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城市 智慧旅游)
更新时间:2023-08-23 10:24:45
文博会之深度观察
近年来,每年文博会文旅融合的话题都会成为关注的热点。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标志,几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边界被逐步打破,旅游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灵魂和活力源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供图
广东是中国的旅游大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全省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908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5158亿元;接待过夜游客从2015年的3.62亿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5.31亿人次,文化和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文旅融合中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打造精品线路上,全省推出历史文化游径70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44条,大力推广南粤古驿道11条重点线路和10条全省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深圳则依凭城市的高科技属性,经过多年积累,深圳的智慧旅游已享荣全国,并且由智慧旅游上升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是广东文旅产业的突出特点
“十三五”期间,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入境过夜游客数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直播、电竞等新型业态绽放光彩。
经统计部门核定,2019年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6227.18亿元,同比增长7.59%;占全省GDP比重为5.77%;约占全国1/7,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接待过夜游客5.3亿人次。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突出特点。
广东文化遗产、文物资源繁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5处,中国传统村落263处,全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非遗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6月,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01项。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市场新需求和发展趋势,广东目前已培育了一大批的新业态和新企业,涌现出一批直播、电竞、VR/AR、3D制造、光影体验、IP产业等新业态及一批优秀企业,比如腾讯、励丰文化、锐丰音响、虎牙、奥飞娱乐等。此外,围绕4K/8K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文化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成功创建广州高新区、广州励丰公司、深圳高新区、深圳南山区、华强方特公司5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这一串亮眼的数据背后,离不开友好且高效的政策支持。南都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还是《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均强调了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支撑作用。
就目前的融合路径而言,广东已摸索出“非遗+文旅”模式(如沙湾小镇、潮州古城等)、“粤北红色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模式。打造品牌活动上,推出广东红色文旅护照、“潮风汕韵”文旅护照等活动,粤港澳三地合作举办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粤剧群星会、青年文化之旅等活动。城市文脉建设上,指导建成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设立了12间国家级非遗大师工作室;推动汕头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八个一批”工程,目前一批项目比如小公园开埠区成为当地的顶流景区;指导潮州古城实施提升行动,目前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已进入国家的预备名录。
据悉,广东全省已有100多家博物馆连接到腾讯的“自然历史官”平台,构建“广东文化旅游情报旅游”微程序聚合页面,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广东文化旅游地图”。跟博物馆交互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通过数字化、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
广东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陈南江认为,广东之所以能长期地占据中国旅游第一大省,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是都市观光旅游;第二是休闲度假旅游,尤其是主题公园和游乐园产品;第三是商务会展旅游。
“广东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康养旅游。”陈南江表示,广东作为第一经济强省,为改革开放之先,人口居中国首位,气候、温泉、森林、滨海等条件优渥,交通中心和枢纽极为便利,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居于前列,社会文化开放包容,开展康养旅居具备得天独厚优势。
陈南江认为,广东以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天较北方更为温润,夏季不如海南岛暴晒,增强了冬季避寒的吸引力,近年在珠海、深圳过冬的北方游客已有很大规模。此外,广东是温泉大省,也是南药大省,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药膳。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康养”+“旅游”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近年来,广东也打造了一批康养旅居目的地,研发了系列产品,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新业态。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与港澳地区间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粤港澳大湾区几千万人,自身就是庞大的有消费力的康养市场。”陈南江介绍,此前香港曾推出促进香港老人到广东养老的“广东计划”,在广州、深圳、惠州、中山、东莞设置中心为香港老人派发表格提供服务,为选择移居广东的香港长者发放生活津贴。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香港和澳门是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广东又是中国的旅游大省,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互补和联动功能。”陈南江补充道。
“深圳智慧”正引领着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深圳凭着创新精神,在存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增量的文化资源变得非常丰富,旅游资源的增量迅猛,形成了深圳现代文化生态的独特风格,创造了文化和旅游整合后文旅产业跨越发展的“特区模式”。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戴有山就认为,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区块链技术” “大数据”在文化和旅游场景和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智慧旅游越来越成为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积累,深圳的智慧旅游已享誉全国,并且由智慧旅游上升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公共文化、旅游景区、城市治理方面全面应用,使得语音购票,刷脸、扫码进景区,机器人客服、VR实景导航等多种新应用成为现实,“深圳智慧”正引领着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戴有山所认可的深圳文旅产业跨越发展的“特区模式”包括以下内容:主题公园集群带动深圳文旅产业发展。深圳被称为“千园之城”,主题公园已经成为文旅融合最典型、最突出、最不容忽视的内容,它提供了一条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资源充分地转化为重要的文旅场景。深圳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先后获得国际建协亚洲首个城市规划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荣誉;十分重视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深圳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客家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生态保留地区。