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商业地产(聊一聊商业地产)
更新时间:2023-09-07 22:01:01
所谓商业地产,狭义的定义是房产证的性质写着“商业”二字。
但笔者认为,文化旅游地产、城区的各类公寓都可以囊括进商业地产。
一直以来,无数购房者抱着投资的目的来购买房产,他们对每月的租金毫不看重,毕竟咱们的租售比相比于国际上的合理区间,相当离谱,多数地区的租金也就能把装修成本摊平。
他们赌的是资产升值,购入房产,几年间价格翻倍,赚的钱能抵够这几年的收入。
更有胆大的,前些年银行贷款限制极低,一人可以贷几套,30万购100万的房,掏空积蓄屯三套,三年后单套价值200万,除去利息,赔率三倍,90万本金,就可以赚两三百万。
相比于一般的住宅,商业地产必须考虑租金收益,且后者更为重要。
因为商业地产的价值和租金强相关,一旦租金下滑,或者租不出去,它的价格立即跳水,乃至于卖不出去。
是的,住宅价值跳水还能住,再怎么贬值还有人认可它的居住价值,但商业地产一旦失去商业价值,再便宜都没人要,而你还用不到。
好了,今天咱们聊一聊商业地产的问题。
这几天遇到一位网友,她想把父母十年前买的房卖掉,问我的意见。
随着聊天的深入,有几个信息让我提高了警惕:
这个房离市区比较远,但是视野和风景很好;这边的商业稀少,入住率很低,房产中介不怎么看的到;有时候旺季时短租能有一万,但一般情况下租金只有两三千,还不好租;有中介说很多人觉得这里的房是骗人的,他们不愿意带客户去看房;……
我立刻意识到了,这是文化旅游地产,便让她在短时期内查三个数据:
1,这个小区的装修率是不是特别低,且租户基本都不是业主?2,这个区域是不是都是这类以租金为利益驱动的房产?3,这个区域目前的商业氛围是不是很萧条,人群基数是不是较小?
如果都是如此,那么,赶紧卖掉!
无论有没有房产税,就算房地产还能稳住,这类房的价值都不可能涨,且房价的下落速度是极快的。
因为,无数的文化旅游地产宣传的未来红利,都是以最美好的想象为基准,换言之,所有的配套和设想都实现了,才能达到那个收益率。
而这个配套和设想,比城区内地方为了卖地而承诺的基建更加不靠谱,因为当地有钱搞配套了,首要的是保证核心区域的便利,而不是把钱花到一个需要无数资金和多年等待、大环境完全贴合预测后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远离城区的方圆几公里的巨大工程。
且,在宣传和销售中,文化旅游地产还伴随着置业顾问和房产中介的忽悠和画饼,他们的话术,一没调查,二没逻辑,都是为了成交而训练的套路。
别以为那帮开发商就看的多准,以前做房产中介时,朋友圈有两个段子:
房子是开发商建的,钱是从银行贷的,你只出了个首付,谁承担的风险大?
开发商花了几亿拿地,人家做的调查是海量的,投入的成本是你的几百上千倍,人家都不怕,你怕啥?
当时我就觉得逻辑有硬伤,现在看来简直离了个大谱,什么叫睁着眼说瞎话?
——房产中介的朋友圈和销售话术。
1,前者,完全是胡说八道,都不值得反驳。
2,后者,峨眉的旅游地产,多少大开发商进去了,我们当地的大开发商也去了,现在根本搞不起来。当初叫嚣的收益,现在只有一两成。
大佬们做的事儿,未必是对的,他们的眼光也不一定准,古往今来,多少大佬栽了?
