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两日游旅游攻略(承德两日游)

更新时间:2023-06-21 10:12:41


早就有去承德一游的愿望,因为那是皇帝宠幸和钟爱的地方。只是一直没有一个方便的机会。

终于再次来到北京。北京到承德比较近,从这里出发圆了我的承德梦。

上午11点到承德,午餐后第一站首先参观清朝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

承德是一座位于燕山山脉谷地的小城,市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承德作为城镇的历史始于避暑山庄的营建。导游介绍说,早在300多年前,承德还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庄。有一年盛夏,善于骑射游猎的康熙大帝率军经过此地,小驻几日,发现这里不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而且气候十分清爽,全无京城夏日炎热之气,于是便传旨在此修建避暑行宫。

避暑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雍、乾三朝89年,方全部建成。这座占地564万平方米的清朝最大的皇家园林共有124组建筑,总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整个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建筑集中于山庄南端,与承德市区紧接在一起,总面积4万平方米,是参观避暑山庄的重点区域,里面分为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个板块。

避暑山庄的正门,是一座两层建筑的重台城门,上层是三间瓦屋式城阁;底层是三个长方形拱门,门前有一对威风的石狮,左右各立一块下马碑,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然后步入山庄。此门叫丽正门,取自《易经》:“日月丽于天”,意思为光明正大之门。

进入丽正门,但见庄园内座座建筑青砖素瓦,古朴一色;苍松掩映,布局合理;假山奇石,巧缀庭院。建筑多为瓦房,房顶呈曲线流水形状,青瓦流檐,彰显出皇家园林一种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山庄有康熙御书题名的36处景物,其中“澹泊敬诚”是正宫的主殿。三国时诸葛亮《戒子书》有“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语。康熙建造园林山庄是为了夏季有一个舒适的理政场所,所以在建筑方面力戒奢华,讲究实用,故将山庄内正宫主殿定名为“澹泊敬诚殿”。乾隆晚年,用楠木将此殿改建为全木结构宫殿,后人又称此为楠木殿,楠木为南方珍贵名木,既有天然防腐、防虫蛀和清凉的特性,又有一股淡淡的木香味,游人到这里,皆可闻到古香之气。

皇帝与两宫皇后的寝宫叫“烟波致爽殿”,康熙称这里“四周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故列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云山胜地”是山庄内少有的两层楼房,令人奇怪的是此楼未设楼梯。难道皇帝登楼要爬梯不成?细观楼前,原来有一座石砌假山为自然梯道,假山高正好与楼的二层一致,只要踏上假山,便可走到二楼。“云山胜地”殿与中国近代史上若干大事相干,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咸丰皇帝逃难避暑山庄,即居于此殿。并在这里批准了表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1年8月,咸丰帝忧患病危,死于该殿东暖阁。年仅26岁的西太后在此策划祺祥政变,窃取了清朝晚期的国家大权。

游览避暑山庄宫殿区,大约需要一小时。出了宫殿区后门,便是山峦区。山峦区比平原区和宫殿区海拔高约180米,面积422万平方米,占了避暑山庄总面积的80%左右。康乾时期在山峦区修建了40余处楼、亭、庙、舍,有游览御道相连。山区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林木茂密,是清帝放松身心、经常出入的地方之一。如今这里能看到的古代建筑已经廖廖无几。观光车载着游人,沿着山峦中新修建的弯弯曲曲、时上时下的车道运行数十分钟,让人们体验当年皇帝游园的感觉。

游罢山峦区,接着在湖边小码头乘船游览湖中风景。湖区水面约30多万平方米,被岛、堤分割为若干个洲岛。平静如镜的湖面碧波荡漾,岸柳低垂,莲菱蒲苇,随风摇曳,一派醉人景色。为使皇帝经常看到江南风景,湖中建筑大多仿江南名胜修建。其中有仿杭州西湖苏堤的芝径云堤,仿嘉兴烟雨楼的烟雨楼,仿镇江金山江天寺的金山,仿宁波天一阁的文津阁等。

与湖区连为一体的60万平方米的平原区,地势平阔,芳草萋萋,一派塞北草原风光,东部是巍然矗立的永佑寺舍利塔,西部为调训贡马的试马埭,中部是古木参天的万树园。

热河泉因天然温泉成为山庄内最有名的景点,此泉水温8℃左右,据说冬季尤为奇特,当整个山庄被冰雪覆盖,湖面结冰盈尺时,热河泉处却是碧水涟漪,春意盎然。热河泉水出自地下,流入旁边的人工湖和附近的武列河,《大英百科全书》称它为世界上最短的河流。热河行省和热河行宫名称皆因热河泉而来。

避暑山庄最漂亮、最迷人的景区当数平原湖岛区,在这里游玩,仿佛致身于杭州西湖美景和苏州名园之中,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大有“人间仙境在此处”之感受。

次日游览的承德“外八庙”,与避暑山庄完全是另一种不同建筑风格的人文景观。所谓“外八庙”,是指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间,先后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山峦坡地上建造的如众星拱月之势环列着的十二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皇家寺庙。因有八座当年隶属清廷理藩院管理,又都地处塞外(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外八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体之一,它们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保存完好的有七座,并对游人开放。旅行社一般只组织游客参观其中最主要的两三座,其余几座,游客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参观游览。好在这些庙宇距市区二三公里,有一天时间就可全部游一遍。

