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好玩的景点有哪些(西安市,蓝田县,蓝田十大景)
更新时间:2023-04-16 03:58:55
蓝田十大景
蓝田县位置和名称由来
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县城距西安40公里。县境除东、南部为秦岭山区外,余为川原丘陵地带。
绕流长安的八水中的灞河和浐河即发源于此,著名的白鹿塬便夹居于灞、浐之间。
战国时期,秦置蓝田县,因为玉之美者曰蓝,县产美玉,故名蓝田。现为西安市辖县之一。
那个“尾生抱柱”的故事就发生在蓝田兰峪水上的那座蓝桥,两个为爱而生的青年尾生和云英,为我们演绎了魂断蓝桥的千古绝唱。也难怪,就连以凄婉哀伤九曲回肠的《胡笳十八拍》名世,号称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也要葬在蓝田了。
蓝田日暖玉生烟
第二敦煌水陆庵
终南深处藏溶洞
公王岭上有祖先
汤浴温泉千秋暖
王维辋川留诗篇
文姬写下后汉书
华胥女娲史记言
举目遥望竺贵寺
森林公园王顺山
一、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玉历史
唐朝诗人李商隐用“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玉暖生紫烟”的诗句把蓝田美玉推向极至。考古资料证明,蓝田玉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自古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了蓝田玉这样坚硬的品质、细腻的纹理与美丽的颜色,用之于制造工具和礼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铲呈草绿色,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平直背残一角,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0.2厘米。
到了战国时期,蓝田玉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甘肃天水市发现的战国大玉钺,有着蓝田玉特有之绿灰色和斑驳的纹理。该大钺体扁平作板铲状,宽弧刃,两角翘出。钺体两侧有美丽的内收弧线并各透雕两个长方形孔。因其功能为礼仪用器,不便装柄,故于装柄部位开一方形缺口来表示此即装柄之部位。钺末端作凤鸟或云朵状,前接一张口卷尾虎。钺体两面花纹相同,各以浅浮雕镌出兽面纹。其形象横眉内勾,“臣”字形眼,形鼻,鼻翼两旁吊下垂外撇之长髯。兽面纹上方,各有弓形突纹左右对称,并向下延伸囊括兽面而闭合之,于是形成与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线纹。接近透孔的钺面各饰有战国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纹,旁填S纹。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线纹,与柄缺对应处有二圆点纹。末端两面亦饰方折卷云纹和圆虺纹。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
蓝田玉是古代名玉,历代皇室和显贵都视蓝田玉为珍宝。著名的和氏壁也曾产于此。
据考古,秦始皇初定天下命丞相李斯采蓝田玉制玉玺,上曰:受命于天,帝寿永昌。今人赞曰:观之其味无穷,藏之价值连城。
据记载,唐明皇就曾命人采蓝田玉为杨贵妃制作謦(一种打击乐器)。
杨贵妃的玉带也是蓝田玉。传说当年李隆基送给杨玉环的爱情信物就是蓝田玉, 由于它的纹理结构像冰块撕裂一样, 所以后来人们用杨玉环的小名芙蓉来命名, 也叫“冰花芙蓉玉”。出水芙蓉, 清爽亮丽, 它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特别适合年轻人和肤色白的人佩带。
蓝田玉之名
“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西安北部的蓝田山而得名。
唐代及以前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
蓝田玉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
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此引起后世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推测蓝田只是个玉石的集散地,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菜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
1978年,地质工作者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石,与汉代等出土文物相比照,认为其极为可能就是古代记载的蓝田玉。
尽管对古代蓝田玉是否就是现今的“蓝田玉”还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如周南泉、栾秉傲等均认为现今发现的“蓝田玉”就是《汉书》等古籍中记述的蓝田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著名的蓝田玉,就产于蓝田。
蓝田玉产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勘测,蓝田玉储量达100万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玉川乡和红门寺乡,实为“美玉之乡”,距县城约35公里。
蓝田玉成分
唐代大诗人杜甫咏蓝田诗曰:“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李商隐也在《锦瑟》诗中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赞叹蓝田美玉。蓝田玉之所以久受垂青,因其质地坚硬,光彩斑斓,色泽纹理自成天然图景,千姿百态、七彩纷呈。
蓝田玉含矿岩层为太古代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等。
