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兴安旅游景点介绍(桂林市兴安县介绍)
更新时间:2023-06-11 04:21:16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之地。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有汉、壮、瑶等27个民族,总人口40万。
【地理位置面积】 兴安县位于桂林市北部,地处东经110°14′~110°56′,北纬25°17′~25°55′之间。东西距70公里,南北距68公里。北和资源县交界,东与灌阳县接界,南与灵川县接界,西和西北与龙胜各族自治县接界。东北与全州县相连,东南靠灌阳县,西南邻灵川县。县域总面积2348平方千米。
【地质】 兴安地层分布广泛,面积212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90.5%。由老到新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得天独厚,分布最广,占全县面积的50%。兴安县内岩浆岩分布不多,面积222平方千米。种类单一,主要是加里东期酸性侵入岩,分属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三个岩体。兴安区内经过了加里东、印支、燕山三次性质强烈的褶皱断裂运动。三次构造运动,由于不同期构造发育方向的相同性和基底构造的方向和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控制作用,以及地质构造力学的关系,区内褶皱、断裂的形成主要是受北西、南东方向构造挤压力作用,褶皱和断裂构造均沿着北东方向有规律的展布,形成了猫儿山背斜、兴安复向斜、海洋山穹窿等褶皱构造和溶江、白石等区域性大断裂。
【地形】 兴安县的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丘陵为主,还有肥沃的河谷平原,属于典型的南国丘山县。兴安地势分为三部分,都盘岭的海洋山系由东南向东北倾斜,越城岭山系由西北向西南倾斜。其间形成狭长谷地,称“湘西走廊 ” 谷地上有土岭、石山、河谷平原。主要河流湘江发源于海洋山,漓江发源于越城岭山系的猫儿山。古运河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加之地势的走向,形成了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从而构成了“兴安高万丈 ,水往两头流”的 独特地势。
【地貌 】 兴安县的地貌是主要以丘陵为主,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平原与宽谷底几种类型。
中山分为侵蚀花岗岩中山和侵蚀砂岩中山。侵蚀花岗岩中山,面积为240.4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24%。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华江瑶族乡和金石一带,构成越城岭主体。侵蚀砂岩中山,面积为752.1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32.03%,分布在华江瑶族乡、溶江镇、漠川乡、白石乡等。低山分为:侵蚀砂岩低山、侵蚀溶蚀灰岩低山和溶蚀浸蚀灰岩低山。侵蚀砂岩低山,面积为640.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7.27%。主要分布在华江瑶族乡、溶江镇、漠川乡、白石乡等地。侵蚀溶蚀灰岩低山和溶蚀浸蚀灰岩低山,面积为101.6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4.33%。主要分布在护城、严关、白石等地。丘陵分为高丘、中丘、低丘。低丘占全县总面积的3.08%。主要沿低山边缘分布 在高尚、华江、漠川、兴安镇、溶江、界首、湘漓等乡镇。中丘面积为66.1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82%。主要分布在湘江和大溶江河床两侧,由第四纪早期河流冲积物构成。低丘,占全县总面积4.16%。主要集中在兴安县中部,沿湘江、 漠川 、大溶江分布。岗地占全县总面积的3.49%,由砂砾质构成。河谷平原与宽谷地可分为:洪积冲积粘砂质河谷平原,面积为252.8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77%。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两侧。冲积洪积粘砂质宽谷地,分布于山区河流两侧,总面积为42. 4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81%。
【山系 】 兴安县的山脉分属越城岭山系和都庞岭海洋山系。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峰111个,其中1000米以上的山峰36个。
越城岭山系分布于县境西北部,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相对高度1862米,为华南之巅,地跨兴安、资源两县交界处。以猫儿山为起点连绵延伸,形成3支山脉。
西支由猫儿山往西南经资源县的塘垌,过乌石界、银矿山、才喜界入溶江镇境,沿着溶江镇的西边南下,经狮子岩、九分山、正江岭到松江岭,这条山系为溶江镇的小溶江与灵川县的东江河的分水岭。
中支由猫儿山起西南到戴云山,再往南经莲花山,继续沿溶江镇与华江瑶族乡以西经鬼岩、牛路界直到溶江镇所属的满家山结束。
东南支由猫儿山向东北延伸至老山界,再向东南经戴云山、东岭界、佛子界、直到界首镇苏家村的山叉界、兴安镇东界村的观音山。都庞岭的海洋山系在兴安县的东部和东南部,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灵川县4县的部分界山。主峰盘皇殿,位于漠川乡保林村,海拔1748.2米。山为土石结构,半山以下为杂木林,上半山是草山,山顶平坦,可降落直升飞机。由此山延伸分为南北2支。北支又分为2支,一支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的部分界山,由盘皇殿向北绵延于漠川乡的东部边界;一支全脉在漠川西岸与前者略成平行。南支自盘皇殿主峰往西伸延,沿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南部直至灵川县海洋乡成为海洋河的水源山。至此再折向西北,经高尚乡的西部延伸到护城乡的摩天岭和溶江镇的东山上。
