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三日如梦一场(乌镇旅游三日游)

更新时间:2023-06-07 15:58:14

还是活在戏中好!

——《温莎墓园的日记*序》 木心

>> 乌镇 @网络

低低吟唱在声声桨影之中,晃晃游荡在濛濛细雨之间,这是每年与乌镇的遇见,这是每岁与戏剧的亲密,这是第六年的乌镇戏剧节,也是我第五次的乌镇之行。

三日间,或匆忙奔走赶戏,或深夜水边尬酒,或清晨石板路上徜徉,在这里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自由欢快的气息,或许这就是它年复一年让人心心念念的原因。

倚栏望水,看那些戏剧青年呼啸而过,酒香肆意,深觉乌镇遇见戏剧是一种美好,而我们遇见乌镇是一种幸运。

但愿长醉不复醒,从此乌镇留美名。

DAY1 重逢

久别重逢,最难将息。

每一年的闭幕式上,都会和戏剧节的新老朋友说一声“明年再见”。然后期待下一年的到来,从新闻发布会到青赛题目,从特邀剧目到抢票攻略,目光从未远离过它的身影,而最难的当然是获得那一张小小的戏票。

这一张小小的戏票啊,我在这头,乌镇在那头。与往年的格瓦拉票务不同,今年戏剧节的独家票务合作方是大麦网;这更是让人惴惴不安,因为大麦的推广力度和营销平台的巨大优势,无疑让本来就很艰难的抢票难度升级。

开票当天,可以说是“血雨腥风”,除了网速、手速,最后拿出来PK的就只有运气了。一轮轮的抢票尘埃落定,剩下的就是

日期将近的不安与期待。不安的是未知好坏的戏,期待的是好久不见的人。

可当真真切切的站到乌镇西栅景区门口,广场上树立的一块块戏剧节宣传牌仿佛在召唤,入梦时间已到。

现在需要的是兑换一张张盛大狂欢的入场券。

今年的戏票大麦网提供了电子版与纸质版两种入场方式,电子版采用二维码形式,支持线上转票,方便各种“抢票猛如虎,后期哭成狗”的各种“加班票、分手票、出差票”转让,也是很贴心的操作了,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转让一次有效,重复转让就需要纸质票交易了。

>> 服务中心的取票机 @网络

当然,像我这样的门票收集爱好者也不担心,可以在景区外的售票处和景区内的戏剧节大本营打印纸质票,使用大麦自助取票机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出票。大麦的紫色门票虽然有人吐槽色彩不好看,但我倒是觉得,紫色是梦幻的色彩,和如梦如幻的乌镇戏剧节很是般配。

去过乌镇的小伙伴都知道,凭借演出门票可以进出西栅景区一次。今年的话,电子票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但扫描后就不能再取出纸质票啦,所以是想要检票方便、不拍丢不怕坏(丢手机的话,你能你先走)的电子票还是更有质感的纸质票,可是要提前想好哦。

>> 第六届乌镇戏剧节的门票 @孙小雯

拿到门票,踏入西栅,空气中氤氲的湿润与雾气扑面而来,我又与乌镇戏剧节重逢了。

穿过曾经演出过的安渡坊、每次都深夜相聚的裕生饭店、第一网红书生面馆、永远人满为患的雨读桥、一场场争奇斗艳的嘉年华,穿过曾经五年留在这里的一点一滴。

第一天有两场戏要看,分别是铃木忠志的《北国之春》和德国塔利亚剧院的《黑暗中的舞者》。

>> 剧照 @安安

北国之春

虽然早已听闻铃木训练法,却是第一次看他的戏。剧场坐定,那首“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的民谣响起,整个现场就沉浸到一种悠远的悲伤之中。七个演员,七十分钟,几乎没有调度的表演,全靠演员出众的台词和表演将观众拉入一个年轻人的矛盾与挣扎之中。

表演的能量被压抑在一尺舞台,却将气场喷薄到每一个观众的脸上,结合音乐,用表演的“定”来体现节奏的“动”,舞台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低色调的美感,整个背景被黑暗覆盖,颠覆了背景的交代和参考,光线被集中为束状映照两个表演区域(年轻人和他的父母),有一种伦勃朗式的光线感,用黑暗绘就光明。

