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沁水县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23-05-18 04:40:13
嘉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赋予了该镇独特的魅力,也是文化交汇碰撞的地方。这里特定的农耕文化、商贾文化、军事文化、古堡文化、寺庙文化等与其他地方相比有一定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古堡文化,现遗存有郭壁、窦庄、长畛、刘庄、李庄、嘉峰、武安等多处古堡,也可以说嘉峰是一个古堡之镇。
历史是一种文化积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在时间的长河中,嘉峰的历史文化在沁河日夜静静流淌中积累的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留下了不少古老建筑和美丽的传说。
俗话说:千年的文字会说话。同样,千年的痕迹也可以倾诉。一条流淌了千万年的沁河,由古至今,人类依河而居、因河兴村的历史不胜枚举。奔涌由北向南的沁河流经嘉峰变得平稳起来,在这看似柔弱的沁河水的冲刷下,让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孕育古老文明的根。
嘉峰的由来
嘉峰原名叫“贾封”。传说,唐朝的开国功臣尉迟恭,字敬德和其妻刁氏,因不满唐太宗李世民对忠臣的不信任,便私自携妻离开长安,来到沁水嘉峰一带隐居。为了避免意外,尉迟恭住吕窑村(今尉迟村),妻子刁氏住嘉峰村,并改姓为贾。
尉迟恭带妻从长安逃离到此,原因是妻子刁氏在朝是专门负责钱币铸造和管理的。朝内奸臣嫉妒,便诬告刁氏铸币掺假,欺君瞒民,上书皇帝定罪。皇帝当时便降旨“没收封地,并将刁氏问斩”。尉迟恭得知这一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冤枉的,为逃避灭顶之灾,便偷偷携带妻子,逃离长安来到嘉峰。
后来皇帝查明真相,认为纯属朝中有人嫉妒作了假证而冤枉了刁氏。为此也严惩了一些肇事的宦官,决定让刁氏复职恢复封地,并派钦差打探寻找到此传达皇帝旨意。刁氏不愿再回朝为官,便装疯卖傻起来,说自己姓贾不姓刁。村民得知其身份后,又知她不愿意离开此地,便把她说成是“假疯”。钦差也没办法,回朝如实禀报给皇上。太宗皇帝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允许将她的住地作为贾氏的封地。此后,人们便将此地称为“贾封”。据明崇贞七年碑文记载:“贾氏为皇帝贾封之姓,故村名为“贾封”。
直到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贾封又来了个大户姓李,是这一带的巨富。名叫李凌宵。在村中修了一处大宅院叫“半山堂”,即有半壁江山的意思。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逝。次子叫李初芳,是个文人。他用金钱买了个“皇钦诰授山东即补知州丙子副榜”之职,便借这招牌居全村之首。为显示他的威望,便把“贾封”改为“嘉峰”。其意是:“嘉庆之年兴起,占全村之峰”。从此,嘉峰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一段时间,人们为了简化“嘉峰”二字,便将“嘉峰”写为“加丰”。
窦庄古堡
窦庄古堡位于沁河西岸,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堡内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整体布局呈"卍"万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在街、巷与城墙交接处设城门楼,东、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有九关,合称九门九关。因城堡布局形状类似紫禁城,在当地故有“小北京”之称,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年间,窦氏族人多为朝为朝廷官宦,因“宦不返流”而移居于此大兴土木,建起了宛如金龟探水之势的窦家庄园,故名窦庄。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居住在窦庄的张氏家族张五典考中进士,先后在天津、河南、山东等地为官。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升至南京大理寺卿,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封兵部尚书。张五典的儿子张铨为明代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进士。先后任浙江、江西道御史。在努尔哈赤入侵辽东时,张铨带兵讨伐,在辽阳城奋战三日,城破被俘,张铨至死不降,挥剑自刎。张铨殉国后,朝廷赠兵部尚书,昭恤侍养在家的张五典,任命其子张道浚为锦衣卫佥事。
