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杨宏浩(中国旅游研究院于)
更新时间:2023-08-25 18:24:21
12月13日下午,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所长杨宏浩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1世纪住宿业高峰论坛(2022)上,发表了题为《破解困局与蓄势复苏》的主旨演讲,勾勒2022年中国旅游住宿业的现状,为住宿业复苏之路发表见解。
杨宏浩指出,如今疫情防控形势也已经明朗,旅游和住宿的刚性需求仍在,短期的不利因素必将转化为长期的有利因素,未来一段时期住宿业必将迎来快速复苏和驶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他提醒各大住宿企业要将发展重心回归到运营服务和资产管理,为产业复苏储蓄能量,需要重视人才和资金的储备。
杨宏浩。资料图
政企合力纾解困境
综合考量各项指标,杨宏浩指出住宿业产业景气在2022年创下历年来新低。利润持续承压是规模以上住宿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近三年来收入和利润都是下降的,整体呈现亏损的情况,杨宏浩预计今年还会进一步亏损,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星级饭店。从酒店的预订和预订的提前量可以看出疫情导致的非季节性波动十分大。
面对住宿行业的困局,政府从政策上为企业纾困解难,企业也在进行积极的自救。
各级政府纾困的政策共有四大方面:包括“退、减、免”的税收政策,“降、贴、贷”的金融政策,“扩、促、引”的消费政策以及“稳、补、缓”的就业政策。纾困政策有助于降低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的压力,消弭行业或区域风险,从而助力企业恢复正常发展的轨道。从缓缴保险到稳岗补贴、从提高贷款额度到取消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的门槛限制,这一系列“组合拳”对进一步降低旅游业企业运营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提振作用。
企业的自救行为则可以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八字概括,包括争取隔离酒店业务,设立亲子房,增加酒店外卖业务,实施酒店零售等“酒店+”产品,开拓新的酒店销售渠道,以及品牌推新、迭代和引进新的品牌等动作。在自救之外,不少企业还在危机中寻求创新突破。一些酒店认为只有满足新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酒店业才能重新出发。在业态创新方面,推出了度假农庄、电竞酒店、城市度假、宅度假、微度假、长住酒店、轻奢酒店、野奢住宿、微型酒店等新业态。在模式创新方面,丽呈集团探索OMO住宿生态平台,一些企业不断探索“住宿+”、轻连锁、共享住宿、供应链管理等模式。发掘新机会方面,积极融入城市更新项目,加大下沉市场布局,到美丽乡村大展身手,打造酒店新的生活场景。此外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在各类场景探索和加速数字化应用。
复苏的基调是稳中求进
杨宏浩指出,住宿业谋划复苏,基调应当是稳中求进,稳字当头。
疫情过后,入境旅客数量将有一定程度回升,但回升有限,总体而言应当以国内市场为主,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统一大市场同样是住宿业需要注意的机遇,西北、东北等地的市场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值得关注,下沉市场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同样具有巨大市场潜力。杨宏浩鼓励在国内市场发展好的基础上,有能力的住宿企业可以到国际上去发展,尝试向周边地区,东南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
杨宏浩提出,住宿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关注和兼顾“利润之上”的追求,提升竞争能力,一家伟大的酒店集团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应该超越经济利益。过去,酒店业在高峰时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超过一千万人的就业,每年有逾两百多亿的税收贡献,在提升文化形象、环境友好方面同样做出了贡献,企业应当坚持这种发展贡献。
杨宏浩特别提示,人才和资金是住宿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发展需要储备的重要能量,由于疫情导致的收益下降,工资薪酬水平相应降低,住宿业人员流失严重。杨宏浩判断,从业人员规模下降可能由于效率提升或数字化使得人力需求降低,也有可能因为行业吸引力下降。目前住宿业人才流失率高,因此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十分关键。
其次,加大资金储备力度十分关键。疫情三年期间,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现金流的问题。民企获取资金的渠道有很多,既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从上市融资。杨宏浩比较了中国和美国住宿行业的证券化率,中国的上市公司市值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比起美国都有较大的差距。此外,美国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多样,中国上市公司的运营模式基本为管理公司托管、加盟的模式。
杨宏浩认为,证券化率低的原因是盈利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负债率过高。未来,住宿业需要向市场证明,酒店住宿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首先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其次要提升盈利能力,还需要加强酒店集团的合规管理建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