>> 票根 @孙小雯

黑暗中的舞者

有冯提尔和比约克的同名电影加持,这部戏的剧本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毕竟电影曾让我哭的不能自已),但如何将电影语言转化为舞台效果,呈现出现场性的冲击,来自塔利亚剧院的导演巴斯蒂安克拉夫特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从前半段稍显冗长的黑暗段落到最后拥挤压迫的法庭审判和死亡之路,让人在目光迷离的失焦中专注于影像的呈现,最终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切换中完成对主题的思考。这部作品更多意义上是一部戏剧工业的形式主义之作,用娴熟而精巧的流程和技术能力呈现出了视觉冲击,观感上极为震撼。

两场散戏以后已经接近深夜,平日的时光基本快要进入梦乡,但在乌镇,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数十位好友,来自全国天南海北,却以戏剧为名,一晌贪欢,共同醉倒在这一场乌镇的局中,觥筹交换之间,最真挚的言语依旧是这一年的重逢。

>> 和戏友在民宿的公共空间一起喝酒 @安安

四点,凌晨的乌镇,晨曦已稍露微光,迎来戏剧节的第二天。

DAY2 心动

终究不是铁打的身体,一夜的放肆换来的是整个上午的昏睡,所以,乌镇时间会有时差。

这天是周六,乌镇迎来最拥挤的人潮,简直可以说长三角地区所有的文艺青年都“朝圣”而来,西栅可谓是寸步难行,嘉年华演出场地更是水泄不通,不时引来围观者的惊呼或是掌声。

对我来说,今日的重头戏是青年竞演,作为戏剧节最受瞩目的单元,这里承载了中国戏剧青年一代的喜与悲、乐与愁,希望和失落。戏剧节青年竞演是免费入场,但需要在大麦网提前预约,预约时间是戏剧节开幕前一周,毫不夸张的说,青赛的预约难度甚至要超过购票,往往只能用“秒光”来形容。

今年的青赛预约是我的“滑铁卢”,往年让他人艳羡的手速全面崩塌,最后只拿到一张入场券。入场券的使用方式和门票一样,只是取票时需要用身份证取票,防止恶意抢票的中介。

由于没抢到今天的入场券,只能去蚌湾剧场门口排队,距离演出开始前一个多小时,排队的人群已经蜿蜒从剧场排到河边。这是乌镇戏剧节才有的体验,在这里,戏剧得到了最原始的尊重和感动。尤为值得一题的是,由于往年很多人无法进场,今年在剧场门口树立起大屏幕,对演出进行现场直播。

>> 蚌湾剧场外冒雨看青年竞演直播的观众 @孙小雯

天空慢慢飘起牛毛般的雨丝,游客在奔走中已经拿出雨具避雨,而在蚌湾,一群群年轻人却或蹲或坐,毫不畏惧潮湿的地,他们目不转睛,眼中仿若闪耀着光芒,仿佛能听见心动的声音。

在这一刻,戏剧有光,照亮你我。

今年青年竞演的主题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参赛者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短作品,组委会将从报名者中挑选18部作品进入最终的竞演,争夺6部决赛名额和奖项。

就我自己的观感来说,看过的五届戏剧节青年竞演水平都参差不齐,既有《静止》、《曾经未曾》这样的口碑爆表的成熟之作,也有很多确实现场尴尬无比的无病呻吟作品,很难让人觉得是从如此多的候选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所以青年竞演遇上好作品更多的是看人品和运气,毕竟踩雷的话,在蚌湾这样没有靠背的剧场不能睡、不能玩手机的环境中,度秒如年啊。

青年竞演出来,今日份的演出是孟京辉的《茶馆》和墨西哥一部小戏《路在何方》。

>> 剧照 @安安

茶馆

这是一部孟京辉风格的作品,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是《茶馆》,而是代表了中国戏剧人对待“神作”的态度和随之而来的探索。整部戏全是孟氏戏剧的拼贴,各种传统意义上使用的形式和道具都被杂糅进这部作品,它从《茶馆》而来,却完全离开了《茶馆》的语境和意义,成为导演个人的思考和认知,从这个角度看,《茶馆》是本届戏剧节最大的意义所在。单独就作品而言,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虽然有舞美的巨大冲击和现场音乐的加分,但也不足以支持我喜爱这个作品,窃以为这是一部导演夹带私货的半成熟作品,想要表达的太多,却又沉迷在自我之中,多了些自我满足,少了些真情实意。离开《茶馆》,其实我更期待孟京辉会用这部作品完成对自己上半场的总结和提炼。

