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哪里好玩的景点(永嘉县,十大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23-04-13 23:02:41
楠溪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楠溪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距温州市区23公里,与雁荡山风景区毗邻,为华东地区新兴的以溪流景观为主体,山水田园风光、农耕文明遗迹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共分为楠溪江及沿江农村文化(又称岩头景区)、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七大景区,共计800多个景点。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楠溪江的人文景观相当丰富,宋明清的古塔。古桥、古牌坊,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布局和五行阴阳风水构想而建的芙蓉村、苍城村,更让您领略到原古的风貌。
楠溪江,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盛产弥猴桃,荆州板粟,碧莲香柚,岩头西瓜、湾里葡萄,澄田杨梅,沙岗粉干,乌牛早茶等著名土特产,并有黄杨木雕,竹丝盆景、竹丝画帘等特色工艺品。自1988年以来,楠溪江风景区已接待中外游客300余万人次,其古朴的民居、奇异的山水,银帘、岩峰,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有36湾、72滩之称。楠溪江贯穿永嘉南北,流域集雨面积2429平方公里,溪流自北往南,末处注入瓯江,流归东海。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朴、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纯净柔和、绝无污染。经检定,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水质呈中性,PH值为7,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水”。溪流清荣峻茂,秀丽多姿,随江倒影,水清见底,游鱼碎石,历历在目。如日间泛舟坐筏漂游江上,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俯赏碧蓝江水,饱览溪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如夜间游江,见渔火点点,闻渔舟晚唱,受江风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尽抒幽情逸致;如歇息滩林,横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昼如昏,朦胧幽静,促膝谈心,诗意盎然,此乐何极。
茗岙梯田位于浙南永嘉山区四周海拔800多米高的大山之中,沿楠溪江北进至碧莲镇,再从碧莲依山而上,大约10公里左右的盘山公路,群山连绵起伏,幽谷云海浮涌,山村枭枭炊烟,成片梯田依山而建的茗岙山乡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茗岙为各姓氏杂居之地,陈、胡、徐三大大姓各有宗祠,这些宗祠都是宗族文化的象征。各大宗祠里以胡姓宗祠最具特点。胡氏大宗规模宏大,描朱绘金,穹顶有精彩的彩绘故事,大宗左右墙壁又有走廊环绕,正对中堂则有一漂亮的戏台,照壁上则绘有反映村民美好愿望的鹿壁画,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村民休憩闲谈的一大好去处。除大宗外,胡氏还有几座小宗祠,在三房宗祠里有明代壁画,画上人物为胡氏先人。这些壁画人物雕工精致,服饰和装束华丽,色彩鲜艳,除西首人物由于木板年久腐朽而残缺了一半外,其余几副保存良好。
茗岙有石拱桥,有月坛,还有较多的古屋,古屋中最久远的距今大概有680年历史,如今围墙缺口处虽然造了新房子,但老模样基本上还是保留了下来。这间老屋有-屋宇,苍老古朴的屋檐在无声的述说着几百年来的往事。据说此屋原有四块匾,后来经岁月侵蚀,有三块已经不知去向,唯余正屋上角一块,上面“齿德兼修”似个大字依稀可见。屋子外侧置有整石挖出的洗衣盆。院子里和屋子一样苍老的古井边上有一座卧着的小石佛。
梯田是茗岙山水的一绝,梯田是茗岙大地上的活雕塑。放眼望去那随山形顺坡逐级筑坎平土,形如阶梯呈半月状,成片成片的大面积田块,让人不得不惊叹这个沿续了1000多年历史,祖先们依靠原始工具,鬼斧神工般雕凿而成的杰作工程的伟大,从而使世世代代子孙在这大山里得到了栖憩繁衍耕耘劳作。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浙南农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30年1月,中央派金贯真巡视浙南 。3月,中央军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下辖三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五氵束鸟 村。红十三军是当时编入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14支正规红军之一,它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红十三军斗争最终遭到失败。
红十三军斗争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红十三军在浙南广大农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们战斗过的中心区域,以后大多成为共产党的游击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永嘉县五氵束鸟乡五氵束鸟村的胡氏四房宗祠。这是一座“口”字形的古祠堂,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占地面积1467平方米,建筑面积403平方米,祠堂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合院式木结构建筑。正门上方横匾镌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进入大门,里面有前厅、后厅、左右两廊,中央天井里有一方形水池,约50平方米,两廊外侧又各有一个长14米、宽7米的水池。祠堂后面是险要的江山头,层峦重叠,群峰林立,竹木葱茏。
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纪念碑,位于军部旧址南侧约80米的山冈上,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2010年扩建了纪念碑前的广场,现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广场中间建有一座3米高的红十三军战斗群雕,再现红军战士的战斗场景。从广场拾级而上49个石阶,是长20.5米、宽22米的纪念碑坛。再上10个石阶,是纪念碑底座,长12米、宽14米。纪念碑坛围有青石栏杆,并栽植花木。纪念碑高17.8米、宽3.3米、厚1.8米,水泥钢筋结构,中空,有梯可登碑顶。正面顶部浮雕的红五角星下,是张爱萍将军手书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碑名镌刻在碑体青石上,下方刻有碑记,记录红十三军将士浴血奋斗的悲壮历程和千古不朽的光辉业绩。
