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地区名胜古迹(凤凰古城中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23-10-27 06:47:38

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南衔楚尾,西接黔边”,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边城”之称。现今亦是衔接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铁路枢纽怀化以及贵州铜仁等两省三市的要地。从历史价值看,凤凰曾是统辖“大湘西”20余州、县,影响力扩及湘、鄂、川、黔4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从文化价值看,它相对完整地保留了苗、汉、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楚巫文化和以江浙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冲突融合的活化石;从建筑景观看,凤凰古城从选址、城防到街道布局层次丰富,巧借山水,极具天人合一之精妙。

凤凰古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小城历代名人辈出、古迹星罗棋布,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和墓地就在凤凰。最著名的景点还有吊脚楼、虹桥、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东门城楼等。

回眸凤凰

凤凰虽小,却也在史书中留下了苍茫的印迹。春秋战国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汉以后至隋前则隶属武陵郡。因地处边陲,湘西一直处于蛮荒与文明、自主与臣服相互斗争的境地。东汉年间,为镇压当地的起义,立志“死于边野”、“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率军深入苗疆,留下“鸟飞不渡,兽不敢临,嗟哉!武陵多毒淫”的文字。盛唐气象对凤凰却没有什么影响,虽已建制却始终飘摇不定。至宋以后,延续800年的土司制度,朝廷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震慑苗疆。当时,明政府也在当地驻防,就在现在的凤凰县附近,名为凤凰营。至此,凤凰已初露端倪。明清之际,中央政府对湘西采取边隔离边同化的政策。清雍正年间,清王朝实行“改土归流”,最终完成了对湘西地区的统治。只是这种统治从没有为这块土地带来真正的安宁。所幸的是,无论历史如何风云动荡,终留陈迹;夕阳晚风之时,还可供今人垂吊。

吊脚楼

在凤凰,土家族、苗族传统的吊脚楼虽然没有汉族古城那样的地位,数量、规模和质量也无法和江浙宅院、宗祠、会馆媲美,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吊脚楼从楼上、楼下一直到江边,均有木梯相连,为了打水和乘船出行方便,附近还设有石阶码头。窗子设在临江一面,每室一窗,窗外沱江尽收眼底;大门设在临街一面,打开大门又和街道及周围民居连成一片。当年苗族、土家族饱受歧视,不允许进驻城内,即使获准进城,也因财力微薄,只好在城外河边建造起几乎不需成本的吊脚楼:木材是从附近山上砍的,顺着河流运输;沙石就从河里就地取材。

南方长城

与北方长城的高大宏伟不同,南方长城显得“娇小玲珑”,更多几分妩媚清秀。明朝时,为了安定边疆、镇压反抗,明政府在苗疆修建边城,并规定“苗不离境,汉不入峒”,进行军事封锁与民族隔离。这就是修筑这段南方长城的目的。南方长城多修建在险峻的山脊上,依山势蜿蜒前行,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的哨卡、炮台、碉堡等。今天可供游览参观的南方长城位于凤凰全胜营,是在较为完整的原城墙基础上重修的。数百年光阴过尽,硝烟战火已被湮埋;曾经似乎牢不可破的石墙早已风化坍塌,但是历史总会还它一份沧桑。

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他的文学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几十个国家所翻译,被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凤凰人民的骄傲。沈从文曾经在他的《边城》、《长河》等作品中描写过这里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沈从文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这座四合院是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沈从文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县听涛山下。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开放,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陈列有沈从文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楚巫文化

湘西苗家有过不完的节日。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清明歌会、赶秋节等,十分另人艳羡。凤凰保留了相当多的祭祀仪式,傩戏、接龙、跳香等,不过这些仪式已经失去了它原始的祭奠与祈福的意义,演变成了单纯的民俗节庆。傩戏源自古代祭祖,到了明末清初才从巫师祭祀中分离出来,并有了专门的民间艺人。现今凤凰的艺人虽然极少,保留的传统剧目和演出的规模、范围、场次都十分有限,但却代表着一种古老的文化,被誉为“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湘西凤凰还有许多民间手工艺制作值得一提。苗家、土家传统的印花、扎染、剪纸、手工竹制品等,不仅创造出商业价值,某些民间艺人甚至扬名海外。刘大炮以印花闻名;张桂英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中国民间工艺艺术家”,专擅扎染,她的店铺成为游客必访之地。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