玉石为细粒大理岩,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50.75%)、叶蛇纹石(49.25%),另含少量滑石等。含有氧化的硅、铝、镁、钙、铁、钾、钠、锰、铜等元素,故呈白、米黄、黄绿、苹果绿、绿白等各种各样美丽的颜色,显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呈块状、条带状、斑花状,质地致密细腻坚韧。莫氏硬度5~7度,密度约2.7克/厘米3。有的品种遇盐酸能起泡。矿物学谓之蛇纹化大理石,学名蛇纹石玉,按矿物成分及外观特征将玉石分为五种:
第一种为白色大理岩。
第二种为浅米黄色蛇纹石大理岩。
第三种为黄色蛇纹石大理岩。
第四种为苹果色蛇纹石大理岩。
第五种为条带状透闪石化蛇纹大理岩。
颜色以翠绿居多,俗名“菜玉”,言其色就像白菜的嫩叶一样。
经物理化验表明,蓝田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钾、钠、锰、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由于它的形成位于泉水眼部分, 接受温泉水冲涮的次数特别多, 所以可溶性的矿物质非多,对人体有舒筋活血,养颜等功效,用它泡水洗脸, 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功效, 可以杀菌消炎, 美白肌肤, 是唯一的一种养颜玉,被视为保健玉。
经常佩带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通过皮肤吸入人体内,从而能平衡阴阳气血的失调,使人祛病、保健、益寿。
它最大的特点是变色快,所以深受广大女孩的青睐!
蓝田玉工艺美术
现今蓝田县开采的蓝田玉,被雕琢成各种工艺品,如茶具、酒具以及玉枕、玉镯、健身球等。
蓝田玉加工性能良好,工艺要求达到蓝田玉颜色艳美或素雅,光泽强,透明度较高,蛇纹石等矿物分布均匀。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裂纹及其他缺陷。块度大。
用蓝田玉制成的玉器翠色晶莹,神韵横生,有的如苍松翠柏,行云流水;有的似百鱼戏游;有的状如牡丹、连菊怒放、翠竹挺拔;有的如熊猫噬竹,猛虎啸谷;丹鹤飞翔,百鸟朝凤;有重墨泼洒;有的乳白如脂;有的绿如翡翠;有的淡黄似金。这些虚实相兼、神态各异的产品,使自然美中又增添了无限情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蓝田玉的鉴别方法
蛇纹石是蓝田玉的主要矿物成分,蛇纹石有其典型的黄绿色,蓝田玉的硬度比能划动玻璃,用小刀可以划动蓝田玉,遇到稀盐酸产生气泡。
蓝田玉的传说和来由
蓝田在得名之前,不过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当他看到过往旅客长途跋涉经过此地,缺少歇脚喝水的地方,便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他光棍一人,一干就是 3年。
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杨伯雍问寒问暖,欲留老人多歇一个时辰。老人说:“有事在身,不宜久留。”然后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
但是这地方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农民忍饥挨饿,苦不堪言。杨伯雍和妻子商量,便把自家的玉石分发给百姓下山换粮,以度灾年。穷山庄产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官匪勾结,把地里的玉石一劫而空,杨伯雍一家和村民的生活也成了问题。
原来,杨伯雍救过的那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当他得知地里玉石被官匪掠走后,便托梦给杨伯雍说:“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从此,只有知情人才在深山觅得宝石。官匪只能采得未长成玉的蓝色石,这是一种次等玉。
玉山
蓝田玉
二、第二敦煌水陆庵
水陆庵地处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
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镂刻艺术手段融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
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独具,尤为突出,立足故事情节,追求场面动感,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以塑体而托思,以人物粗矿、文静性格、喜怒哀乐的表情跃染壁上。
水陆庵坐落在一个形似卧鱼的小岛尾部。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地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
据记载,今日水陆庵本是古时的悟真峪北普陀兰诸庵内的水陆殿,庵毁后,人们便把这个殿宇叫做水陆庵。
据《蓝田县志》及碑所记载,水陆庵系六朝古刹,唐时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
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
水陆庵是一坐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
彩色泥质壁塑是水陆庵的精华所在。所说壁塑,也称“隐塑”或“影壁”,是中国绘画、雕壁合一的艺术形式,多以山水、花卉为题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
壁塑全部在庵内的大殿里,共分为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两壁及两檐墙4部分,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3700多尊。
进入大殿迎门,中隔壁分为3个区间:
中隔正壁间,塑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均端坐须弥座上。
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着迹叶、阿难。
药师、阿弥陀两佛左右侧,也各有协侍侍立,均五指合十。
最令人注目的是3尊佛像均有金碧辉煌的背光。