【水系 】 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流域的湘江水系和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两大类。全县大小河流59条(包括小溪)。河流的总长度为817.7千米,总流域面积2348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35公里每平方千米。湘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是湘江及其支流,在县内334.3千米,流域面积为1117.3平方千米,占47.6%。其中,湘江干流在县境内全长80千米,平均坡降3.6%。,平均河宽91米,多年平均流量为36.6立方米每秒。水能储量3.29千瓦。湘江自分水塘以下无急滩,水深一般在1.2米以上,可通民船。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时,监禄凿灵渠,在县城南2公里处南陡口屯旁,于湘江中,筑人字形干砌石拦河坝(即大、小天平坝),将湘江部分河水引入漓江,沟通了湘漓水运。自此,直至1940年湘桂公路通车前,湘江遂成中原通往岭南的水运交通要道。
湘江一级支流深江、海洋河、西波江、东宅河、直义河、茗田河、粉山河、亭子江、邓家河、上塘河、双女井溪、西山河、漠川河、开山河、石门河、古流河、两岔江十六条,在县境内181.8千米。湘江二级支流东宅河、大湾江、苦竹源、黄竹源、协兴河、流江源在境内66千米。西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是漓江干流及其支流,在县内全长483.4千米,流域面积为1230.7平方公里,占52.4%。其中,漓江干流在县境内河长55.7平方千米,平均纵坡4.15%,平均河宽76米。多年平均流量40.9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0.25亿立方米。漓江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杉木江、杨雀江、黑洞江、龙塘江、大坪江、白岩江、华江、黄柏江、川江河、灵河、月光洞河、小溶江在县境内共长218.2公里。其他小于10平方公里的二级支流24条,共长202.5千米。湘江、漓江及其支流均呈树枝状分布,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河床陡、流域面积小,属山区性河流,其流量大小均受上游降水影响,每到汛期,各河流沿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严重者河岸崩裂,房屋倒塌,农田被冲毁。此外有,引湘济漓,沟通湘江与漓江水运的古运河灵渠的南、北渠共长36.4千米。其中,南渠长33.15千米,已计入漓江支流灵河及作为灵河支流的灵渠南渠上段的长度中:北渠长3.25千米,其长度未计入河流总长度。
【气候】 兴安县境内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有霜期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2℃,极端最低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9.1℃。平原地区年平均日照为l297.0小时,无霜期平均293天。年平均降雨量为l942.9mm,年平均降雨曰在180天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风向频率最多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2.1米/秒。
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常造成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暴雨平均每年出现2.4次;夏季,湿度、温度增加,雨量适中;秋天天气晴朗,少雨,昼夜温差大,寒露风天气最早出现于9月11日,最晚出现于10月12日,平均出现于10月2日; “小雪”之后即进入冬季,西伯利亚高压高压增强,冬季寒潮开始南下,气温急剧下降,雨量少。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旱灾、倒春寒、大风、寒露风、冰灾、低温阴雨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5年,兴安县土地面积为 2332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 210755公顷,水田面积 22491公顷,旱地 4230公顷。人均有耕地面积0.696公顷;其中,水田面积0.069公顷;按全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有耕地面积0.82公顷,其中,水田面积 0.0686公顷。
矿产资源 兴安的矿产资源及极丰富。主要有黄金、钨、锰、铅锌、重晶石、大理石、方解石和石灰石等十几种,其中大理石就有16个品种。
动植物资源 兴安县内有很多稀有动物,有动物112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毛冠鹿、红腹角雉、短尾猴、恒河猴、狗熊、麝、大鲵、水鹿、鬣羚、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白鹇、金鸡、穿山甲等。此外还有娃娃鱼。兴安共有植物800余种,是全国毛竹基地之一。猫儿山的华南铁杉,被称为第四纪冰川“活化石”。兴安县内森林植被主要属落叶阔叶林带与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800米以上山区以青岗栎、高山杜鹃、野八角和华南铁杉及厚朴、紫檀木等阔叶矮林;海拔1000米至1800米为常绿槠栲、水青岗和椎栎木等;海拔1000米以下为杉木、马尾松、毛竹、油桐、油茶、白果、柑桔等。全县森林总面积201.25万亩,占总面积的57.17%;其中,用材林面积152.1万亩,占总面积的39.8%;经济林面积3.02万亩,占总面积0.9%;竹林面积40万亩,占总面积的5.87%;果林面积2.65万亩,占总面积的0.8%;薪炭林面积3.48万亩,占总面积的9.9%。