被称作大佛寺的普宁寺,占地33000平方米,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这一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十月,厄鲁特蒙古四部上层贵族来承德觐见清帝,乾隆为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谕“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普宁寺以纪念。

在建筑风格上,普宁寺前部为汉式,后部为藏式,堪称民族团结的杰作,足见乾隆皇帝在当时的英明之举。进入山门,依次为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一进大门,我便被那座重檐歇山顶的正方形碑亭所吸引,亭内三座方形石碑,中间那座最大最高,须进入亭内,仰起头才能看到顶部,三碑四面刻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普宁寺碑文》记述了建庙经过,《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之碑》分别记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经过。通过普宁寺碑文,可看出乾隆帝对平定叛乱是多么重视、多么高兴,他希望普天下从此安宁,不再有战事。这也就是普宁寺名称的由来。

普宁寺的名气大,更因寺中有一尊迄今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佛豫,高达22.28米,腰围15米多,重达110吨,用木材近120立方,供奉佛像的建筑叫大乘之阁,外观是正面六层重檐式楼阁,背面四层、两侧各五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大乘之阁居于寺庙的中轴上,是寺中最高的建筑。只有上到楼上,才能看到佛面。这是一尊面目慈善的千手观音佛,我绕佛一周数了数,大佛像有40只手臂。古人将佛像雕塑得神奇高大,来到佛像前,显得每个人都十分渺小。

普宁寺后部的主要建筑还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喇嘛塔、日月殿等。庙内驻有活佛、喇嘛数十名,每天都有佛事活动,是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

距离普宁不远的普陀宗乘之庙,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又称小布达拉宫。该庙约为西藏布达拉宫的二分之一。这座始建于乾隆32年(1767年)的大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占地22万平方米。与普宁寺一样,进入小布达拉宫山门,首先映入眼前的仍是一座正方形碑亭,亭内也是三座方形石碑,中间高大,两侧小碑对称而立,中碑为《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两侧为《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碑亭后有五塔门,门前有一对石象。

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是43米高的大红台,远观十分雄伟气派。沿着层层台阶,进到大红台里面,院中座落着一方形大殿,叫万法归一殿,殿顶全部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这座被四面高大群楼围在中间的金色大殿,无疑是整个寺庙中身价最高的佛殿,别说在大红台外面,即使站到山谷对面避暑山庄最高的山顶上,居高临下俯视过来,也看不见藏而不露的万法归一殿,由此可见其神秘与神圣。大红台四周是呈正方型状的三层围楼,其中正面八层,楼内有包括土尔扈特人归顺在内的许多反映清代历史事件的展览,很值得观看。

另一座《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七十寿辰时所建。当时,各族王公齐来祝寿,特别是西藏六世班禅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时一年多前来朝圣,乾隆深为感动,特建此庙以供班禅居住。

须弥福寿是藏语“札什伦布”的汉译,意为吉祥山。该庙仿班禅住所——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兴建。与普宁寺和小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相同,此庙也体现了西藏因山筑庙的地方特色,庙中的大红台为全庙主体建筑,四周为群楼,群楼包围的方形院中,建有三层大殿——妙高庄严殿。殿顶重檐攒尖,覆盖鱼鳞状镏金铜瓦,用黄金一万五千两,四条殿脊上有八条金龙,每条重约一吨,殿脊中央金顶是经幢。成钟形,殿内供有宗喀巴、释迦牟尼像,并建有六世班禅宝座。据导游介绍,六世班禅前来朝圣祝寿,仅在这座寺庙住了十多天,临走时,留下了随行的20位喇嘛长期定居于此,念经理佛。

须弥福寿之庙的建造说明,乾隆帝是多么重视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他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和中央政府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民族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从北京到承德的两日游,除去途中乘车时间,实际只能游一天,显然看不完“外八庙”的其它景点,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有些遗撼。尽管如此,但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三大寺庙已经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我在想,乾隆时期在此兴建规模如此之大、这般富丽堂皇和气势宏大的建筑,首先说明了康乾盛世国力之强盛。具有关史料记载,十八世纪初,中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国力强盛,才有钱大兴土木。其次说明,宗教在清王朝有着极高的地位。那是一个全民信教崇佛的时代,朝廷投入巨资建了这么多的寺庙,全国上下建了大大小小多少寺庙,是难以统计的。乾隆帝希望,他的臣民们在对佛的信仰和崇拜中忠于皇上,统一思想,共同维护王朝的一统天下。再次说明,当时清王朝多么重视民族问题,凡是拥护大清国的少数民族,乾隆皇帝都给予特别关照,对于他们的代表人物,更是给予极高的礼遇,他要用自己的诚意打动人心,求得民族和睦共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这也说明了中国早就是多民族共为一体的统一国家。历史车轮奔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民族团结一家,和睦共处的历史基础更加雄厚牢固,岂是极少数不得人心的藏独、疆独、台独分裂势力能撼动得了的。次外,“外八庙”建在远离京城数百里的承德,也说明了避暑山庄在清朝中期的重要地位。据导游介绍,这里是清王朝的夏都,皇上每年夏初从北京移住山庄,直到农历九月九重阳节过后才率领文武百官返京回朝。皇上到承德,朝中要员和各部大臣必然要随驾,至于太监后宫更是非来不可的。护卫皇上的军队和宫中侍卫,也是人数众多的队伍。这么多人长期居住,更离不开服务他们生活的老百姓,承德自然发展成了一座十分繁华的城市。一座座皇家寺庙建在这里,也就不难为人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