>> 剧照 @安安

路在何方

这是一部超越期待的作品,四个演员,讲述了墨西哥国内四个少数族裔曾经的历史和当代的困境。整个作品以墨西哥哈洛楚颂音乐串联,演员都根据自己的真实故事来讲述,简单而动人,尤其是其中一个谬克斯人的故事,这是特万特佩克海峡上萨巴特克文化中的第三种性别,他们生理上是男人,但拥有女性的情感并且向女性一样生活。那一场场忍着泪水却微笑的表达,那一幕幕带着伤痕却勇敢生活的态度,让你们在散场之后挥之不去,只有这一刻,会深刻感受到戏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进现实,看见你们。

《路在何方》散场,乌镇已经是第三天的零点三十分,蜿蜒曲折的巷道在如豆路灯下透着江南深秋的寒意,带着萦绕不去的音乐,深觉世事尽可原谅。

DAY3 怀恋

乌镇的最后一天同样开始于中午,一顿丰盛的早午饭之后,小镇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将下一场戏开始之前的时间交给嘉年华。

>> 嘉年华演出 @安安

嘉年华是乌镇戏剧节与全国其他戏剧节最不同质的环节,在青石板路、在水边、在摇橹船上,到处都有表演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剧团用这一方天地描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参加过三届嘉年华的一员,往往听到最多的评价是“行为艺术”,在普通游客来看,很难会耐心的去看完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思考一下表达的意义,大多数形式的演出都融会为一种表演形式:行为艺术。但幸运的是,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戏剧,而更多的是种子埋在一些人的心中,等待某一天的生根发芽。

>> 嘉年华演出 @安安

嘉年华包容万象,既有舞蹈,也有戏剧,还有装置艺术,更有特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从白天演到黑夜,是真正的造梦者。

下午四点,天空已经阴沉沉的向黑而去,乌镇水剧场的《魔力魔音魔法》即将开演,作为整个乌镇最具风韵的剧场,完全露天的场地配合上远处的断桥、残壁和一汪泓水,完美呈现了古希腊剧场的仪式感和巨大的历史悠韵,坐在这里,戏未开演,人已入戏。

魔力魔音魔法

与昨夜的《路在何方》有类似之处,都是基于对一个宏大主题的细微呈现,不同的是这部戏控诉的是专制政权下审查机制。对于这样的作品其实很容易陷入一种宏大而无趣的价值观灌输,最终导致观众不满直白的表述而心声厌恶。这部戏的主创用音乐的方式切入,将一种冲突放入一个音乐家家庭之中,夫妻之间的寻找和隔空对话逐渐将剧情引向不寒而栗的可怕。当然最难忘的经历永远是剧场体验,抛散满地的碎纸随风翻滚,主角奔向长长通道时的深邃,最终一曲离别的大提琴乐声中越下越大的雨,全场观众身着五颜六色的雨衣好像高高在上的审查者,艳丽而冷漠的看着这场孤独的演出,回味的是寒冷的体感,也正是主题想要带个观众最切肤的感受。

等待戈多

耳熟能详的一部戏却被排出了可爱、幽默,从这样一部作品中没有感受到过多的荒诞和孤独,它是一部背叛《等待戈多》原意的作品,虽然是原封不动的文本,但这样的作品不会让你对世界充满寂灭的痛苦,反而是更多的爱和乐趣。脱离繁复的舞美和灯光,一部全靠演员表演支撑的作品,他们的可爱、疯癫、纯真和无助都让人一刻不忍眨眼,这是一种表演能力的体现,当最后两个人独坐在场中,跳跃的音符匆匆响起,莫名其妙的那一瞬间,却从前面的可笑中感受到孤独。

戏中,他们最终没有等到戈多,戏外,我们却等到了离开的时刻。

不知为何,身在乌镇,却以开始怀恋。

尾 声

离开时,乌镇似乎静悄悄的在雨中矗立。在没看到的地方,很多戏还在剧场上演,很多观众还在其中欢笑和哭泣,他们还沉浸在戏中,我们却背向而离。

那些为戏而来的人啊,请期待我们在乌镇彼此重逢,在生活快意江湖。

转自媒体:认真浪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