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 思考(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
更新时间:2023-11-25 23:50:01
当前在我国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有一个最热的概念便是“全域旅游”。无论是旅游实践者还是旅游研究者,都试图从理论层面去解释这个概念的理论涵义,或是诠释这个概念的普适价值。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社会科学通常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厘清一个理论或一种观点形成的时间逻辑关系,即谁先提出了这种观点,谁先提出了这个理论,以及观点与理论是什么等。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割裂了社会现象概念与实践的历史关系。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是思维与存在关系,是不可逆的,只要思维与存在相互吻合,便会形成发现,便可形成自然科学的理论;而社会科学是人们的思维与社会实践互动的结果,是可逆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总结性思维,形成命题与理论,还可通过这种思维与理论去实践社会、影响社会、改变社会。
因此,要厘清全域旅游这种概念和理论的来龙去脉,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才能深刻把握该理论的科学价值。
一、全域旅游的提出背景
全域旅游之所以在我国热议,不在于学者对这个名词或者所谓的“理论”创造得好、研究得好,也不在于这个词是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行,而在于“全域旅游”的提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在于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来说,全域旅游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提出来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中国旅游的常态发展所形成的态势差,使得大量的资本、技术进入旅游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从全域范围放大旅游业的容量,旅游是难容纳这些大资本和大技术的进入的。我国旅游发展是沿着一条从“小旅游”向“大旅游”发展的道路走过来的。在20世纪,我国旅游是“小旅游”,旅游市场主要是外国人,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旅游中介组织主要是旅行社,旅游吸引物主要是景区。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市场变大了,旅游产品变多了,旅游形态和旅游业态更丰富了,标志着我国旅游进入了“大旅游”发展阶段。
旅游是一种空间消费,是一种通过空间变换而形成的经济,旅游经济问题既是一个产业问题,也是一个空间问题。旅游要从“小旅游”向“大旅游”发展,没有空间作为支持,是难以做大的。从空间来说,我国的旅游发展主要依托于各类景区,但这些空间,无论是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宗教艺术区、森林保护区都不是旅游的空间,但旅游可以借这些“窝”下自己的“蛋”。这种“借鸡下蛋”或者“借窝下蛋”,在观光旅游时代还可以进行,但在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休闲时代和度假时代时,则难以适应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形态与空间形态相关,当旅游形态发生变化,客观上会推动与其相适应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要发展休闲旅游,就必须依托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旅游环境。如果没有休闲街区、旅游街区、旅游风景道、旅游购物区或是旅游综合体,怎么发展休闲旅游?而如果没有度假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主题民宿、高尔夫球场,又拿什么发展度假旅游?在小众化旅游时代,我国的旅游形态仅仅是观光旅游,因而我们可以依托景区空间形态来发展。然而,当我们进入了大众化旅游时代时,随之而来的是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的兴起,仅靠现有的适应观光旅游形态的旅游景区这种空间形态已难以满足旅游者需要。
进入21世纪初始,我国就提出了旅游产业转型问题,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转型,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旅游转型之所以没有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建立的空间形态有关。因为,以景区为构架的空间形态是不支撑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旅游形态的,如果我国旅游还是在以往的景区空间下发展,是永远不可能完成这种转型的。
二、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全”而在“域”
全域旅游首先是要打破旧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格局。这应该是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在研究全域旅游问题时,应该从问题的主要矛盾入手来展开理论解释。我们知道,概念与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时主观与客观的对应关系,从现象入手,通过人们的主观思考抽象为概念,便形成了人们对此种现象的理论解释。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使理论更具有解释力、更具有普适价值,就必须对所研究的现象观察更为仔细、定性更加准确。如果我们不能区别现象的普遍性和特征性这两种性质,将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作为普遍现象进行研究,这样形成的概念与理论则会成为伪命题。即便概念与理论成立,如果概念与理论被不恰当地解释,或者被无限放大,也可能成为一个准伪命题。全域旅游是在我国旅游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来的问题,现在经过部分学者的过度解释,成为了解释意义的一个伪命题。学者们在解释全域旅游基本内容时,都是从“全”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全域旅游就是“全要素”“全市场”“全产业”“全时间”“全人员”“全过程”“全地域”,这种解释既不符合我国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也不符合全域旅游实践的要求。
从全域旅游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旅游背景来分析,全域旅游不应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叫做“域的旅游完备”,也就是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