清兵的频繁入侵和明朝后期的社会动荡,使张五典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大明社稷的危机,在儿子张铨为国捐躯后,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告老还乡。那些年,全国普遭灾荒,农民纷起暴动,社会上一些官宦人家和地主土豪的人身安全及财产不时受到威胁。为保家护院,张五典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窦庄城堡。
城堡是在原窦氏庄园的基础上建造的。四方各设大门小门,并在原张氏老宅处修筑瓮城。城内民宅,则于各独立体之间的二层设置过街楼道,明隔暗通,互相串连,一旦有急,便于逃生。把原本不太大的家族式庄园,建设成了九门九关的城堡式建筑。
四大城门楼高五至七丈,城墙高三丈,厚五尺,城楼下为砖圈拱门,可关闭城门为兵室,可容卒四五人。上为瞭望台,护围垛墙。东门西门俱毁,现存南门也被掩没许多,北门还算完整,虽墙体损坏严重,主体建筑仍清晰可见,残垣断壁的城墙和部分藏兵洞尚存,威严尚在。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六月二十六日,张献忠与王嘉胤率领农民起义军由西而来杀到了坪上、窦庄。坪上当时不攻自破,村民蒙受巨大损失,而窦庄的情况却大不一样,霍氏夫人率僮仆家丁坚守城池,再有娘家曲堤派人援助,农民军攻打四天四夜,不克而去。次年九月二十八日,不甘心的农民起义军新首领紫金梁、王自用又一次杀来,张铨之子张道浚正好回乡,亲率众人抵抗,农民军攻城未遂。十月二十八日,王嘉胤又一次攻打窦庄,被张道浚偷袭,逃往阳城北留一带。后来农民起义军不断在阳城、沁水一带进行骚扰活动,沿沁河岸边的村庄纷纷效仿窦庄,修筑军事与民用相结合的城堡多达54处。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十二月十七日,农民军退出沁水,进入垣曲。明兵备道王肇生上疏褒扬“窦庄城”为“夫人城”,皇帝赐“燕桂传芳”。
窦庄城堡的最大特征是处处皆景,一砖一瓦、一窗一棂都有着深邃文化内涵和生动的故事,一个宅院、一处楼台无不蕴含着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先人的智慧。城堡虽然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建筑物大都毁坏,但仍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的除尚书府、九宅院、念修院、怡善院、旗杆院、贾家大院等宅院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建筑年代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它多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作。窦庄古城堡开启了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它是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郭壁古镇
郭壁地处沁河西岸。由于背山临河,在河边高筑堤坝,远望如郭,实仅一壁,故名郭壁。郭壁作为沁河流域一个古渡口,明清时代曾经是经济繁荣的商贸重镇。当时有“日进斗金”之说,与相邻的窦庄村并称“金郭壁、银窦庄”。村中的古驿道绵延长达5华里有余,所以“五里金郭壁”的名号一直传扬了四五百年。因有沁河润泽,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名士辈出,仅明清时期郭壁村就出过12位进士,20多名举人。是沁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郭壁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壁古镇的主要古建筑群包括:一进两院形制的崔府君庙,始建于唐代,公元1085年、1136年、1576年多次重修。现存元代戏台和明清时期重修的大殿、献殿、鼓楼、乐楼,还有10余通碑刻。2000年又一次重修。此外,南北绵延5华里长的郭壁古镇,次第陈列着邵平原阁、泰山庙(又名东岳庙或岱庙)、行宫、文昌阁、雨花阁、祖师阁、魁星阁、五瘟阁、观音阁、女娲阁、新阁、瑚光流阁等古迹。穿过一个个阁楼门洞,沿着石板古道漫步,两边便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大院:明代中宪大夫韩范的故居“进士第”、王氏祖居“三槐里”、耕读传家的“怀德居”、“敦睦院”、“迎爽院”、“庆心苑”、“广心苑”、“乐善居”、“给练第”、“中宪第”、“巡按府”、“举人宅”、“进士院”、前宫廷、后宫廷等。特别是清代参赞四川军务的王纪故居“青缃里”,号称“堡中之堡”,俗称“王圪洞”,里面套着“大中第”、“易安院”、“极高明”、“文魁院”等若干个小院,很有官宦气派,又有书香韵味。郭壁古镇古代曾有韩、王、赵、张4个名门望族,世代读书作官,宅邸高大显赫。
郭壁村内这些古朴典雅的建筑是沁河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属于郭壁,而且是属于晋城、山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不断的文脉。
