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和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乡村旅游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3-05-10 09:45:48

编者按:


12月8日上午,区政协召开十届四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太和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工作,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太和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这是区政协落实区委书记张雪冬的指示精神,针对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开展系列调查研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次展现。在调研过程中,专题调研组先后开展了资源普查、实地走访调查、专题座谈、到先进县市考察学习等调研活动,各位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太和区发布专栏刊发《关于太和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和部分政协委员的交流材料,希望以此来启迪思维,为促进乡村振兴,擘画新时代太和的美丽图景,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推波助澜。


关于太和区

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6月15日,区委书记张雪冬在区政协进行工作调研时,指示区政协要结合抓好文化工作,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工作调研,给区委、区政府有关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按照张雪冬书记的指示精神,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历时2个多月,通过组织街村进行资源普查、实地走访调查、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到兄弟县市考察学习等形式,围绕我区乡村旅游开发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的自然概况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太和区自然概况

太和区地处锦州城郊,呈C字形环绕锦州市主城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凉晴朗,冬季寒冷干燥。主要林区分布在西南、西北部和东部地区。林地面积5.9万亩(占全区陆地面积17.82%),森林面积2.46万亩,森林覆盖率7%。自然水系较为丰富,小凌河、女儿河、小扒沟横贯中心城区,头道河、百股河、水泉河流经营盘、大薛等北部地区。小凌河流域规划中的重要枢纽工程—锦凌水库,占太和区土地面积7.137平方公里。

太和区下辖4个涉农街道、55个行政村,常驻人口约18万。一直以来,我区都是锦州市肉蛋奶菜重要的生产基地,“蔬菜、水果、畜牧”是太和区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设施农业较为发达,面积为9822.15亩,其中日光温室7749.25亩,冷棚2072.9亩。近年来,涌现出燕邦绿色蔬菜、益多乐奶制品、金玲大枣、早金酥梨等家喻户晓的太和特色品牌。



(二)旅游资源及利用情况

据统计,我区现有种养殖合作社170余家,种植、养殖公司370余家(含苗圃),商超便利店190余家,农产品加工厂、加工作坊(含豆腐坊、油坊)130余家,酿酒厂20余家,小吃部、餐馆、饭店150余家,宾馆(旅店)4家,旅游公司2家。可利开发用资源有:近郊西南部的郭家、团山子、女儿河可开发山林攀登、立体果园、农家乐、林地休闲娱乐等;西北部的陈家沟、华山可开发立体果园观景采摘等项目;东部的校卫、董家沟可开发山地攀登、立体果园等项目。女儿河、团山子、温屯、杨兴等村的女儿河段两岸可开发河边林地休闲项目;有农村文化广场55处、集贸市场4处(金厂堡、西白、葛王、大围子等);有新民、郭家等多家垂钓园。还有人文历史类资源4处(葛王村的辽沈战役解放锦州第八纵队前敌指挥所(鞠家铁匠炉)、八路军辽西行署办公地点、董家沟村的紫荆山战役遗址、古战场紫荆山山洞、古庙遗址——宝塔山);宗教文化场所有圣母禅寺、弘法寺、兴隆寺等12处;人文活动有秧歌、汤泉寺庙会;历史名人有尹继善等。

我区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一部分农户依靠自家的基础条件,自行开发了多处农家乐、种植业采摘、景观等乡村旅游产业,已有农家乐8家,采摘园6处,垂钓园4处,锦汤山庄,陈家沟梨园,三屯梨园观花景观农业和校卫、流水、三屯等采摘观光园,已向游客开放,接待游客数量可观。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

太和区地处锦州市近郊,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气候宜人。

第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动力源泉。我区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看好。境内山岭纵横、河流交错、植被繁茂,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城乡游客名副其实休闲度假目的地。乡村旅游产品较多,有采摘、垂钓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农家乐、农场、锦汤山庄;有圣母禅寺、汤水冬渔等风景观光旅游点;有葛王、董家沟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陈家沟早金酥梨园、董家沟金陵枣园等农业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

第二,淳朴的乡土文化为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铸就了灵魂。我区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十六国墓,遗址出土的文物已转交市博物馆妥善收藏;张作相官邸,正在维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辽西高跷)、市级3项(辽西土陶、锦州太平鼓、平和武术)。纵观太和区,历史文化比较厚实,有史可考,有物可证,有事可说,资源独特优势明显。

第三,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京哈、京沈两条高速公路在我区都有出口,锦朝高速公路起经我区向西北直达朝阳市,并可延伸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太和进入锦州半小时经济圈,周边路程2小时左右的县市4个、中小城市2个,有数以百万计的客源市场。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大部分已升级改造,村村通四级村路贯通大部分村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得天独厚。