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纪念馆,位于军部旧址北侧约30米处。这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筑物,占地面积1526平方米,于2000年落成,2010年再次进行扩建,现占地面积约2320平方米。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红军战士使用过的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军部旧址,以及朴素大方的红十三军纪念馆遥相呼应,四周绿树掩映,山光水色,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既瞻仰丰碑,参观旧址,缅怀先烈先辈光辉业绩,又观赏山水田园风光,陶冶情操。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谢用卿(1898—1944),字庆生,1898年出生于永嘉县蓬溪村。1917年,从枫林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在鹤盛和乐清珠屿等地担任小学教员。1930年,毅然辞去了学校工作,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同年6月,在永嘉、乐清交界的“隘门岭”战斗中被捕,押送苏州监狱。翌年春,经同狱的共产党员程大伟介绍加入共产党。1937年8月,获释回家,在家乡先后担任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第二分团干事、总干事。1938年11月,担任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书记。1940年12月,在永嘉下家岙村第二次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翌年4月19日,趁日寇攻陷温州时混乱得以破牢而出,脱离虎口。1941年下半年,在潘坑教书,并将工资交予党,作为活动经费。1943年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领长子谢裕陆及谢方枢等人赴浙东四明山根据地中共鄞奉县委做组织工作,后任浙东游击纵队溪东联络站站长。1944年3月下旬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4月上旬被杀害。
谢裕陆(1920—1945),谢用卿长子,1920年9月出生。在父亲的教育引导下,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秋随同父亲到四明山,后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三支队任班长。1945年9月间,新四军浙东部队奉命北撤,在撤退中光荣负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谢裕久(1928—1947),谢用卿次子,1928年9月出生。先后担任儿童团长,括苍地区游击队某部交通员,积极为党组织送信、送革命刊物。1946年春,被党组织批准为候补党员。翌年2月被捕,国民党括苍绥靖处对其严刑拷打,残忍地割去他的耳朵,然后秘密杀害于枫林八房山下。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位于东皋乡蓬溪蓬二村普中路9—12号,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前后两进,左右两轩,呈“口”字形的四面屋(即四合院),外貌保持完整,古色古香;正方形的天井地面由鹅卵石铺设,中央有一条“小鹅卵石铺设,组成优美图案的通道”;四周门头用“小鹅卵石”镶嵌成的框带,构图非常美观。该故居共计20间,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12平方米,现由谢用卿的堂侄居住管理。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永嘉县是老革命根据地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策源地。自1924年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立以来,永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永嘉县上塘镇屿山公园。纪念馆建于1993年,为坐西朝东、钢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纪念馆前是花岗岩石铺设的可容纳千余人的广场,广场南侧沿着围墙是一条碑廊,东侧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5.5米、宽3米、底厚7.4米、顶厚3米。碑体以蟹青色磨光花岗岩石贴面,碑体正面中间黑色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永嘉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方刻记全县586名革命烈士英名,背面镌刻着纪念碑碑记。基座前后有一条栽植盆景花木的绿化带,基座前是84平方米的碑坛,三面围以青石栏杆。西首在碑的两侧各有九步上行的石阶,同纪念馆广场相连。纪念馆广场右侧有一座谢文锦烈士的铜胸像,胸像高2.3米、宽1.8米,固定在1.2米高的花岗岩石基座之上。纪念馆、碑建在屿山之巅,在此可以俯瞰县城全景。
纪念馆正门上方镌刻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名。大门进去,为玻璃盖顶的天井,是磨光花岗岩石铺地的前言厅。左侧是第一展厅,为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第二展厅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楼上第三展厅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四展厅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四个展厅共展出照片图表425幅,革命文物138件,生动地反映了永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光荣革命历史。同时还展出了杨尚昆、肖劲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手迹。第五展厅是国防厅,展出国防教育的有关图片。馆内还设有播音室、接待室、中型会议室、办公室和工作人员休息室等。
永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谢文锦(1894—1927),永嘉县潘坑村人。191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后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秋,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办岩头高等小学,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师生和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9年春离乡赴沪,在《新青年》杂志社工作。1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受党指派,同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前往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翌年12月7日,在该校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我国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的十几位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3年冬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兼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军事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1924年8月,他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家乡筹建党团组织,于12月创建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五卅惨案后,参与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25年4月,他撰写的《列宁和农民》被刊载在《新青年》纪念列宁专号上,此文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选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的教材。1926年后,谢文锦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中共南京地委书记等职。1927年4月10日,谢文锦在南京大纱帽巷10号召开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深夜2时,国民党公安局侦缉队突然包围会场,谢文锦等10人不幸被捕,后遭杀害。