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十大旅游景点之五(河津旅游景点大全)

更新时间:2023-05-16 15:58:22

河津台头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头庙

台头庙(又称抬头庙),位于河津市区新耿大街与龙岗路交汇处的东北角,北靠高家湾,南临吴家关,西与米家关相邻,东与米家湾接壤,是我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寺庙之一。因该庙建于高台之上,台头方能看到庙宇,故群众不称庙名,而以地形称之为“台(抬)头庙”。正如重修台头庙碑载:“……庙以台头名,以其形胜之使然,故曰抬头。

据庙内碑文记载,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九年(公元1473年)均有过不同程度的重修。从碑文及现存状况来看,台头庙原貌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布局合理,工艺考究,构造坚固,风格质朴,总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今天,台头庙因它的基本构件为元代而成为国宝。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河津有很多庙,真武庙、高媒庙、台头庙、琉璃庙、觉城寺、古垛后土庙、樊村的明代舞台。老城有文庙、关帝庙等。这些庙是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化结晶和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较高的价值,只可惜一些毁于战乱之中,一些毁于老城迁徙当中,另外一些毁于“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等不合时宜的时代中。 1964年老城迁到新城后,新城几乎无庙可谈,街道、马路两旁清一色全是“新式建筑”。城南“台头庙”不知何时也被粮站圈住占去了,四周变成商店、门面,几座大殿被征用作粮站库房。

什么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其实就是文化底蕴。当然,除了本身的硬件还要有历史啊、名人啊、特色习俗啊等等,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群众素质中,它是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那才是真正的底蕴。另外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源远流长, 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一代又一代不停的传承,以至更加发扬光大形成经的典文化,同样也是文化底蕴。一直以来, 外地人来到河津都听说有“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薛仁贵寒窑”等等故事便想看看,不看则罢,一看吓一跳,东西在那里?临近稷山县文管部门的朋友给我说:“河津除了九龙庙还有啥?” 一听这话就让人觉得脸红。司马迁是一位伟大历史学家,我们和韩城争了多少年,人家有“司马迁祠”,咱的在那里?王通、王绩、王勃、薛瑄等重量级人物也随着通化、里望划归万荣变成了人家的文化了,可惜可叹!

最近在街上走走,突然发现“头庙”已经开始复修,乐见“台头庙”周围原有不伦不类的建筑一扫而光。“台头庙”终于重见天日了!这是一件确实值得可庆可贺的事情。

台头庙现存为元代建筑风格,中殿供奉东岳泰山神,东殿供奉后土娘娘,西殿供奉西岳华山神。

一座城市要挖掘本土文化品牌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凸显出独特的本土文化,力争做到文物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有计划地修复和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文物古迹工程,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另外,这些设施既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够充分展示城市的文化风貌与文化水平,对于城市今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意义……。

台头庙”位于新耿南大街与龙岗路结合处。始建于何时无法考证,但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可见创修早矣。从现存建筑来看,庙建的基本构件为元,形制为明代。

1948年初,王震来到河津县,选定“台头庙”为校址。抬走庙中一座座神像泥胎,腾出房子当教室, 从此“台头庙”便不是一座庙了……。至于后来粮食局如何把它作为库房使用,说来话就更长了……。

关于台头庙始建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资料。但庙存碑文云“建于汉,盛于隋唐,历五代及宋元明……”。可见创修早矣。从现存建筑来看,庙建的基本构件为元,形制为明代。而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山神崇拜来看,《河东记》所述河东祭泰山的习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故传至汉代在此建庙完全可能。

总地来说“台头庙”是体现以道教文化为主的庙宇。

“台头庙” 为“四村五社”所有。 “四村”是高家湾、米家湾、吴家关、米家关;“五社”是高家湾、卫家湾、米家湾、吴家关、米家关。米家湾独顶一社,其它四社联合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办庙会。 (摘自韩晋贤“台头庙会”一文)

庙内碑文记载该庙总面积达15000余平方米。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九年(公元1473年)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 有关抬头庙为何要叫“台头庙”从庙存碑刻《重修台头庙记》来看, “……庙以台头名,以其形胜使然,故曰台头。其地在龙门旧城东一里许,台与平地约高丈余,宽方十亩,东西距三十七步,南北迤逦八十六步……”。 所以,台头庙的“台”指高台,“头”指居首的位置,是曰“台头庙”。有人叫它“东岳庙”,也有人叫它“西岳庙”。称台头庙是“东岳庙”者,是因庙存碑文谓所祀之神“……中曰泰山,左曰后土圣母祠,右曰华岳神……” (《重修台头后土庙记》,明成化四年立)。

