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世界旅游城)

更新时间:2023-10-19 13:36:18

从2020年到2022年,谁也没想到,新冠疫情可以持续这么久。

疫情三年,一半是心酸一半是核酸。

12月,在度过了一轮又一轮全员核酸后,桂林人终于等到那句“解封了”,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身边的人都在调侃,再不解封,人都要疯了。

日前,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对外发布了《桂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桂林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纲领。

目前,《规划》已形成草案,为了让公众充分了解草案内容,已进行草案公示,征询公众意见。

规划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层次涵盖桂林市域与中心城区。市域:6区+11县(市),国土面积27667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国土面积354平方千米。

规划范围示意图

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事关桂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桂林篇章的应有之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未来十余年,桂林将如何发展,赶紧跟小编来看看这些重点内容!

坚持世界眼光

落实世界级旅游城市战略定位

城市性质:世界级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山水宜居之都;重要的旅游、交通、文化和创新中心。

人口规模:规划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570万人,实际服务人口72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70%,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20万人。

目标愿景:世界级旅游城市—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生态宜居的品质生活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产业高地,开放融合的区域门户枢纽。

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土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城市品质显著增强,驱动广西、引领桂北的门户作用进一步凸显。

到2035年,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全面建成,跻身世界级旅游城市第一方阵,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品质生活名城,成为面向世界、驱动广西、引领桂北的区域门户枢纽。

至2050年远景展望,桂林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四大战略:

旅游名城战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培育桂林山水都市区;构筑全域魅力空间体系;以中心城区、阳朔为核心构建三级旅游网络。

生态宜居战略—打造最美山水城市;推动新老城协同发展;构筑居游共享生活圈;打造文旅核心区。

产业创新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与产业空间体系;建立服务产业发展的货运交通体系。

门户枢纽战略—构建国际旅游枢纽港和临空经济区;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保税区;打造面向东盟、对接大湾区的开放门户。

突出广西特色

优化全域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一、《规划》提出,桂林将构建“一核两翼三轴三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 一核即:(中心城区+三大园区);
  • 两翼:全州副中心、荔浦副中心;
  • 三轴:湘桂柳城镇发展轴、漓江旅游发展轴、柳桂贺联动发展轴;
  • 三区:山水都市区、现代农业区、生态屏障区。

二、以乡镇为单元落实主体功能传导。

重点生态功能区:71个乡镇;农产品主产区:42个乡镇;城市化发展区:20个乡镇。

三、《规划》提出,为保护漓江、呵护桂林山水,筑牢全域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两屏:西北生态屏障、东南生态屏障。

五区:龙胜、资源、阳朔、灌阳、恭城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

七廊:古宜河河谷生态廊道、湘江河谷生态廊道、湘江滨水生态廊道、漓江滨水生态廊道、洛清江滨水生态廊道、会仙湿地生态廊道、灌江至恭城河滨水生态廊道。

四、统筹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和治理。

构建全域全要素空间治理体系:“山地+湿地+流域”联动体系;

划定国土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分区:“水土、森林、湿地、水环境、农用地、建设用地、矿山等七大类修复整治分区”;

明确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布局:七大类重点工程。

五、《规划》提出,在漓江保护与生态治理上:

——注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高度融合,实现风景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统一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则,协调三条控制线,设立正、负面活动清单。

——以“一干九支,两山多点”为骨架,按照山上山下、漓江上中下游的特点,分析主要生态功能,识别生态问题。制定修复措施。

实施目标成效:山水原真性得到保障、游客满意度得到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有害生物防治受控制;生态产品凸显效益、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在优化山水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城市集约紧凑发展上,《规划》指出:

六、培育桂林山水都市区,优化漓江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

  • 推动“两江(漓江、洛清江)四山(海洋山、猫儿山、天平山、大瑶山)”山水共融,系统性推动漓江大保护,筑牢桂林山水城市生态本底。
  • 推动中心城区与灵川、永福的跨界地区相互融合,打造生态化、组团式、紧凑型的空间格局,支撑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七、面向未来,中心城区形成“两核两带八组团”的空间结构。

两核:老城核心、桂林新区核心;

两带:南北向创新发展带、东西向开放发展带;

八组团:老城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平山组团、雁山组团、漓东组团、临桂组团、空港组团、苏桥组团。

实施产业与乡村振兴:

创新驱动产业振兴;核心驱动旅游升级

一、创新驱动产业振兴

  •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产业高地

构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食品、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产业高地。

  • 构建“三四五”产业空间格局

“三”——市属三大园区:高新区、经开区、高铁园;“四”——四大工业重点县:荔浦、全州、兴安、平乐;“五”——五个生态功能县:阳朔、灌阳、龙胜、资源、恭城。

  • 优先保障产业用地供给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园区产业用地需求。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强化入园项目管控和工业用地存量挖潜。

二、核心驱动旅游升级

  • 发挥桂林市城区核心驱动和阳朔县先导引领作用

深化城旅融合发展,突出中心城区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核心地位,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打造文化和旅游核心区。

建设阳朔县先导区,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龙胜文旅融合示范区,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 升级打造漓江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带

强化漓江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带辐射带动,高标准改造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创新培育漓江旅游新业态集群。

  • 统筹四大片区发展

统筹山水都市区、长征文化体验区、乡村田园休闲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四大片区协调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建设中国风范“四宜”城市