即便他们的眼见比普通人高、预判比普通人准,也不过把命中率提高了一截,风险依旧存在,且不小。
况且,你和他们的筹码不一样,他们可以输一次、两次、三次,大不了从当地首富衰败到高等中产,人家的退路比你的天花板都高。
而你输一次都非常难受,起步是几年的节衣缩食,甚至迅速返贫,更有甚者,直接倾家荡产。
在笔者的调查下,文化旅游地产是掉价最严重的区域:
当初的规划没到位,投入巨大,拉锯时间非常长,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满盘皆输。历经几届领导班子的一致扶持,需要道路、住宅、商圈、景色乃至营销的完美契合,还要一个相较于周边独一无二的旅游优势。
达到这三点,难度非常大。
预料的旅游流量要么达不到,要么截留不下红利,以及这个红利可以吃多久?最后,这类房产多数沦为了鬼城,环境还不错,风景也怡人,商业起不来,也没啥人。
商业属性一旦失去,房产售价顿时大踏步往下滑,最后找谁接盘?
一样物管跑路、交通不便、小卖部在一公里以外、社区内人都看不见、治安无保障、租不出去、价格不断走低的房产,谁会购买?
城区的小户型公寓要好的多,这类房的租售比接近于合理水平。
就拿乐山举例,一套37平米的单间,租金在800-1000,售价也就20万,还带装修,以收益率来说,快要接近5%了。
但这类房的流通性很差,在过去增值幅度也非常小,乐山房产翻倍的时期,它们多数都没法涨价。
换言之,你只能拥有一个过得去的租金收益,却没法得到资产增值,甚至随着房产的折旧、装修的老化,以及这类房不是刚需考虑的范畴,它最后出售的价格还会降低。
写到这里,咱们进入最普遍的商业地产:写字楼和商铺。
写字楼的租金回报率其实也不高,当初宣传的40—50块钱一平米(乐山),多数都是忽悠,最后和公寓的价格差不多,甚至因为没有装修,还更便宜。
因为这类房的同质化非常太严重,写字楼和商业公寓、住宅公寓其实都有共同性,都不通气,房东抱着收益目的,一梯十几户,只要钱到位,都可以租。
出了问题无所谓,下一家估计都会重新装修。
换言之,你的写字楼租金太高,人家可以租清水公寓,甚至租物管较差的住宅公寓。
而商铺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赌得更大:
风险只比旅游地产小,收益未必比公寓强,而流通性贼差。
当然,以上提到的地产,流通性都非常低。
商铺有三种类型:小区底商,商业街商铺、商场内部的格子铺。
小区底商的风险较小,只要此区域入住率不算低,就租的出去,但回报率的天花板不算高,100万购入,六七年后商圈成型了,小区入住率到了顶峰,租到10万封顶。
商业街的商铺风险最大,尤其是不少小城市,学着大城市搞大都市化,集中搞大型商业街区,这类街区的发展不止依靠整个区域的人口数量,还必须有一套贴合地方消费偏向和经济水平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前者不算难,但很多地方也做不到,主要是地方为了政绩,无视风险和地方人口及经济上线,招商引资时把未来想象的太好,也就是牛皮吹的太响,给的承诺和补贴太多,地产商和投资者也跟着走偏,导致造出不少高大上、却无人问津的商业街。
前不久去乐山高新区一个酒店拍摄,隔壁就是一条规模不算小的商业街,周围几公里,人很少,住宅还在建,且密度很低。
当时我在想,什么时候能做起来?以及,以乐山的人口和经济,做的起来吗?
后者更难,因为那些入驻的地产商和外地商家,对本地人的习惯和消费指数了解得不够深入,总是拿着大城市的数据和小城市刻板影响来推测,最后压错了宝,导致一个好好的地儿,商圈人口不断上升,而这里就是做不起来。
这就导致了商业街的商铺风险特别大,很有可能整条商业街门可罗雀,又没有小区底商的自带客流量,最后能租出去的价格差不多和库房平齐,别想着做什么洗车店,车都开不上来,怎么洗车?
