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群岛(斯瓦尔巴 旅游)
更新时间:2023-08-21 04:55:27
斯瓦尔巴群岛是一个位于北极地区的群岛,主权属于挪威的属地。中国的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位于此地,这是当年北洋政府做的一件有利于国人的好事。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该群岛吧!
斯瓦尔巴群岛,意为冷岸海岸,是位于北冰洋上、主权归属于挪威的极地自然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以内,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岛屿组成,首府朗伊尔城位于该岛西岸。岛上多山地,多峡湾,气候寒冷,洁白动人的极地景色和多样的极地生物是游客到此的原因。斯瓦尔巴65%的地区都被作为自然公园保护,以维护其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斯瓦尔巴群岛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1920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将群岛的疆域定为北纬74°到81°、东经10°到35°之间的所有岛屿、坻和礁。60%的领土被冰川覆盖,另外有30%为荒地,余下10%则有植物覆盖。),居民约0.3万人。最大岛斯匹兹卑尔根岛面积占全群岛一半以上。除了在熊岛和希望岛上的气象站外,所有人类聚居地皆位于最大岛斯匹兹卑尔根岛。业权方面,挪威政府拥有群岛95.2%的土地。
行政区划上,斯瓦尔巴群岛独立于挪威本土的19个郡,为一非建制地区。群岛的最高行政首长为挪威政府委派的斯瓦尔巴总督。2002年,冷岸群岛首府朗伊尔城建立了一个民选地区议会,其职能与挪威本土之市议会相当。其他的人类居住地、研究基地,则有研究中心新奥尔松、采矿基地斯维格卢瓦以及居民以俄罗斯人为主的采矿聚落巴伦支堡。冷岸群岛是有常驻居民人口中的最北的人类聚居地。比冷岸群岛更北的人类聚居地无常住人口,只有轮替工作的研究人员。
斯瓦尔巴群岛在12世纪由挪威人最早发现,直到1596年,才被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1920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将整个群岛的主权划给挪威。根据条约规定,所有签字国的公民在斯瓦尔巴拥有平等的经商权;同时该群岛维持军备废除状态,责成挪威保护岛上居民安全及独具特色的自然荒野地貌。而1925年通过的《斯瓦尔巴法令》则确立了此地作为挪威王国一部分,且为自由贸易园区及非军事区的身份。现在,只有一家挪威国营公司及一家俄罗斯国营公司在此采煤。另外,因斯瓦尔巴大学中心及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皆坐落于此,研究和旅游业成为了当地的重要辅助工业。斯瓦尔巴朗伊尔机场为冷岸群岛唯一一个机场,也是当地主要对外门户。
该群岛经济支柱为采矿业及渔业,但旅游业、勘探业、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发展迅速。与挪威本土和扬马延不同的是,斯瓦尔巴属于自由经济区和非军事区,不属于申根区和欧洲经济区。煤炭资源蕴藏丰富。
《斯瓦尔巴条约》,也叫做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1925年时就有51个签约国家。尽管签约国的数量与南极条约体系差不多,但是斯瓦尔巴条约涉及的土地范围却仅仅限于斯瓦尔巴群岛(又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远不能与南极大陆及南极条约相比较的。
1925年,时任中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派遣特使于法国巴黎代表中国政府签署《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7月1日中国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缔约国)。该协议长期有效,赋予所有中国公民自由进出该地、无需签证即可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在岛上从事任何非军事活动之权利。中国公民可以持有效旅行证件免签进入该地,并在此长期居留、从事正当的学习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申请许可文件。
最初《斯瓦尔巴德群岛条约》的签署在旧中国并未引起多大的声浪和反响,导致最后它在中国被埋没,以至于到后来国内几乎无人知晓它的存在,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1991年,我国科学家高登义在赴北极考察时才在无意中看一本科考指南中再次发现了这一条约,发现中国也是签约国,并确认资料准确性。之后高登义将发现此条约的消息带回了国内,由此国人在国内便立刻掀起了一股“向北极进军”的热潮。中国科学院依照上述条约于2004年7月在该地建立黄河站,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工作。
这里提一下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号称“末日粮仓”,工程耗资300万美元,由挪威政府出资打造。“末日粮仓”建造在北极附近、滨临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冻土地带(距北极1000公里)的岩石山洞中。该工程于2007年3月开始建造,2008年2月26日正式竣工并举办启用典礼。据称,“末日粮仓”被用于储藏地球作物的450万种种子样本,以防环境变化或一旦发生毁灭性灾难导致这些作物物种灭绝,确保人类食物的来源和多样性。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有利于全球的好事,造福人类,挪威政府做得不错。
这里是前往北极中心的前哨站。现在全球变暖,可以预见未来北极航道开通后,该群岛的战略位置只会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