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的下辖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
更新时间:2024-08-28 07:17:30
礼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的下辖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汉水上游。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
礼县位于中秦岭华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皱带,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东周时礼县为秦的封地;元朝代设李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因“李”字凡俗,借同音“礼”字代替;明成化九年始置礼县;1949年8月礼县解放,成立礼县人民政府;1985年7月,礼县划归陇南行署;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
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县内有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诸葛亮“六出祁山”遗址祁山武侯祠等文化古迹。截至2022年,礼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陇南影子腔》《礼县高抬》等5项。同时,截至2023年2月,境内拥有秦文化博物馆、礼县祁山武侯祠旅游景区在内的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旅游景区3个。此外,礼县有八盘梨、酒柿子、礼县大黄等众多特产。
名称由来
礼县源于地名“李店”。唐、宋时期,礼县东北部属长道县,县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礼”字代替,直到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置县时,才正式定名“礼县”。
先秦
礼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在西汉水沿岸的黄土台地上,存有仰韶、龙山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夏代,本地属雍、梁之域,地名为西。夏化末年。东夷的畎[quǎn]夷进人关中的彬岐之间,后翻越陇山,进入西,吞并和赶走了和夷和土著人。畎夷称西戎,又称犬戎。
商仍为雍州地。商代末期,秦人进入西。《史记·秦本纪》记载:“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这是西地称西垂的最早记载。
西周时礼县为西陲。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骆子非子为附庸,建邑秦亭,号曰秦嬴。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子成为大骆适嗣,居西犬丘。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领兵救周,后周平王东徙洛邑,襄公拥兵护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地,秦始有国,都西陲宫。
秦襄公领兵救周
秦汉至南北朝
秦时,礼县属陇西郡之西县。
两汉时期,礼县分属西县、武都县。
三国时期,今县境中东部为魏国汉阳郡,西南部为蜀国武都郡、武都县。
晋代,今县境中东部的西县改为始昌县,为天水郡辖属,西南部为白马氐管辖。前赵、后赵时,今县境东部、中部分属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为仇池国管辖。前秦、后秦时,今县境东部为秦州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为南秦州仇池郡。西秦时,今县境东部为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为仇池郡,包括阶陵县、白马郡所辖。
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北周时期,东部为秦州天水郡黄瓜县,西南部为成州仇池郡汉阳县、潭水县、仓泉县。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年~公元600年),礼县被成州长道、上禄、潭水三县分治。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废成州,复置汉阳郡,本地被汉阳郡长道、上禄、潭水三县分治。
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礼县被成州长道、上禄、潭水三县分治。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礼县中东部属山南西道成州长道县,南部和西南部属山南西道成州汉源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一带为安置党项人的专属羁縻[mí]地,属陇右道马邑州。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礼县全境被吐蕃占领;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长道县复置,由成州划归秦州。唐末,礼县东北部隶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南部隶属成州汉源县,西南部仍被吐蕃占领。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礼县被天水、长道、大潭三县分治,属秦凤路之秦州。北宋末,礼县盐官东部、红河镇一带地属秦州天水县,中东部一带属岷州长道县,南部和西部属岷州大潭县,三县均属秦凤路。
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移军治于原天水县城,仅领天水县,同下州。至此,本地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
民国二年(1913年),礼县属陇南道,1914年更名为渭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礼县直属于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礼县归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礼县解放,礼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武都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礼县划归天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8月,西和县与礼县合并,改称西礼县,县治设在原礼县城关镇,隶属天水专区。1961年9月12日,撤销西礼县,礼县恢复原有建制,仍归天水专区。1969年10月,天水专区更名为天水地区,礼县仍属之。1985年7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后,礼县由天水地区划归陇南地区。2004年6月,陇南撤地设市,礼县为陇南市下辖区县。
标签: 秦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