不过,这类房一般都被那些需要在城区、不靠上门客的老板租下,原因是面积大,还便宜,一般是茶楼、五金店、外卖站、健身房,我们公司也在内,摄影工作室。
收益差别巨大,如果都赌对了,真的可能在一个不算长的时间翻个四五翻,租金直接拉到五六百每平米,300万购入的商铺,未来能卖上千万。
但,在乐山基本不可能,以后这种商铺几乎不存在,因为现在的开发商给各类商铺的定价,基本按着最高设想的租金收益来设定投资者能接受的上限。
——也就是说,你预测这个商铺最好的情况能租到15万一年,人家直接按照这个租金的25倍报价:375万。
说的通透点就是:
你撑死能小赚,开发商如何都不会亏。
这类商铺的单价往往比同区域小区底商高,毕竟人家只修商铺,也就两三层,单平米成本高于住宅底商。且概念和饼画的很好,一般都对标什么太古里、春熙路,档次拔高了,不卖的贵,那些不懂地产的土老肥如何能进场?
换言之,风险高,以后的收益越来越平均。
商场内的格子铺流通性最差。
因为这类商铺自己没法做生意,且没办法决定商业的业态,甚至你做不了任何决策:
商铺的整体规划,你插不了手,租金的高低,之前就谈好了,且是很多年,你没有定价权,以后人家赚的多了,也还不能涨。
这就导致了想要购入你商铺的投资者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房东,啥权利都没有,甚至自己的商铺在什么位置都不太清楚。
这和购买这家房地产企业或者商家的股票有什么区别?
流通性非常差,收益也就及格线,风险自己完全没法控制,连跑路都做不到。
既然商铺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性价比并不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有钱人选择买商铺呢?
——主要有钱了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渠道,住宅虽然能升值,但没有及时收益,又眼红小部分赚大发的商铺房东,最后纷纷入场。
关于这类商铺,我算是比较了解,接下来就把我在乐山看到的情况给大家讲,大家以后可以带入自己的城市,如果以后要投资,也可以作为部分参考。
1,风险特别大,收益有可能很低。
当年2013年左右,乐山的商铺进入了炒作的高潮,一个冷清的小街,五六十平米的商铺,租金也就两万,能卖到80万,按照商铺价值是当下租金的25倍来算,溢价非常严重。
没过几年,这条街彻底废掉,十个门市,空着一两间—— 一条街的门市空置率超过一成,风险巨大。
一两万都没人租,在做生意的门市一般是理发店和按摩房,以及小餐馆,主打一个便宜,靠近人流量的十字路口有些花店和包子铺。
总之,这类租客都出不起什么钱!
这些门市现在的租金直接腰斩,卖30万未必有人接手,这已经不是血亏,而是赔个底儿掉。
新楼盘的门市坑更多,你发现一个项目,业主几百户,门市一共几十间,都围不了一圈,稀缺就是价值,人家才卖一万多,这价格着实便宜。
50平米,80万,租金就算60,一年也能租三四万,回报率接近5%,肯定不亏。
但是,这地方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就一个孤零零的楼盘,其他项目在修建,你的小区入住率贼低,交房一年了,30间门市也就租出去了5间,其中三间是汽车美容,一间超市,一间快递,租金贼便宜,才万把来块。
2,门市是个玄学,就算你的小区入住率高,商圈人流量不错,未必就火热。
一个小区,你以为外街门市面向的人流量多,租金和升值肯定比内街好,售楼部的挂牌价也如此,前者比后者贵一倍。
可这个外街太大,就是个主干道,只有车流没有人流,刚开始入驻的商家没生意,撤离了不少,导致后续的商家不敢来,十室五六空,完全租不上价。
反而内街的商铺面向步行通道,带娃的、散步的、喝下午茶的业主都从这里过,导致内街最先红火,导致商家聚集,因为聚集,其他商家纷纷看好。
最终,一个小范围的消费都指向这里。
最后出现了一个奇幻现象,那些3万购入的外街门市便宜都没人租,而内街一万五的门市租金七八十,不过五六年,升值了50%。
可是,这套逻辑放到其他地方又不对,也有挨着主干道,过车多于人的临街门市远比内街火热,外街租金直奔200,内街门可罗雀。
这样的地方大抵是这个位置处于这个区域的中心点,且隔壁还有大型商场。
再者,就算你把这套逻辑带进去,把火热的街道区分出来,也未必能看准?
有这些问题:
单边街道好还是双边街道好?
