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有哪些-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哪些模式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3-08-31 08:15:59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有哪些


1、特色性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极值,它们或是同类风景面积范围最大者,或是建筑体态最高,最长者,或是同类资源数量、层次最多者等。这种“最”型资源是不同范围的景观极值,其特色层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资源都要多;完整度是指旅游资源的保存完好程度。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旅游资源,其特色层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遗址的资源高;审美度或称观赏度,是指同一类旅游资源的艺术表现程度。一般来说,其艺术审美价值越多的旅游资源,其特色层次也越多,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组合度指不同旅游资源构景因素组合配套的程度,包括单位面积上资源组合密度、丰度、和谐度。凡是旅游资源组合最集中、最丰富、最协调的地方,其资源总体特色层次也最高,对游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评价系统,应用时必分别判断,综合比较,以此为客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和产业,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生命力。如苏州组织除夕寒山寺听钟声的这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新疆的歌舞表演,一般都安排在葡萄架下,游人一边品尝着新鲜、甜蜜的葡萄,一边饮着葡萄美酒,欣赏着活泼优雅的歌舞;北京仿膳饭庄经营清宫风味菜点而闻名遐尔,每年接待客人约十万人次,其中有许多国家元首、贵宾;云南的竹楼宾馆等。
  总之,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时,要有创新精神,在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时,要有创新的、唯我独有的设计构思,有观念上的更新,有创新的勇气和胆略,有创新的风险精神。而且,独特性还要因地制宜,不能离开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不仅要挖掘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更重要的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产品。
  2、保护性原则。
    在这里, 保护性原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二是指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但是,人们面对它时,不是加倍珍惜、妥善保护、而是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甚至还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旅游和生存环境看作旅游发达兴旺的生命线。正如瑞士旅游局局长瓦尔特?勒先生指出的那样:“破坏了名胜古迹,就失掉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属性和环境”。因此,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如开封要建“宋街”的消息传到海外后,正在加拿大讲学的东南大学朱光亚副教授火速给该市领导来信指出,开封文物很多,如能保护利用现在的文物,就能吸引很多游人了。按古人标准建街,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的。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宋街”还是建起来了,而且就压在宋代宫殿遗址上面。在优美的风景名胜区乱修乱建工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这是对清幽美丽的环境造成了干扰、污染、甚至破坏。北京城作为500 年前经过精心构思总体规划而成为一个世上罕见的整体建筑,它明快、匀称,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这古城风貌本身就是一项十分诱人的旅游资源。然而现在,城墙没有了,许多古建筑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当代世界上司空见惯的、火柴盒式的群楼。再如沈阳故宫周围的大楼和住宅,都属于类似情况。
  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也就等于一纸空文。
  3、参与性原则。
    随着旅游者阶层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长, 识别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民俗风情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而不是“走马观花”。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应该让游客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去,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常的生活,让人留连忘返。笔者曾在以色列访问过一个阿拉伯人居住的村庄,那里没有秀丽的风景,也没有更多可供观赏的人文景观,仅有一个很小展示的早期阿拉伯人生活、劳动用具的陈列室,一个破旧的帐蓬,给人展示阿拉伯人过去的居住方式,在这个极其简陋、酷热的帐蓬中,热情的主人邀请客人们跳舞,唱歌,娱乐,并让客人们品尝阿拉伯人特有的食物:一种特制的大饼和极其苦涩的咖啡,但就是这样的参与性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认为那一天游览项目,就是在这个阿拉伯人的小村庄最有趣、最难让人忘怀。又如浙江省有关单位组织的教育团,主要面向美国知识阶层,旅游内容包括各种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参观丝织厂,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联欢,去富阳“农家乐”作客等,深得客人好评。
  在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多注意开发那些能让人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于异国情调、异地风情中,传统的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远远没有让人参与到活动项目中去那么亲切、那么激动人心。当今,博物馆也一改过去那种“请勿触摸”、“严禁攀登”的老规矩。如日本的人类学博物馆、英国的乔维克海盗中心遗址博物馆,以及我国丁村民俗博物馆等,在这些博物馆里,旅游者可以重温人类的历史,体验生活的艰辛。我们知道,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过去性,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重复试验,所以历史只能在博物馆里“重演”。