水资源与水利 兴安区域内降水量丰富。县境内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加上地势作用,空气对流旺盛,南北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93毫米,降雨量受地形影响,形成区域差异,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降雨季节差异较大,汛期雨量集中,汛期3月至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5%,秋冬两季的降雨量只占全年总降雨量的25%。
兴安县内石灰岩第层分布很广,占总面积的70%.石灰岩地区内不同程度的发育着溶洞、漏斗,形成暗河,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交替出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5.9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8794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31.7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4021立方米。
兴安县境内是湘江、漓江二水的发源地,地势高,雨量充沛,降雨多集中在4月至7月,河床比降大,洪水易涨易消。源地植被好,竹木茂盛。据水质的水化成份资料分析:水质较好,PH值适中,离子总数不高,中等矿化度,是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的良好水质。
兴安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呈网状分布,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河床陡、流域面积小。且其流量受降雨量的影响,随季节变化。境内河流理论储藏量38.21千瓦,可开发量16.5万千瓦,,可开发量占80%。已开发量 9.24万千瓦,占开发总量的56%。
旅游资源 兴安县是国际旅游名城桂林的卫星城和桂林旅游的次中心。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单位数量多,景点级别高,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旅游价值突出。按国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分类系统(即类——亚类——型)进行旅游调查汇总,兴安县境内共有8大类25亚类47型和170个旅游单位。
兴安文化底蕴深厚。秦归零陵县,汉置始安县,唐称临源县、全义县,宋始称兴安县,已有2200余年建县史。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征百越、筑灵渠,让兴安“南连海域、北达中原”,谱写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炫丽华章;八十七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过湘江、破封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兴安两次见证和改写了中华民族的重大历程。
兴安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朝为统一大业在兴安县境内成功开凿灵渠。灵渠开凿后,兴安便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秦人筑城护渠,派吏治辖,是历史上广西境内最早列入中央政府统一建制的县份之一。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境属始安县地,隶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划始安县地,今县境设置临源县,隶属桂州。大历三年(768年),改县名为全义。后晋开运三年(946年),于县境设溥州,并把县名改称德昌,隶属溥州。宋乾德初废除溥州,恢复全义县名,隶属静江府。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与宋太宗赵匡义名相讳,取“兴旺安定”之意把县名改称兴安县。
兴安县元属静江路,明清时期属于桂林府。民国2年隶属漓江道,民国3年隶属桂林,民国16年隶属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桂林民团区,民国23年隶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隶属桂林行政监察区,民国31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33年隶属第八区,民国36年直属广西省政,同年四月隶属第八区。
1949年11月20日兴安解放,隶属桂林专区管辖。下辖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严道区、西安区、两金区6个区;首善镇和界首镇两个镇。
1950年3月撤乡改为“区村制”。 全县有10个区和2个县辖镇,即城关区、湘漓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俸义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界首镇、溶江镇。同年5月,全州县属的兴田、福里(即百里村)、下界首划归兴安县。
1951年4月土改基本结束时,将俸义区撤销,解放前原俸山乡所属的10个村划归城关区,原急义乡所属的 14个村划归高尚区;县辖界首镇撤销划归湘源区;县辖溶江镇撤销划归西安区,全县共9个区,即城关区、湘漓区、湘源区、高源区、高尚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
1952年上半年结合土改复查工作先后撤销了行政村,建立小乡,实行“区、乡”建制。 7月资源县的五排区划归兴安县。同年,10月将城关区、湘源区、湘漓区、高源区、高尚区、道冠区、西安区、华江区、两金区、五排区更名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区。
1953年4月,将十区的塘垌、江口、猴背、冲坪4个乡划归九区成立两金瑶族自治区。同年6月将五区所属的东乐乡彩脚片5个村划归临桂县。同年7月将十区成立五排苗族自治区。1954年3月将五排苗族自治区仍划归资源县。同年7月又将城关区所属4条街合并为区辖城关镇。