可见台头庙主祀神为“泰山”,因其居中,故有文称“东岳庙”。而庙存的另一立于明成化九年的碑刻——《重修西岳庙兼饬众祠神碑》又曰:“……又建两廊,东有法王催(崔)府判官,土地祠西有子孙,关帅,龙、牛二王庙……”,可见当时只是重修台头庙中居右的西岳一庙,而并非对整个庙宇的重修,亦属正常。这样说,称台头庙是“西岳庙 ”, 较称其为“东岳庙”更为不妥。不论是“东岳庙”还是“西岳庙”,亦或是“后土圣母祠 ”等等,都是台头庙里的建筑之一。所以,台头庙是以祭“泰山神”的东岳庙为中心,其他西岳庙、后土圣母祠等为辅的综合神庙,而整体庙建应称作台头庙。(摘自董小明初识“台头庙”一文)

简单评述一下台头庙的价值

文物价值:经专家实地考察,其构件大部分为元代,属明代重修,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价值:它是河津乃至河东、中原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山神崇拜的见证,浓缩着千年华夏的文明,尤其是老百姓的一种自然文明。

现实价值:台头庙座落于全国百强的河津市区内,待以时日重显昔日风采,则在文物旅游,提高城市品位上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台头庙原貌应该是棕红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蓝天碧水之中。 这座古老的庙宇在吕梁山峦仰衬下,在弯弯汾水拥抱下像一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古耿大地上,显得分外庄重肃穆。

千百年来,“台头庙”是信徒们朝圣的地方,香烟缭绕,神旺庙灵。四村八舍的朝拜者络绎不绝赶到这里,双手合十,叩头礼拜,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祈求神灵保佑,一直延续了不知道多少年。

相敬如宾的成语故事发源地就在河津

“台头庙” 布局正殿九间,献殿三间,乐楼、午门五间,左右各有香亭一座,东西厢房三十余间。此外,还有山门三间,两边各挎一便门。 泰山庙(东岳庙)居正中东面阔进深近方形,重檐歇山顶,脊饰琉璃兽。 殿内正中供奉东岳大帝塑像,即道教泰山神黄飞虎,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西岳庙偏西一点,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 西岳大帝为五岳大帝之一,至于其来历,《古今图书集成·神异经》引《恒岳志》曰:“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阵。因渎祭地,岳以配天。” 正殿偏东是后土圣母祠。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是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华夏始祖女娲氏的处所。东厢供奉法王城皇,山神、土地、地藏菩萨、十殿阎君、十八层地狱。西厢供奉三霄娘娘、关羽、牛王、龙王、轩辕黄帝,山门外塑二金刚形同门神。至于这些解释比较繁杂就不一一赘说。(根据韩晋贤“台头庙会”一文改编)

孔门高徒卜子夏西河设教

庙会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那个时代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每年三月十八“台头庙”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

庙会期间,五社与周围邻村过了“清明节” 就早作准备,筹钱、纳粮迎接“庙会” 。庙内主持一忙数天打扫庙宇、陈列执司、张灯结彩等等。 农历三月十七日晩便开始唱戏,剧目有《二进宫》、《渭水河》。三月十八是最热闹的一天,男女士庶手端献盒在鼓乐声声、鞭炮齐呜的氛围中烧香敬神。此时戏班子演出的剧目是《龙凤配》、《回荆州》。庙会一开,八方来拜,四方朝圣,虔诚上香,抽签上贡。大院里青烟袅袅,人声鼎沸,有拨花的,有还愿的。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也是庙会的主题。从黎明到傍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到庙会结束时,住持收献贡千余斤,所收贡品花样繁多,盘满钵溢。真可谓“官清衙役瘦,神灵庙祝肥” (摘自韩晋贤“台头庙会”一文)



历史如果能还原,它是立体的;历史作为一种过去的形态,之于现在又是平面的。而每一段历史过程中的人、事、物又是连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可以从这些人、事、物的点滴中将历史简单还原。但愿不久将来对台头庙的修复、开发,能成为龙门文化、黄河文化乃至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份子。

(龙门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