二、外地的成功做法与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地经验与做法

调研组先后到义县、北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体验。感受到两地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并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特色鲜等特点,乡村旅游现已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热点和亮点。两地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重扶持,巧引导。北镇、义县两地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富民工程和形象工程,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出台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农文旅融合发展。重规划,定位准。两地休闲农业园区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亮点和精品。尤其是北镇市委、市政府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上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效十分显著。在整体布局方面,注重切合实际谋划发展,明确整体方向和定位,争创国家级品牌;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注重强化基础升级,从整体和细处入手加快完善,以智慧和便捷发展方式切入推动升级;在业态发展方面,注重转型育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培育文旅新业态。在宣传推介方面,注重精品化、多元化,打造精品,开展多元化推介。编制完成了《北镇市旅游总体规划》、《北镇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投入数千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市场供给。旅游产业建设更加扎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加速发展。

(二)我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省内、市内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差距很大,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解放。从上到下,许多干部群众认为太和没有基础、没有资源,有畏难情绪。目前,很多农村干部群众对乡村旅游开发乃至乡村振兴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这些都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区有史以来,旅游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从未有组织地开发过,即使有一些如农家乐、采摘园等零星产业,基本上都是农户借助自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自行开发。政府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生产经营中,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和产业地位认识不足,没有看到乡村旅游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到位,缺乏科学指导,系统性研究不够。多年以来,我们对乡村旅游的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忽视了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缺乏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政府有组织的开发、支持扶持不到位,规划指导不力,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目前我区还没有制定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争取上级项目政策、出台政策都有缺失。绝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经营者自发组织,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盲目开发,产业发展散乱无序,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乡村旅游资源潜能有待深入挖掘。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控制,目前我区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产品少而单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大部分观光休闲场所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采摘、钓鱼、吃土菜这一层次上,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游产品的特色、创新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与“住、游、购、娱、导”等旅游要素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四是发展乡村旅游业投入不到位。我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效益不高,消费市场有限,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加上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不足、招商力度不够,融资渠道较少,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有心发展的农户没资金,许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无法加大投入,壮大规模、拓展市场,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由于历史有欠账,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影响了经营主体的接待能力。

五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宣传不到位,市场影响力不强。多年来,我区乡村旅游开发滞后,加之缺乏对外宣传,没有名气,缺乏影响力,显得人气不旺,市场资源稀少,这也是产业形不成气候,迈不开步子的一方面因素。

六是乡村旅游发展受制于政策性因素,影响产业发展。有些资源或者风景受政策限制,产业很难拓展。锦凌水库是我区境内小凌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根据上级文件,辽宁省政府于2019年12月同意锦州市锦凌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定界结果,一级保护区面积53.96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163.83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内,小凌河沿岸涉及到新民街道14个村屯(一共17个)封户,不能开发建设。当前,国家出台了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方面的政策,确定设施农业建设应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工矿废弃地、废旧宅基地及边角地等进行建设,严格控制新增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严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原有的由政府引导退出,不能扩大再生产。这些限制性政策将制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七是实用人才不足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农业技术人才、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乡村旅游业从管理到服务,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明显偏低,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快发展太和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愿望。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已成为一个游客需要、农民受益、乡村振兴、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而且越来越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可以说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事业机遇大好,时不我待。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布局,加快开发,补齐短板,才能适应目前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面,结合北镇、义县两地休闲农业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我区的实际,就我区如何发展好乡村旅游事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区政府应将发展乡村旅游业列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发挥政府在宏观指导、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营造出乡村旅游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首先要妥善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成立由区政府领导挂帅,旅游部门牵头,联合农业、财政、住建、交通、发改等部门组成全区乡村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制定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方针、发展规划,做好项目包装和开发。争取和整合区内外发展资金、补贴资金,并确定投放方向与办法。开展资源整合、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责任制考核等工作,加强对乡村旅游事业领导和支持力度。其次各涉农街道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街道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区直相关部门之间合作,建立街道、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在用地、税费、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整合行政、财力、物力资源,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第三建立考核奖励政策。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业列入对各街道、村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之中,对于成效明显、成绩突出,对全区示范作用大的街、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一些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增收明显的典型经营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另外,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区委、区政府争取市委、市政府解除锦凌水库下游小凌河南岸的宋家沟、前山、后山、北壕、刘家等村的封户禁令,因为这些村处在水库下游,与水库的水源涵养、环境保护等没有任何关系,若解封,这些村可以依托临近小凌河沿岸水景、林带资源等,开发农家乐、水景观赏、林间休闲娱乐、垂钓等旅游项目,必将成为我区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景区,也必然惠及这些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二)扭住规划龙头,确保太和乡村旅游开发工作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目前,我区以农家乐、采摘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是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要做大做强我区乡村旅游产业,就要在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景区规划和项目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乡村旅游的建设。一是长短结合,远近衔接,绘制全域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蓝图。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游客来源层次、需求结构,突出城市周边游的特点,制订出我区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区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文化背景、项目重点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定位。保障措施要与现有的城市开发项目、旅游项目相衔接,借鉴“北义闾山会师工程”做法,与葫芦岛金星、凌海板石沟、温滴楼等乡镇已开发的项目相衔接,借力发展,延长旅游线路。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观览及种养加生产链复合型观览农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把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结合,以近期规划实施布局长远规划,带动其有效实施。有明确的近期任务和目标安排,也有远景展望,要在近期与长远之间找到平衡点,分步实施、滚动推进。既要考虑到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也要考虑基础和条件差异,先试点示范后全面推进。二是着眼当前,围绕重点,注重实际,做好专项规划。要突出发展重点,选择条件好、资源丰富、有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村屯和景点,以村屯为或以景点为单位进行开发性规划,指导资源的规范、高效开发利用,提升开发品位,并且率先开发建设,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如董家沟村位于紫荆山西麓,山地、森林、果园、水体资源丰富,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要利用山、林、果环抱村落,村落环抱水库的资源特点,把山、林、果、水结合起来,规划发展山、林、果立体观光游览、水体观光垂钓、农家乐、民宿休闲多位一体的旅游景区。对锦汤温泉、陈家沟梨园、团山子的橡果小镇(山地摩托车+采摘+农家乐)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项目,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全区所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旅游和住建部门要派专人指导。在发展实践中,可以探索并建立民俗风情型、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把优质资源打造成示范基地,引导全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三是特色串联,规划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乡村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交通线路连接起来的,包含若干个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项目,一条好的线路可以对旅游资源和特色服务项目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从满足游客对乡村体验的需求、注重注入文化元素、以短程短时间为原则,将太和现有旅游资源汇编成册,将旅游市场细分,从专业角度整合“采摘村”“农科村”“休闲村”“农家乐村”等不同特色旅游项目,推出太和一日游、农家游、度假游、休闲游等系列套餐,将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妇女、情侣周末休闲、家庭短期度假等各类需求主体区分开,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年龄层次和消费需求不同的游客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三屯采摘园——花卉园——梨园——大薛迎宾饭店的集观光体验餐饮于一体的旅游线路。团山子村的滨河路水体观光——山坡地骑行——暖泉沟立体林果观光采摘——农家乐餐饮的集观光游乐餐饮于一体的旅游线路。等等我区一些优质旅游线路的加快规划设计,必将使我区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和高效开发利用。