1955年12月两金瑶族自治区所属的猴背乡仍划归资源县五排苗族自治区。
1956年秋,全州县凤凰区宅福小乡的宅福田、仰田、紫福田、屯川村,畔毗小乡的龙井塘、铁炉塘、水岗头、月亮山、枫木山李家划归兴安。12月撤区改为乡建制,划为14个大乡,即:护城乡、界首乡、会龙乡、协力乡、力头乡、俸山乡、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上桂乡、南山乡、严关乡、溶江乡、华江乡;一个城关镇和两金瑶族自治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全县划为7个人民公社,即:火箭人民公社、上游人民公社、高峰人民公社,、东方红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战斗人民公社、八一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将火箭人民公社分为护城、高泽2个公社;新建立城关镇城市人民公社;将上游、高峰、东方红、东风、战斗、八一等公社名称改称界首公社、漠川公社、高尚公社、溶江公社、华江公社、两金公社。同年将两金公社的中禄、大新、寨田、柳田、旧屋生产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高尚公社的内南五村(包括上马石、新岭脚、宾洞、柘木岩、颜家界上、东山、蒲源、鲤鱼井)和四村(包括绕竹、小北、田厂、大塘田等)划归灵川县管辖。
1960年4月,原灵川县的灯塔、廖家、沿严三个大队划归兴安县,后改称廖家大队。
1961年6月,将原来的9个公社调整为17个公社,2个镇,17个公社即护城、塘市、道冠、崔家、界首、会龙、力头、高尚、上桂、南山、漠川、白石、溶江、司门、严关、华江、两金公社。2个镇,即城关镇、界首镇。同年冬将两金的塘垌大队划归资源县,江口、银矿、珠玻、皮帽大队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老书大队和新文大队的7个自然村划归灵川县。
1962年6月,实行建区划社。将原公社合并为12个区(镇),即护城区、界首区、会龙区、崔家区、漠川区、白石区、高尚区、严关区、溶江区、华江区、金石区和城关镇共12个区(镇)。后来又将会龙、崔家2个区合并为湘漓区。
1966年,改区为大公社,成立护城、严关、溶江、界首、湘漓、漠川、白石、高尚、崔家、华江、金石等11个公社及兴安镇。
1984年,实行乡村建制,将原来的12个公社(镇)改称12个乡(镇)。即:护城乡、 湘漓乡、漠川乡、白石乡、高尚乡、崔家乡、严关乡、华江乡、金石乡、界首镇、溶江镇和兴安镇。
198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华江乡改为华江瑶族乡。
1995年元月兴安镇与护城乡合并为兴安镇。
1998年,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兴安县隶属桂林市管辖。
1999年湘漓乡改为湘漓镇,严关乡改为严关镇,高尚乡改为高尚镇。
2005年溶江镇与金石乡合并为溶江镇。
兴安山川名胜秀美。湘江北去、漓水南流,长江与珠江水系在这里牵手。这里有“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的千古灵渠,2018年8月灵渠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里有海拔2141.5米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有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推介主题展览”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有驻守三江之口的古秦城遗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兴安区位优势明显。县城距桂林市区仅57公里、距两江国际机场60公里。国道322线、泉南高速公路及湘桂铁路、高速铁路纵贯全境。依托高铁枢纽,“桂林兴安·灵渠号”动车自兴安北站始发南宁东站,开通了“秀美灵渠·红色兴安”兴安北至广州南始发动车,兴安与桂林市区实现动车组出行同城化。兴安正以全新姿态积极融入西进云贵、南下广州、北接长沙的桂粤湘黔四省会“三小时经济圈”。
兴安物产资源丰富。兴安是湘江、漓江两水之源,五岭居其二(越城岭、都庞岭),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钨矿等蕴藏量大、品质优良。盛产水稻、柑橘、葡萄、玉米、银杏、毛竹等,是“全国矿粉之乡”“中国毛竹之乡”“中国银杏之乡”“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广西特色农业蜜桔核心示范区”。
兴安发展基础敦厚。“十三五”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苦干实干,把方向、定目标,抓项目、促投资,转作风、优环境,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7%,组织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8.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卫生县城等殊荣。
砥砺“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今日的兴安,正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紧紧围绕工业振兴、乡村振兴、旅游振兴“三大抓手”,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文化兴县“五大战略”,统筹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实现打造广西工业强县、“美丽中国”广西新样本、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四大目标”,全面开启建设“繁荣富裕、绿色开放、团结和谐、幸福美丽”新兴安的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兴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