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余奕萱

更新时间:2024-09-07 18:42:06

通讯员:余奕萱

"海韵古居 浙域新美"2024年7月1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的浙江舟山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深入了探索舟山的建筑历史。

古建筑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作为文化瑰宝,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经沧桑多遭损毁。舟山群岛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上的几次海禁,现存传统建筑的历史都比较短,所以这些古建筑的保护问题便备受关注。 在海岛上有一群学者,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有幸邀请到《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的作者翁源昌老师。他将带实践成员们一起走进古建筑,开启一场沉浸式海岛传统民居文化课。

翁源昌,舟山市定海区历史文化与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东(舟山)家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擅长地方民间文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舟山乡土文化、家谱文化等,出版《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群岛世范舟山家谱家风家事》、《群岛乡愁舟山百村印记》等专著。

《群岛遗韵舟山传统民居》于2017年出版,记载着舟山老房子的历史与建筑审美,可以说是翁老师这十多年来对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的一个总结。

7月1日清晨,实践团成员集体前往定海区白泉镇,见到翁老师的第一面,成员们便被翁老师儒雅的学者气质所吸引。跟随着翁老师的脚步,这堂实践课从白泉镇的老街开始。

老街在清光绪间始成规模集市,由横直两条街交叉成“十”字形状,故名十字街。清中晚期至民国,十字街商铺林立,十几家老字号商铺使“千年海市”十字街久负盛名。

在乡村振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老街的改造迎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延续老街的传统风貌,保护建筑文化,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老街所面临的难题。

面对老街的改造难题,翁老师提出他的观点:“乡村振兴,特别要重视文化振兴,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建筑环境为代价”,对于那些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建议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适当改造,增加文化内涵,继续发挥其文化、教育等功能,使之成为小城镇特色历史风貌的亮点。

实践团穿过老街,拐入新街,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反差感也给同学们带来思考。

“千年海市”白泉镇,农、渔、林、工、商等多种经济结构并存,曾经的繁华小镇留下了不少经典传统民居,翁老师带实践团成员们一一走访讲解,成员们逐渐入神。在王氏古居,实践团成员们停留了许久,不光是这座建筑的独特美吸引了成员们,更是因为这座老房子背后的传奇故事。

王氏家族曾是此地的一大巨族,诗礼之家,人才辈出,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清道光五年(1825),36岁的王修允中了顺天举人,任江西大庚知县,以后又任江西皤阳、河南沈邱县知县。在任期间,崇学校讲礼仪,教化民众,书香传世。

站在王氏民居前,成员们首先被墙门所吸引,王氏民居的墙门散发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前后有两道墙门,墙门间有七八个台阶。第一道墙门雕饰极为丰富,上面隐约可见“紫气东来”四字和龙纹雕饰,墙门背后雕饰着古色古香的书案、梅兰竹菊等,寄寓了屋主人对君子风范、书香门第的向往。

穿过墙门拾级而上,豁然开朗,成员们被眼前的建筑所震撼,翁老师告诉成员们海岛的传统民居相比其他地方比较朴素,但是这座建筑却有其独特的美。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屋脊两头的独特形状——“凤凰屋脊”,这在海岛传统民居中是非常难得的发现。表达了淳朴乡民对神秘自然的崇拜,也是对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向往。

在这座老房子里,目前还居住着一位叶奶奶,她热情地招待了实践团成员们。一群“00后”围着叶奶奶,听她讲与老房子的故事。

叶莱英奶奶,今年已经84岁了,从十几岁开始就在这老房子居住。在采访过程中,叶奶奶回忆了过往的艰苦岁月,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叶奶奶16岁入团,18岁入党,在谈及自己的子女时非常骄傲,因为国家的繁荣,她的子女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进入金融行业工作。采访最后叶奶奶把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送给同学们,希望年轻一代保持善良的心,努力求学,平安喜乐!

实践结束,我们告别叶奶奶和翁老师,这一趟的探寻之旅,还有老房子里的人都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房子因为人而活起来,青年能为这些古建筑做什么?我们能在翁老师身上学到跋山涉水去记录老房子的坚持和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能向叶奶奶学习对老房子的守护和相互陪伴,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