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的文化名山齐山后来怎么不香了?

更新时间:2025-04-18 08:36:10

池州的文化名山齐山后来怎么不香了?

池州的齐山,古时非常有名,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齐山是以岩溶地貌为主,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而齐山景区内国家级文保的摩崖石刻则是重中之重,游客来此不难发现许多著名诗人的墨迹。杜牧、包拯、岳飞、杨万里、王阳明、司马光、王安石、陆游、朱熹、冯叔吉等等一堆名人都留有历史印记。就是这样一个集山水人文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齐山,近现代以来为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今天变得寂寂无名了呢?

池州在唐宋时期依托长江水运成为商贸重镇,齐山作为近城名山自然受益。但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兴起,长江航运地位相对下降,池州逐渐被合肥、芜湖、安庆等新兴枢纽城市取代,经济辐射力减弱,池州的资源投入有限,齐山的维护与开发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齐山以“小巧玲珑、摩崖石刻”著称,但山体规模(海拔不过百米,方圆仅2.5平方公里)与景观独特性无法与黄山、九华山等“世界级名山”竞争。现代旅游更注重视觉冲击与体验多样性,齐山长期依赖“古迹+自然”的传统模式,未能融入沉浸式体验、文创IP等现代旅游元素。对比周边其他景点都在积极创新旅游体验感,齐山明显保守了落伍了。齐山虽曾“与九华并擅江南”,但在旅游产业化时代逐渐被边缘化。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难以直接转化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齐山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中屡遭破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的翠微亭、岳飞题刻等遗迹或毁或残,文化载体的大量消失削弱了其历史厚重感。到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采石和炼石灰,部分山体被开采,更是对山体生态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一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200余处摩崖石刻,也仅存100余处,有据可考的60余处。

齐山扬名的核心渠道是古代文人墨客流传于世的诗词题咏,但近现代以来,严重缺乏有类似影响力的名人文化作品。而且当代的教育和媒体中,也鲜少提及齐山,导致其逐渐退出了大家的记忆。

#池州# #池州风景# #池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