乡村旅游规划涉及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文特色、客源市场、游客行为心理、营销策略、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定位等多个方面,专业性很强,必须由专业团队参与和把关,才能确保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太和乡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我区的乡村旅游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发展阶段,存在着片面追求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为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民俗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经营。加强与凌河、古塔两区旅游资源的对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业的附加值。二要避免村村一个样,走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产业融合之路。如结合我区地处城郊,城区居民进出便利快捷的特点,利用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好的农田、温室、农业科技示范园、育苗基地等,开辟托管、体验、亲子、科普旅游农业项目,让游客能够在参与农作劳动过程中体验农事活动,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教育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训。注重搜集整理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游览历史和自然名胜景点,或边观赏传统民间餐饮的生产加工和烹饪制作工艺过程、边品尝美味佳肴,边聆听有关历史渊源故事,如此等等,使游客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和流连忘返的美好记忆。利用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如锦州八景和我区有关联的就有四景,即紫荆朝旭、汤水冬渔、凌河烟雨、锦水回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自然和历史的文化背景,编撰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给游客听,以浓厚文化氛围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三要搞好旅游产品的创意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以创意新颖和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回头游。例如,利用一些条件好的山坡地带开发特色果蔬花卉种植园,形成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婚纱摄影、影视拍摄、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观光旅游景点;把原料基地和经营性合作社、加工型企业串联起来形成农业生产全链条的创意景观等,增加游客观赏的新鲜感和回头率。四要着力于“点线面”布局,点线面有机结合。“点”上着力、“线”上打造、“面”上构建,将大项目和小景点串联起来,做到串点成线成面,丰富旅游产品和选择,达到“服务无处不在、景色无处不有、参与人人皆能”的景象,使旅游线不走回头路,尽可能延长游览行程,增加消费品种,形成一个“旅游主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和格局。

(四)积极筹集资金,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走多渠道筹资的路子。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入外来资金相结合,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力度,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引进和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对外开放、对内开发一起抓、一起引,形成旅游开发外商、政府、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局面。首先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乡村旅游资金的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上级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为发展农业旅游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真正起到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其次要把招商工作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抓好景区景点规划与项目策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项目储备、包装、申报工作,同时研究和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对旅游业投资者在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区外资本进入开发。第三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总之,必须加大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太和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走向市场,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五)强化宣传促销,不断扩大太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区的资源、景点可圈可点的有几处,但知名度却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所以,要依据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趋势,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首先要根据我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加强整合包装,明确宣传主题,统一宣传口径,研究和探索新的更具宣传效果的宣传方法,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其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鼓励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以及“乡村休闲游APP”、农事节庆等平台拓展乡村旅游体验攻略、农产品众筹和乡土特产联展联销等功能,持续强化自有品牌推介。大力展示太和乡村旅游良好风貌,提高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第三要加强与区内外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旅游宣传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区旅游消费。

(六)注重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要站在发展太和乡村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努力营造留住人才的发展空间,使众多人才落户太和投资兴业。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村乡土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以定向委培、引导培养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分级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离土不离乡的农业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队伍,做到开发一批、培养一批。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举办与发展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厨师班、民俗礼仪班、文化艺术班、讲解人员(导游)班等各类培训,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队伍建设。为太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中央、省、市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统领乡村旅游业发展全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大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前提下,我区的乡村旅游产业一定会后来居上,迎来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为全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