从空间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景区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露营地、旅游功能小镇、旅游风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我国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从产业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域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从要素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构建起旅游与资本、旅游与技术、旅游与居民生活、旅游与城镇化发展、旅游与城市功能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我国旅游要素域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从管理域来说,全域旅游是要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旅游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三、全域旅游应提升至“旅游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认知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来说,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就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来说,我国是按照一个主线来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主线就是工业化。所谓工业化,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工业社会的主要标志。不可否认,工业化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得益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因此,工业化之路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工业化之路并不都是正收益,也有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工业化吸纳了农业劳动力,大量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使我国多数农村成为空心村、空心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力;
第二,工业化在促进沿海经济和平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区域的适应性问题,也使得山区经济、内陆经济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地区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三,工业化虽然也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如加工农业的发展,但由于农业资源分散经营以及农户经济形态,使得农业的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受到极大的限制。工业化可以做强平原经济和沿海经济,但难以做强山区经济;工业化可以做强城市经济,却难以做强乡村经济。
当前,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二元结构,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通过什么发展路径来解决这两个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寻找破解这两个二元结构难题的发展方式。工业化是一种发展方式,会不会还有另外一种发展方式呢?实践表明,对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旅游资源丰富、不适宜大规模集约化工业发展的山区,可以通过旅游化的发展方式,不必通过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来解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相对于平原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旅游,山区的丰富山地景观和旅游资源,与平原地区却形成了比较优势。对于那些乡村资源丰富又有大的城市作为依托的乡村来说,旅游化是不是也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方式呢?通过旅游化发展,山区经济可以通过不成为沿海地区经济飞地的形式,可获得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旅游化发展,乡村的农民可以不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而通过乡村旅游经营,可获得资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劳动性工资收入;通过旅游化发展,使我国的农村保持固有的农村风貌,促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成;通过旅游化发展,可使我国的农业通过旅游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壮大农业生产的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工业化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旅游化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一种发展方式,虽然学术界对旅游化问题没有深入研究,还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旅游化的种种迹象已经形成。一是从事与旅行相关的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二是旅游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三是一个地区常住人口所接待的旅游者人数的比重在加大,这三个现象表明旅游化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
因此,讨论全域旅游问题不仅要从旅游的角度来认识,而且要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来认识。如果我们从社会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认识全域旅游,它的意义就不同了。工业化使我们上了楼,走进了城市,走向了平原,走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化使我们下了楼,走进了乡村,走向山区,走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上楼”与“下楼”、“进城”与“出城”的生活方式是由工业化和旅游化生产方式决定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共同存在,使我们的社会保持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沿海经济和山区经济的物质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基本形态,保护了乡村的基本风貌,保护了农耕文明的基因,使得我们的农村与农业形态不至于被工业化的强势方式损伤。
全域旅游的实践,其目的不只是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而是通过全域旅游实践提升旅游对相关产业的附加值;不只是要推动地区旅游收入的增加,而是要通过全域旅游实践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全域旅游不仅是我国旅游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当前我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发展方式。
环球旅业本着「干货、深度、角度、客观」的原则发布行业深度文章。如果您想第一时间获取旅游行业重量级文章或与环球旅业互动,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环球旅业」并添加关注。欢迎投稿,投稿或寻求报道请发邮件至环球旅业编辑部邮箱12523240@qq.com,审阅通过后文章将以最快速度发布并会附上您的姓名及单位。
环球旅业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环球旅业观点。环球旅业尊重行业规范,转载都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处理。【来自:旅游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