前者竞争少,客户选择少,或许能占稀缺的优势。
可后者才能形成聚集态势,人家来逛街的人很多都没目的性,如果业态不够多,人家没啥选择,逛几次就几种玩乐,后面就不来了。
是十字路口的好还是街区中间的好?
往往是前者好,可也有不少反例,有些十字路口就是个假口岸,不好停车,一半的商业不是餐饮或KTV这类人群来往密集的生意,反而是那种办公单位,导致商业氛围不浓厚。
这个十字路口也就废了,最终导致你花了十字路口的钱买了个冷清的价值。
是高档小区楼下这边好,还是街对面步梯小楼下、隔壁是菜市场的好?
这个根本说不清,差别还很大。
据我的观察,菜市场边的不愁租,但生意做不大,利润薄,能给你的租金不高。
高档小区这边,服务业的附加值要高的多,有利润支撑高的租金,可变量太大,一旦有人打破了这个平衡,很可能就会逆转。
门口能停车好还是不能停车好?
能停车,人家上门方便,驻足时间长,人流量大。
可万一人家只是来找车位的,白天都给停满了,那些本来要上门的人都不来了,你以为的唯一优势全无,商家做不起来,后续的商家自然给不起价。
3,现在新楼盘的门市有很大的坑。
假如,这个位置还不错,外街,隔壁是商场,一百米外有医院正在建,大家都看好,开发商定价3.2万,你买了个40平米的商铺,接近十字路口。
在你的设想里,租金120,年收益五万多,总价128万,比存银行强,日后商圈红火了,小区入住率上来了,极限能拉到200 ,每年的租金覆盖资金利息还能赚不少,商铺的价值也提高了几十万。
可是,交房第一年,没什么人入住,医院才还没建好,大家都往外租,却没有多少需求,价格非常低,你想止损,于是签了三年,每年租金2.5万。
第二年,入住率依旧不高,周围一圈都是商铺,业态也比较低级,商场虽然热门,但周围一圈并没受益。租你门市的商家整天唉声叹气,本来你想着按照合约涨个5%的租金,愣是没敢提。
第四年,换了租客,但整条街依旧不热,因为医院的人流覆盖范围很小,根本就惠及不了这里,新交房的小区不少,增加了人流,可入住率实在太低,且人家也有自己的商业,根本提高不了你商铺的价值。于是,也就租了3万。
……
第六年,商圈已经定型,这里的发展到了极限,开发商不来了,政府也不卖地了,你的租金一直不敢涨。
4,成熟商圈的商铺虽然保险,但非常难找。
一个商铺,有稳定商家,有不错的租金,房东基本不差钱。
人家若是要卖,肯定得有利可图。
何为有利可图?
——比目前的价值高,超过租金的25倍。
而你是怎么想的呢?
——我买商铺是为了赚钱,所以不能高于市场价。
这就导致了,一间租金10万的商铺,房东开价280万,客户只能还价230万。
根本谈不拢。
换言之,你根本找不性价比很高的商铺,除非房东缺钱甩卖?
——这类房东非常少,且一旦出售,价格也不会是230万,基本都能接近250万。
但就算你买下了,也只能保够一个比存银行高一点的收益,因为这种成熟商圈的人口流量,周围态势已经定型,租金没法涨,反而会随着城市布局改变后人口的流动而步入下行周期。
5,很多老城区的火热商铺不值得买。
这种商铺有个奇幻现象,租金5万,售价100万不到,门市开始空置,但人流量不算少。
以租金而言的估值,这个价相当便宜,以人流量来看,这个地方不该有空置。
只有一个原因,人口在减少,城市重心在变化,商家提前预判,不愿意入驻。
而当下门市的商家没走,只是他的生意还不错,且不好换地方。
大家都发现了整个区域的商铺开始走低,便都不认可这个租金对应的价格,因为他们认为资产无法增值,还会缩水,而商家一旦不租了,当下的租金定然腰斩。
有些小城市,房价40万,租金能达到1500,很多人想去购入,然后出租,毕竟回报率还不错。
这是错误思维,因为这个租金维持不了很多年,且这类城市的房价后持续走低,换言之你的资产在贬值。
投资房产得谨慎,入市风险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