释迦的背光上有四佛、八大菩萨、四大金刚、八部护法等。
阿弥陀佛身后的背光则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另外尚有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庞大的伎乐队伍。
药师佛的背光上则是西方三圣,中为药师佛,左右各为日光、月光二菩萨。
中隔正壁的背面塑有三大菩萨。观音高坐在龙台之上,左为文殊菩萨骑青狮,右为普贤菩萨骑白象。
中隔北壁间,正面是地藏菩萨,背墙上是地藏变。
北壁间背面是十六臂观音像,像后壁上则是妙善公主剜眼割手为父治病的经典故事。
中隔南壁间,正面是药王菩萨,壁上则是我国历代名医像。药王菩萨两侧各有一小殿,分别供奉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
南壁向背面则是孔雀灵王的塑像,身后为孔雀灵王的经典故事。
水陆庵大殿内的彩色泥塑最为引人注目,相传出自于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亲手。其中以南北墙上的泥塑最为精彩,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演绎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传略故事,十分生动逼真。
泥塑有山水桥梁、园林瀑布、亭台楼阁和殿宇宝塔等建筑,有诸佛菩萨、二十四诸天、五百罗汉过海、千人听经图、释迦牟尼涅盘塑像,还有鸟、兽、麒麟等。整体布局严整,惟妙惟肖,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巨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巧。
1957年水陆庵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筑了直达水陆庵的公路。
从1960年起国家多次拨款修建。现在水陆庵建筑已全部整修,大殿“水陆庵”3字为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所写。
三、终南深处藏溶洞
辋川溶洞,距西安市40公里,位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蓝田辋川境内。
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曾长期隐居于此,他精心营造的“辋川别墅”和“辋川二十景”,在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上独树一帜。
所赋辋川山水之佳句,后汇集乘《辋川集》,享誉海内外。
目前,整个景区集山水风光,天然洞景,休闲度假为一体。以其景似蓬莱,洞如海宫,被誉为西北一大奇观。
游览区分“凌云、锡水”两洞。
凌云洞位于照壁峰腰,海拔千米,形成于九千万年前,洞深527米,分上下两层,十个洞庭,百余景观。天然乳石形成栩栩如生的“晚霞驼铃”、“仙女沐浴”令游人叹为观止。
锡水洞与凌云洞遥遥相往,洞深270米,洞内四十多尊彩绘泥塑,集中展现了浓厚的道教文化,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此得道羽化,故被奉为道家第五十五福地。
千百年来,每逢农历二月初五至初七,方圆几百里的香客就会云集于此,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
四、公王岭上有祖先
蓝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百万年前,蓝田人便在这里生息。大约生活在距今六十五万至八十万年前。
蓝田猿人遗址属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个地点。
1963-1964年,在陈家窝最早发现直立人下颌骨化石,据古地磁测定,距今65-50万年。在公主岭发现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测定最初研究,距今75-80万年。1983年定为,距今110-115万年。两地化石统一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或简称为蓝田人。
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壁极厚,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额骨非常低平,脑量估计为780毫升,显示了蓝田猿人有明显的原始性。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距西安约50公里,中国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属古遗址类。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我国的周口店、印度尼西亚爪哇和阿尔及利亚突尼芬发现过猿人头盖骨、早期猿人化石。
蓝田猿人比北京人更为原始,是目前亚洲北部发现的最早直立人化石,是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人类化石。
蓝田人头骨出土处。
五、汤浴温泉千秋暖
蓝田汤峪温泉位于西安市东南秦岭北麓蓝田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西安市40公里。
因和西部山麓眉县的汤峪温泉东西相对,故称东汤峪温泉。
素有蓝田八景之一之称。
东汤峪温泉的发现利用,据传始于唐初,唐玄宗时大兴土木,建成玉女、融雪、莲珠、澈玉、濯缨五池,并赐名“大兴汤院”。
以后历代修建。
“院”供宫民洗浴。
直到清朝初年,这里仍然修建有四座汤池。
每年从四乡八镇赶来的洗浴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故有“桃花之水值千金”之说。不少来治疗的患者,由于沉疴痼疾得到了治愈,恢复健康,激动之余不免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以颂扬汤峪温泉。
东汤峪温泉水含有钾、镁、铁、钙、碘等多种元素。出水口水温为50℃左右。有促进人体组织代谢和杀菌作用,对牛皮癣、慢性湿疹、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疗养沐浴治病处。
现在,又建成了汤峪疗养区,供人们休息、疗养和治病。
六、王维辋川留诗篇