古越武安武安村位于嘉峰东南,沁河岸边。其以白起封爵武安君为村名。嘉庆《沁水县志·古迹》记:“武安城,即今武安村。白起侵赵,屯兵于此,故垒尚存。又村外石刻曰:‘古越州’,未详。”白起为秦国名将,数立战功,早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就封其为武安君。《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张守节正义:“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武安村原名“古越州”,嘉庆《沁水县志》已不详“古越州”到底何指?春秋时期中国东南方有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秦朝统一天下,在吴越之地置会稽郡。延至隋朝大业年,始置越州,治会稽,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因此,古人所说“古越”或“越州”,多指浙江绍兴地区的“古越国”或“古越州。”浙江绍兴与山西沁水“古越州”,显然难有任何联系,故尝试按字义解释一下“古越州。”所谓“越”者,当然有多种解释,《广雅》解释为“越,渡也。”所谓“州”者,与“洲”同。《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可以引申为水边之地。结合武安村的地理条件,将“古越州”解释为:古代武安村是沁河一个渡口边上村落之意,倒也合理,而武安也确实曾经是沁河岸边的一个古渡口。光绪《沁水县志·津梁》记:“郑庄、窦庄、刘庄、武安、韩王、王壁等处,夏有渡船,冬架浮桥”。
白起驻兵武安村,是在秦、赵“长平之战”之前的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秦国为夺取上党,白起循太行八陉之第一陉“轵关陉”进入河东地区,转而东进,攻取长平之战前,在沁河岸修筑了武安城,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秦、赵“长平之战”期间,主将王龁驻兵王壁古城,白起初为副将而驻武安古城。后白起任为长平之战主将,就是在武安古城运筹帷幄,诡置米仓于空仓岭,引诱赵国主将赵括一改廉颇坚壁固守战略,出兵空仓岭。白起乘机率军猛烈攻击长平,大败赵军40万精锐,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国运大衰,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
武安城因此名气大震,不仅闻名于沁水,还扬名于华夏。明代弘治年间进士、文坛前七子领袖、甘肃庆阳人李梦阳《武安城》诗云:
孤城突如块,据山瞰流水。谁能经营之,无乃秦白起。东北连长平,遥遥数十里。想是击赵时,卜此御旌垒。鸣鼓收降旗,一坑万人死。耀武恣暴君,贪功泣冤鬼。白骨蔽邱原,霜风惨阴晦。进爵食武安,声明播青史。迄今千百年,此城名尚尔。先王重民命,师行非得已。何以纳来降,屠戮此蝼蚁。坐驱文武民,尽入虎狼齿。春秋诛乱臣,功罪不相拟。善战服上刑,闻诛孟夫子。
诗的主题虽以武安城为题,却直写战国末年秦赵二国的长平之战,对秦将白起坑杀赵兵给予无情鞭挞。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事件,它直接改变了战国七雄之间的势力分布,加快了赵国的衰败灭亡,推动了中国的统一与进步,它应当是一场促进中国统一的正义之战。只是秦将白起在大战结束后,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手无寸铁的赵国降卒,手段过分残暴,令人对秦将白起痛恨不已,至今提及,依然咬牙切齿。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人为纪念武安君白起,还在村南修了一座庙,塑白起像为战神。后来,在武安村居住的赵姓越来越多,对白起残杀赵军心怀不满,便将白起的塑像搬到迁到村东的土阁上,贬为镇邪除恶之神。如今,武安村仍保留有白起庙、白起巷等遗址。武安村多赵姓。赵姓是战国时赵国的宗姓,赵姓应当都是赵国后裔,他们何以要以白起封爵武安君而命村名呢?大概白起攻赵,多俘赵卒,驱之于武安村筑垒养马。这些赵卒遂在武安村定居下来,成为武安村最早的宗姓,世代繁衍,成为一方主人。
武安村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便是秦砖汉瓦。现遗存有战国时期的武安寨,有村、寨相连的古地道,有创建年代无考的惠济寺,有歌功颂德的石牌坊,有明清时期的汤王庙、关帝庙、白衣阁、瞭望楼及古院落等文物古迹。2016年12月,武安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人文尉迟
尉迟村,原名吕窑村。因这里的村民早先都姓吕,而且世代都居住在土窑里,故名吕窑。后因唐代大将尉迟敬德在此隐居而更名为尉迟村。尉迟村位于嘉峰镇的最南部,与阳城县搭界。是当代著名文学家赵树理的故乡,其传奇的历史和赵树理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人心弦的故事,为沁河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赵树理故居】 赵树理故居原为两进院落,前院早年毁塌,至今只有房基。现存的内院,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现在还保存的有堂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房各三间,西南小房两间,是传统的北方农村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清中期建筑。故居内陈列赵树理生前用过的写字台(前苏联进口)、书柜、柳枝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
