样,每个人的小小善行,都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添砖加瓦,共同守护我们的记忆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