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十大古城(巩义十大景点)
更新时间:2024-12-07 06:13:54
#头条创作挑战赛##郑州头条##河洛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向河而居,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古城址,河洛大地的巩义,就有十大古城。
古鄩城位于巩义市西南10公里坞罗河汇入洛河处,这里是斟鄩遗址,在稍柴村和小訾殿村一带,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含有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据明嘉靖《巩县志》记载:“鄩城,在县西南罗口保,昔禹封夏伯,后太康居之,后羿亦居之,桀都为城,废址存焉。”
滑国故城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鲁庄四合村、南村寨、桑家沟沿休水一带的土地上,当地人称之为“城址地”。
西周初年,滑国(王室姬姓40国之一)建都于滑(今河南省睢阳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鲁庄四合村附近),因此又称费滑,王室属畿内国。公元前627年灭于秦,旋为晋有。故城含有仰韶文化、龙山、商、周、汉、唐等时期的文化,以汉代文化堆积层最厚。
在遗址范围内的冯寨西沟,还有一座“烟雨台”(即气象台)遗址,现存东西长27米、南北宽11米、高5米的长方形土台,上部发现不少砖瓦片,是古人用来观测天气的地方。原创@书画大冒险
东周故城位于康店镇康北村北,该城依山傍水,形势险要,由西向东渐次顷斜,直到洛水北岸。东城墙被河水冲毁,建在山顶的西城墙现存长约1公里,南部紧靠北沟壑,没有城墙建筑,整个城廓呈正方形。
西城墙内发现不少周、汉时期的陶片,并发现小型竖穴土坑墓,有棺、椁。葬器组合为豆、鼎、鬲、壶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曾在西城基上砌有寨墙,辟东西两门,西寨门镶长方石1方,上书“东周故城”,右下角书“清同治五年”。城正中有一台地,上面现存“巩王阁”一座,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阁通身为红色,亦称“红阁”。
据阁底座碑载,周显王二年(前367),周惠王封其幼子班于巩,承袭父号,称东周惠公,并在此建城,东周先后在此建都118年,于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亡,秦统一六国后,在此置巩县城,属三川郡,汉时属河南郡,北魏时将县治迁至东10里巩县老城。
周訾城《春秋·昭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传》:夏四月巳酉,单子取訾。《水经》:洛水又迳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施府志》:訾城今名訾店,俗又称为小芝田。东北里许为罗水入洛处,在县西南四十里。还有周东訾城一说,《路史》谓:訾有二:西訾在洛,东訾在巩。
巩县老城位于站街老城村,城址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300米,现存城墙为明代所筑,清代重修。秦时置巩县城于东周故城,北魏迁至此城,宋时一度迁往永安县城,唐、元、明、清,历代县治一直设在这里。
1931秋,山洪暴发,城东南角被冲毁,全城被淹,冯玉祥命令将县治迁至鳌岭(今站街镇),原城墙大部已毁,唯西南角保留一段,下部为青砖砌基,上部为夯土筑成 ,上部有城垛,原设有四门,1919年水淹后北门被堵,仅东、西、南三门,西门及南门均有门洞,置大木扇门,东门尚有瓮城,南门筑有防洪堤坝。
汉小平城《名胜志》、《郡国志》云:小平城,汉县废址,在今巩义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黄河西自偃师县界流入于此,有五杜渡,又为五杜津。后汉朱鲔遣贾强从五杜津渡是矣。《施府志》:小平城在平阴东北,平阳在孟津县。平阴故城在今孟津县,巩接孟壤,故小平城遂入巩县。其他在今巩西北裴裕渡,“裴”、“平”音转故也。
李密洛口城《方舆纪要》:李密说翟让曰:“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先无预备,取之如拾芥耳!”遂袭克兴洛仓,李密称为魏公,命令护军田茂广筑洛口城,方四十里而居之。
李密偃月城与仓城相对,李密又筑偃月城,后与王世充战于洛北,败走洛南,余众东走偃月城。今县东有洛口驿 。今天河洛镇的偃月古城景区是重修的偃月城。
宋永安城巩义市芝田、西村、孝义为北宋皇陵的所在地,景德中,割巩、偃二县置邑,以奉陵寝,后为永安军。自太祖至哲宗,八陵皆葬于城西南诸塬上。宋永安内城在今巩义芝田村。
宋南城《方舆纪要》:宋有永安军,又有南城军,亦在巩县西南,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遣诸将收复河南,杨遇复南城军,张宪复永安军是也。《施府志》:南城在今巩西南七十里名南屯,与偃师古滑城相近。
巩义十大古城,讲述了巩县老城的来龙去脉,更有历朝历代的大起大落,值得后人瞻仰观看!#巩义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