赵树理在这个院子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西房楼上是赵树理的出生地及住所,他的两次婚姻也是在西楼上完成的。他参加革命工作后,有时回家来,常在西楼看书、写作。
赵树理故居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级“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其院落在2004年10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树理陵园】 陵园建在尉迟村后牛头山的山腰,一条长长的石阶路通向山腰间。道路两侧耸立着书籍形雕塑,是赵树理的代表著作。陵园的正中安放着赵树理穿着中山装、半坐着的铜像,圆形墓冢前的八角亭里竖立着汉白玉墓碑。两侧的墙上雕刻着经典著作《小二黑结婚》的精彩片段。
【赵树理纪念馆】 坐落在村西的陵园下边的纪念馆,为一座三层建筑。是中国赵树理纪念基地、山西省文艺家思想教育基地、山西省文艺创作基地、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城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展厅面积1000余平方米,以时间、赵树理的创作和活动为主线,以赵树理忠诚于党的事业为辅线,用七部分内容清晰地彰显赵树理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而创作和服务的一生。
【敬德庙】 敬德庙亦叫尉迟大庙,创建年代无考。雍正七年曾进行过重修,历经270多年后,朽木残壁,已破败不堪。村中人为了宏扬庙宇文化、尊重宗教信仰、保护古迹文物、发展旅游经济,在2002年,投入260万元进行了修缮。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巍峨的门楼,掩映在几棵苍劲的参天的古松下,显的更加庄严肃穆。
近年来,尉迟村已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赵树理陵园、赵树理纪念馆、修缮了赵树理故居,以及来翠阁、敬德庙、树理门、尉迟门等景点,完成了集中供暖、供气,自来水管网,公厕改造等工程。目前,还在继续投资建设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完成树理文化小镇的总规和民俗文化街、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详规,精心打造“赵树理文化小镇”。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山西省环境优美村”“省级文明村”“晋城市廉政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花园长畛
长畛村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碑文记载:长畛村原名长镇村,因卜宅于“西川平原广阔”而易名,秦汉时期即存。唐宋期间为一大镇,庵观寺宇九所,街道长达二三里,居民稠密,烟火数百家,河泊(沁河)屡为肆虐,土地人民因漂流而去者十且八九也。待遗数十余家居藻山之阳。......
碑文中“藻山之阳”,指的是长畛村背后的那座山。古人一般以山为阳,视水为阴。意思是沁河将村和人几乎全冲走了,剩余的数十家只好搬迁山上(现长畛村)居住。长畛也属沁河古堡之一,村周边至今仍保留有数段石城墙和土城墙。现在除南城门旧址不在,其它城门旧址尚存。
近年来,长畛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为了让自然景观更富神韵,不断推进“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外美”向“内涵美”进化,先后完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休闲康养公园、公厕达标改造、太阳能路灯等民生工程,村内主要街道达到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的美化绿化标准,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绿化美化覆盖率达到99%……如今走在长畛村中,村口广场宽敞平坦,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分外亮丽,景观树木郁郁葱葱,青山绿水遥遥呼应,形成了“人在景中,村景交融”的乡村新貌,
走进嘉峰,你可以感受到这里的风土人情是如此别致且有意义,一场可以感受、触摸、欣赏却不能撼动的文化收藏和艺术盛宴。它古而不俗,深而不沉,奇而不邪,浮而不溢,让游客的每一条毛细血管都附着其内在的原始魅力和朴素韵致,让游客在古村落文明的历史长廊中穿越时空,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王扎根)
郭壁元代舞楼
尉迟大庙
窦庄古院落
尉迟来翠阁
武安瞭望楼
刘庄古寨堡
嘉峰半山堂
赵树理故居
赵树理陵园
龙城大酒店
长畛巷道
长畛文化广场
来源: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