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位于永嘉县潘坑乡潘坑村,于1992年建成。纪念碑高5.5米、宽1.05米,碑体正面是张爱萍题写的“谢文锦烈士永垂不朽”,碑顶是红五星。碑体正面下方刻有烈士生平简介。碑座长1.6米、宽1.4米,围以青石栏杆,碑座四周广场可容纳百余人。谢文锦烈士故居也在潘坑村,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的古宅,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正屋7间,轩屋6间,前有门台,中有天井,屋中陈列有谢文锦烈士生前用过的木床、桌柜和八仙桌等。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坦头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瓯窑是以温州永嘉为核心的中国著名窑场,它初创于汉代,发展于六朝、延及两宋,唐代是瓯窑发场的鼎盛时期,坦头瓯窑窑址是唐代瓯窑的典型窑场,代表了瓯窑的最高制作水平。坦头窑遗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东南一处朝西的山坡上,西距楠溪江约两公里,目前可初步确定两个窑场遗迹。2017年5-12月,为了配合杭温高铁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对窑址的北坡Y1部分进行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95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
坦头窑遗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长近40米,宽近1.3米,为东西走向,保存相当完整。窑炉保留包括窑前操作室、火门、火膛、窑室、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柱洞与护窑墙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内的较完整器物结构。窑炉的南端为作坊遗迹,由储泥池、辘轳坑、釉料缸、窑炉、房子、石器地面等构成。窑炉中后段山坡面均用石块砌筑平整。出土的瓯窑产品种类相当丰富,除碗盘类外,还大量烧造高质量的壶、瓶类器物,胎釉质量上乘,面貌上以浅白的胎体上施以各种彩绘瓷为最具特征,在国内同时期的窑业中独树一帜。
坦头窑遗址的挖掘,首次完整揭露了唐代瓯窑窑场,理清了窑场的基本布局、窑炉的完整结构等窑业基本信息,揭示了唐代瓯窑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首次在窑址上发现了丰富的祭祀遗迹;首次较全面地揭露了唐代瓯窑产品的基本面貌与特征;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了用釉封口的瓷质匣钵以及可以与秘色瓷媲美的部分高质量青瓷;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首次发现唐代“官作”字样,对于整个唐代窑业管理制度的理解,具有指向性的意义。2017年12月,坦头瓯窑窑址挖掘成果还入选2017年度“浙江省考古重要发现”,充分证明了坦头窑遗址的文物价值。
2019年,坦头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公冕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县五氵束鸟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陈望道和沈定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经组织同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致力于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后,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开学后任黄埔军校卫兵长。在北伐战争中,先后任总司令部宣传大队大队长、副官处处长、国民革命军677团团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通缉,失去党的组织关系。1930年初,受中共中央军委委派,回永嘉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担任总指挥。是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担任军长。
1932年9月,胡公冕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翌年2月,经营救出狱。西安事变时,根据党的指示,先后赴甘肃固原、陕西凤翔,利用与胡宗南的旧部属关系,劝阻胡宗南部东犯。抗战时期,胡公冕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了许多有益于抗日救国和革命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参加党的地下活动,曾参与策动温州叶芳部队起义,赴西北做瓦解胡宗南部的工作。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直至1979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1984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批准,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胡公冕故居,位于永嘉县五氵束鸟乡五氵束鸟村。1930年5月16日,国民党枫林民团窜入五氵束鸟村,放火烧掉该村三分之二的房屋计64座,300多间,其中包括胡公冕故居。后胡公冕房族在其老屋基上修建了五间二层民房。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李得钊(1905—1936),又名德昭,永嘉县港头村人。1920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温州艺文中学,在校期间,和金贯真等学友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溪山学友会”。1924年毕业后,受聘在母校附属小学任教。是年冬,由谢文锦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冬,受中共中央指派,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并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193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是军委书记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33年,调到中共中央特科总务部工作,后又到中共上海中央局工作。1934年6月26日晚7时左右,在中共中央分局机关(上海马立斯新村)被捕,后移送南京-看守所。在狱中,他坚贞不屈,翌年8月被判15年徒刑,随后移送到南京军人监狱。1936年9月,被折磨致死,年仅31岁。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在李得钊烈士家属写给他的信上亲笔批复:“李得钊同志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李得钊烈士的遗像、遗作及其革命事迹陈列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位于永嘉县港头村,修建于1990年。碑坛为正方形,边长8米,计64平方米,每边有六根青石方柱,围以栏杆。正中碑座为凹形小水池,长1.6米、宽1.2米;青石碑体,高3.9米,宽0.8米,正面刻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手书“李得钊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着烈士生平简介,碑顶为云彩浮雕。此碑小中见大,象征着烈士立足五湖四海、头顶蓝天白云、一颗红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光辉形象。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是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