深圳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强化“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好的传承”;文化与旅游整合催生充满活力的新业态。深圳在智慧旅游发展中已建设成的项目上有“智慧公共文化”“智慧文体通”“智慧群体荟”“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全方位的服务内容,还有以展示深圳都市风情、滨海浪漫、主题公园、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等五大特色旅游项目的,“鹏城好玩”,即全方位地体现了国际大都市的智慧魅力。公共文化融合品牌节庆展演,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戴有山认为,近年来深圳促进文旅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一直在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与全球共享深圳智慧。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港澳文化和旅游合作迎来发展的好时机,这对原本就发展迅速的深圳文旅产业来说,是一次发展的极佳契机,深圳文化和旅游业从无到有,创造了特区发展与繁荣的特色之路。多年来,深圳始终把“全域+全季”旅游作为其发展旅游城市的目标,深圳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目的地。把深圳城市旅游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围绕城市的特点策划城市的综合文化和旅游产品。深圳改变以往将旅游景区作为重点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产品宣传推广的做法,而是将整个城市作为文化和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文旅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文化+”的过程中,广东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塑造,激活丰富的岭南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加速融合,成为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诗和远方”的融合,显示出更大的潜力,从旅游门票到旅游装备、文创产品、文艺演出均大有可为,“文旅产业应该在广东文化产业中占更大的比例”,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生态上来看,即依靠科技,让IP“动”起来,让文物数据“活”起来;把历史古建“护”起来;为文旅景区开发无界传播平台,让景区体验“联”起来,将文化场馆、文创产品及数字化内容打造文化产业链价值地图,以文化产业链图谱“串”起城市文化产业要素,同时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的分发渠道,将“人、文、景、产、链”的循环滚动起来。
一方面,可以评估本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打造适合本地文化的文旅IP,比如粤北红色文化、大湾区文化等,将IP内容注入,同时在打造的空间里注入科技企业自带的线上IP,如电竞赛事或游戏、影视IP等,形成演出、民宿、餐饮、衍生品、节事活动等,创建地方特色品牌;数字化是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支撑,数字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游客的需求、行为和体验,让吃住行购娱等传统供应链的边界趋于消失,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内容种草”将线上的海量流量导入实体景区进行裂变式营销。另一方面,数字创新助推乡村文旅发展,粤美乡村则是未来广东文旅融合的重要空间。“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例如“+节庆”“+非遗”“+特色农产品”等都是未来文旅融合的潜力股。通过乡村文化旅游行动计划,必将创造广东乡村振兴更为广阔的舞台;进一步以数字化手段整合乡村文旅资源,线上线下资源互补互哺,把“网红打卡地”打造成“文旅繁华地”。
此外,随着夜间经济变成文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系统化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夜经济文旅项目而言,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而文化的提炼凝结是灵魂。一个夜游项目不单纯是日间项目(日间消费)的延续,而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态、消费生态等的一个聚合体,核心是要打造优质的文化体验场景,将与文化场景相融合的消费业态巧妙的植入,同时将智慧旅游与线上新业态结合,并通过互联网营销来更多引流。
据华强方特方面介绍,夜经济是新消费的一大增量市场,“夜游方特”已成为不少地区的出游时尚。从丰富的节日活动到流光溢彩的星空盛宴,从刺激的高科技游乐项目到参与感强的互动表演,将“夜游”“夜宴”“夜购”“夜展”等多种业态有机融进带有方特特色的休闲消费场景,为城市夜经济的兴起塑造了发展样板和行业标杆。
文旅融合必然迎来一轮加速发展期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胡卫华认为,旅游活动与文化从未分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基本属性,文旅融合的理念其实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存在。但全面系统地提出文旅融合始于2018年,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为标志,几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边界被逐步打破,旅游成为文化发展 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灵魂和活力源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胡卫华表示,当然目前文旅融合还存在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凝练升华和艺术设计后都可以成为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但目前还有不少空白领域值得探索;文旅融合产品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乏与当地文化的深度黏合,缺乏有效的支撑载体;旅游产品、工艺品、艺术作品等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有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的文旅融合精品还较少。
疫情后文旅融合将会展现怎样的趋势?胡卫华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阶段,随着旅游市场逐步回归正轨,可以预见文旅融合必然迎来一轮加速发展期,并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比如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大鹏所城就是一个好的案例。通过政府的前期投入引导和华侨城集团的运营,所城内的许多老建筑得以华丽转身。旧粮仓被活化成为海防文化体验馆,其他一部分传统民居也被设计改造成为书院、咖啡故事馆、茶空间、文创中心和民宿等文旅融合新业态,营造出一个传统与时尚并存的网红文化街区。游客在轻松的游玩中便能体验到明清的海防历史和这里独有的滨海客家文化氛围。
其二是科技在文旅融合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沉浸式旅游、数字化体验产品等形式上,科技活化并增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主题内涵和展现形式。文化铸魂、科技赋能,正成为支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两翼。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几年“火出圈”的博物馆文化旅游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科技助力博物馆数字化保护、推广与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疫情期间许多人通过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喜欢上了博物馆,实现了与馆藏文物的高度交互,让厚重的文化变得轻松可读,让凝固的历史鲜活可触。
其三是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将更加巩固人们的身份认同与民心凝聚力,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文旅融合有效地保护、挖掘和创 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本土文化,提升了当地知名度的同时促进 了地方经济发展,让老百姓直接受益。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人再次看到了家乡的价值,愿意返乡通过当导游、开饭店、建民宿等方式参与文旅创业,主动争当地方旅游形象的代言人。
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随着疫情的逐步缓和,社会经济正在重新启动,深圳的文化产业会进一步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重点发展滨海旅游、都市购物休闲、主题乐园和出境游等业态,在文旅融合上继续领先国内。
统筹:南都记者 谢湘南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叶露 王美苏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