一、提升居住品质,促进职住平衡

  • 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标准

推广街区制,建设小街区、低密度、开敞式、有活力的社区。到2035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在33%左右,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不低于35平方米。

  • 促进职住平衡,适时适度进行居住用地开发

围绕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就业岗位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联动调节、相互匹配,满足产业发展所必要的居住需求。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合理调控居住用地供应时序和节奏。以11个分区为基础,以“小集中,大分散”为导向,促进职住平衡。

  • 实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到2035年,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共有产权房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心城区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套数约2万套。

二、建设生活圈和品质旅游服务网络

  • 构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按照“市级-区级-生活圈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市、区两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 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推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基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可达性、便利性与覆盖度。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到2035年,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服务范围全覆盖。

  • 构建优质便捷的生活性服务业网络,实现居游共享

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网络,培育与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匹配的消费中心,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

积极配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旅游集散服务网络,三级配置旅游集散中心,实现交通组织、信息服务、旅游接待等多种功能全域覆盖,提升桂林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建设畅达高效城市

  • 优化城市骨干道路

营建与空间匹配的骨干道路系统,由“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构成骨干路网。形成“两横四纵,两环组织”快速路网,“双区棋盘、外围放射”结构性主干路网。

  • 建设山水公交都市

重构多层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构建三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系统,优化双区差异的常规公交网络,建设山水公交都市。

  • 打造绿色智能的交通系统

依托城市道路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骨架网络,依托城市绿道和滨水空间设置步行和自行车特色网络。

慢行交通设施与各类城市公园、滨水空间、文化设施、商业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紧密结合,促进慢行旅游步道建设,营造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体验。

到2035年,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0%。

四、优化蓝绿开敞空间

  • 山水相依的蓝绿生态网络

尊重和保护山水格局,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构建“三廊五江六楔”的中心城区蓝绿生态网络,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 廊道串联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

建设“级配合理、均衡分布、类型多样、满足需求”的多层次城市公园网络。建设一批面积20公顷以上的城市综合公园,见缝插绿,重点增加社区公园、街头公园、口袋公园。

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

五、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提升功能品质、再现文化风貌。

  • 老旧居住区、商服用地整治更新

老城增加休闲旅游服务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逐一判别更新单元,内外联动,逐步疏解老城区人口。

  • 城中村、棚户区整体改造

分类推动城中村改造,保障健康有序推进。现状容积率大的城中村,一般不鼓励拆除重建,划定城中村综合整治分区进行综合整治。

  • 不良环境影响、效益较低的工厂更新

搬迁老城区内有不良环境影响、效益较低的工厂,调整现状工业用地功能,原则上置换为旅游设施、文化设施、商业居住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功能。

  • 老城市属办公用地腾退

将部分行政用地从老城区腾退至桂林新区,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改造,逐步完善老城区整体人居及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环境。

加强保护与传承

构建桂林经典魅力空间

一、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充分彰显桂林山水和人文特色。

二、擦亮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包括“城”和“景”两部分,且城景交融,统一整体保护“城—景”关系。

划定历史城区3.7平方公里;划定环境协调区30.53平方公里;保护传承“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历史格局;保护2个历史文化街区。

三、保护自然景观

两条廊道:湘江(桂林段)–漓江(桂江上游)–桂江中下游的湘桂水系景观廊道和沿洛清江流域的西南水系景观廊道,两条廊道通过桂柳运河(相思埭)和良丰河连接。

四大景观区:漓江喀斯特景观区、喀斯特峰林峰丛景观区、山林地梯田景观区、非喀斯特峰林峰丛混合景观区。

四、打造最美山水城市

“山水城”空间基因继承与拓展:格局——背景山水界定宏观自然山水格局;纽带——支流水系形成中观自然景观纽带;核心——峰林山体散布微观自然景观核心;媒介——蓝绿空间成为山水融城媒介。

“漓江为轴·水脉为网·山麓野趣·提质扩域·微绿星布”,构建以漓江风光带为骨架、新老两江四湖水系为核心绿网、绿环、绿楔、绿斑组成的景观网络,打造最美山水城市。

打造区域门户枢纽

《规划》指出,桂林将巩固区域门户枢纽地位,全面提升世界级旅游城市辐射能级

以中心城区为“一个中心”不断提升辐射能级,连接“两北”(北京和北部湾经济区)、“三南”(中南、华南、西南)、“四首府(省会)”(南宁、广州、长沙、贵阳),面向东盟,辐射全球,构建陆空水一体的内陆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自治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机场 :加强航线网络完善两江国际旅游枢纽港,对货运区和工作区等重点改造,适时在现有航站区东侧扩建第三航站楼和东跑道。实现与国内主要城市,东盟主要国家3小时通达。

铁路:强化既有贵广、湘桂 “十”字通道,谋划预留二湛+厦昆新“十”字通道,形成“双十铁路大通道。

优化桂林铁路枢纽布局,争夺广西第二铁路枢纽地位,中心城区布局 “两主两辅” 铁路客运枢纽。“两主”桂林北站、桂林南站;“两辅”桂林西站、桂林站。

公路:补强形成“双环放射”千线公路网络,形成“二环八射四联”高速公路网。

水运:积极融入西江黄金水道,疏通航道,提升等级,建立干支街接、通江达海的水网。加快桂江、洛清江千吨级航道改造工程,开展湘桂运河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