  4、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在建设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函。即要有较高的起点和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摒弃民俗文化中落后、反动的成分。所以,首先要鉴别、评定民俗风情项目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否确实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其次,如果是属于优秀文化的民俗风情,还要科学的实事求实地评定其水平和价值,达到一定水平和品味的,至少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是最好的或一流的,并在更大范围内也有一定吸引力的,才予以肯定和进行恰当地开发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文化群体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文化环境三部分,其中文化环境是各文化群体以自己的方式所创造的,它与自然环境、生物环境从一开始就受到文化习尚的再塑和重塑,同时也使人类旅游行为获得更深层次的内涵,促使旅游与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结合。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将使现代旅游产业意识具有比以经济为尺度的意识更深刻和更全面。现在有的旅游营业者,对旅游文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只是把旅游业视为一本万利的“摇钱树”,结果造成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的不同程度破坏。可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旅游文化意识,把旅游产业视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以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旅游将会超越观光为特点的旅游。近来我国许多旅游区、点、和企业,都在不断注入文化游乐内容,其中有的已形成文化游乐型产业。即使是以自然观赏为主的旅游点,融入文化旅游内涵,将取得纯自然风景无法取代的社会效应。
  因此,是否具备旅游文化意识,将成为民俗风情旅游兴衰的动力,也是发展文化型旅游事业的导向战略。这就要求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去从事研究和发掘,无论是按地区或类别,要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无论从科学还是文学、史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统挖掘,但有的旅游企业开发不遵循市场需求规则,并且日益表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现象。没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游产品、项目是不会给投资者带来效益的。
  5、乡土性和古朴性的原则。
  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如果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不遵循这一原则,将民俗风情庸俗化或“洋化”,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及其特色的丧失。如某些旅游景区,不是致力发展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产品,而是照抄照搬、相互重叠,导致出现过多的歌舞厅、KTV、现代娱乐场所等。 为了经济效益乱拉客,有的甚至出现“三陪”等违背旅游地传统文化、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招待手段,抛开自身的乡土性、古朴性,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另一种倾向是“洋化”,民族歌舞、民俗活动、工艺美术品出现了“洋化”特征,而缺少了乡土性、古朴性的原汁原味。笔者曾碰到一个德国汉堡民族博物馆的人类学家苏姗女士,为举办一个中国文化艺术节,专程到中国寻找一个民族歌舞团前去德国汉堡民族博物馆演出,看了当地的许多民族歌舞团的表演,她都不满意,原因是民族歌舞团的舞蹈员都芭蕾化了,不是正宗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少了的正是乡土性和古朴性。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时,我们应当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特色,不仅内容而且格调、造型、色彩都要有浓郁的古朴性,给人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异地色彩、怀古思念的心理感受、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当然,提倡乡土性、古仆性不是把民间习俗不加提炼、不作选择地全盘托出,而应当是标志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进化的精华和进步的足迹。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哪些模式及特点


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一般以特定的民俗环境、民俗载体、民俗情境和民俗活动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方法,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转变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景观、设施和服务。

特点:

原则性导向鲜明、文化性特征显著、地域性限制不强、参与性体验突出。

扩展资料

传统民俗文化景观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旅游地形象的基础。由于民俗旅游资源多种多样,形式内容千差万别,个性特色各有千秋,开发范围、开发规模、开发重点、开发条件也不一样,民俗旅游景观开发的对象也有较大的差异。

只有配套开发建设,才能使纯粹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了背景、情境、氛围和支撑而取得成功。民俗旅游属于专项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因此成为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开发的内容上,既要强调主题,又要照顾全面。



三、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要素,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提升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民俗文化”则是文化旅游中最容易实现、也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所在。游客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来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历史生活风貌,满足自己“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感受旅游的趣味性和差异性。民俗文化由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饮食习俗、社会习俗、婚丧习俗、宗教习俗、民族服饰和建筑等构成。



众所周知,民族民俗文化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重任,旅游开发时,应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民俗文化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保存自然也就成为了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需要对这一类文化要有所了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我们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需要对其进行有批判性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旧民俗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抛弃,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民俗文化旅游的兴起,在于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游客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最后,民俗文化维系着各民族情感,能够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