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泗水县山中有座寺庙,山路难行,到此许愿的香客需寄宿一晚,庙里提供饭食

更新时间:2024-11-25 20:41:01

古时,泗水县山中有座寺庙,山路难行,到此许愿的香客需寄宿一晚,庙里提供饭食,还有肉汤,肉段是圆的,味道鲜美,有人纳闷,庙里也没见养鸡,哪来这么多鸡脖?喊着让僧人续鸡汤时,僧人答:“什么鸡汤?这是蛇肉羹!”

此话一出,你再看香客,有炸锅的,有跑出去吐的,还有淡定吃喝的,后者一看就是常来的,已然见怪不怪了。

这个世界多奇妙,奇妙处就在于亲耳听到的,甚至是亲眼看到的,都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有多少人太相信自己,而堕入了别人给画好的牢笼呢?

深夜,宁静的夜晚被一声惊呼打破,有香客在睡觉时,感觉到胸膛上有冰凉的东西蠕动,用手一摸,竟然是条小蛇,惊吓出声。

僧人赶来一看,对他说:“在山里,这是平常事,没什么可怕的,这些蛇都无毒,可放心安睡。”

说完用手里的火把四处晃动,只见四周墙壁,房顶地面,都是弯曲小蛇,不下数十条。

初次来的客人哪里还敢睡觉?问僧人哪里无蛇?僧人答:“大殿。”于是几个人就在大殿挨到天亮。

临走时,有人耐不住好奇,问僧人:“为何只有大殿无蛇呢?”僧人领他们来到佛座前。

撩开桌幔,只见一口大井,井沿上隔着几只硕大的蛇头,蛇信嘶嘶,看样子得有瓮般粗,只见它们只敢把头探出井沿,却不敢游上来,点了火把往下照,井中群蛇纠缠,有大有小,怕不下百万。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僧人说:“过去此处有大蛇为祸,后来在蛇井上修了座佛像,它们就不敢出来了。”众人更觉惊奇,都说此处灵验,也都不再怕蛇了,寺庙反而因为有蛇而香火更旺。

人就是这样,虽说远离危险的人和地方,是人的避险本能,但是有两种情况是例外的。

一种是为了救助他人,明知危险而毅然选择逆行的勇士,还是一种是被心中欲 望所驱使,而至自己性命于不顾的。

好景不长,不出几年,一场蛇患突然降临,伤人无数,此处很快成了人迹罕至之地,人们谈蛇色变,都是绕道而行。

这天,有一个少年因捕鸟误入深山,天色已晚,看到有一座残败寺庙,就想勉强住一晚。

到了近处,才见灯光,有一道士在此居住,道士见到少年,大呼万幸,问他:“小居士为何来此?幸亏没让我那些孩儿见到你!”

少年也不知道他话里何意,真是饿得急了,端起道士拿来的粥菜就吃起来。刚吃几口,一条酒瓮般粗的大蛇游进来,昂头吐信看着少年,少年吓得一动不敢动,手中的筷子明显看到是在颤抖。

那道士用手掌拍了拍大蛇的头,呵斥道:“去!”那大蛇非常不情愿地游出去了。

道士安慰浑身颤抖的少年说:“不用怕,这是我豢养的,只要我在,它就不敢放肆,怕的是你先遇见它。”

少年刚惊魂稍定,坐下刚说继续吃饭,又进来一条蛇,比刚才那条稍细,也有海碗般粗,也像先前那只,昂首吐信,盯着少年,道士重又呵斥它,这条蛇也听话游出了屋子。

这一来二去,别说留宿了,就是多待一刻,少年也不敢了,央求道士把他送下山。

刚出门,映入眼帘的全是蛇,形态各异,粗细不一,墙壁上、树杈上,地上都是,都无处下脚,见到少年出来,都一惊而起,就要吞人。

少年害怕不已,紧紧依偎着道士,紧抓着道士的胳膊一步一挨往前走,说来也怪,道士到哪,群蛇自动让路,有惊无险,道士将少年送出山口,才返回寺庙。

少年一顿狂奔,等到双腿酸软才停下来,回头再看时,哪里还有寺庙的影子。

不知是泥塑的雕像靠谱,还是修行的道士有术,不管怎样,少年在道士的守护下,逃过一劫。

你说若蛇真是冷血,又怎么会对道士俯首帖耳,甘于听令呢?而道士豢养蛇类,不知道用了多少办法,多少时间才能使它们能听懂指令,道士将他们看作孩儿,想必也真是怜惜他们,毕竟万物皆有灵,镇之压之不如教之化之。

人被誉为万物之灵长,可是灵长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更要为万物的生存和繁衍,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人与动物本能相安无事,大多数时候,是人侵占了本属于它们的生存空间,才导致的灾难,不是吗?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遍世间灵物,写万物有灵,写万物有情,写尽万物,里面套的也不过是一颗人心,存一心善念,得一世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