辋川在陕西省蓝田县城南20公里的终南山脚下。陕西从不缺少历史的厚重,随便拂去哪片土地上的尘埃,那下面的东西都值得考古家和学者们去探究,因而成为秦人的骄傲。
大唐故都长安南郊,秦岭北麓终南山青山秀水,林木葱郁,丹峰拥翠,奇石遍布;阴晴雪雨,暮霭晨岚,四时景致,变幻瑰丽。这里令人心醉神迷的自然美,吸引着心灵活泼的诗人,催生着华美的诗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辋川注定与诗人有一段不解之缘。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公元701年出生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唐朝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外号"诗佛"。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应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开元九年,二十一岁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拘于菩提寺,伪装病疾服药阳喑。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接受伪职)三等定罪,因曾作诗寄慨,特原之(受到降官的处分),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盛唐时期,官僚士大夫们在长安近郊大兴土木,建造别墅已是风气。在长安近郊至京兆府属各县,达官显贵们的山庄或别业星罗棋布。唐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在买下宋之问的别墅之后到天宝十四年,前后有十四年之多的时间就半官半隐在这个辋川。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幸运的并不是他纵情山水,免祸全身,重要的是,蓝田的山水成就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从此积累了中国人审美的创造和经验。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又凭着自己长期隐居山水林壑,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创作了大量形神俱佳、气韵生动、画意盎然的山水田园诗篇。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弟缙俱有俊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精通佛学,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
1.诗中的辋川
王维购得宋之问的蓝田山庄后,称之为“辋川别业”,还作诗道:“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未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足见王维对辋川山水的喜不自禁。
在那段时间里,他得意林泉,忘情山水,《新唐书 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裴迪,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其传世诗作多为与王维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影响,裴迪的诗作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王维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的作品《辋川集》,同时收录有裴迪诗作二十首。《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辋川山水诗的集成。这二十首诗,每首都是一幅独立成画的精美小品,组合起来又成一幅井然有序的辋川别墅图,图中园林之精巧,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令人赏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
《辋川集》
序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王维)
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裴迪)
华子岗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王维)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
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王维)
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裴迪)
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王维)
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裴迪)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裴迪)
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王维)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裴迪)
茱萸沜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王维)
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裴迪)
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王维)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日无人扫。(裴迪)
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王维)
当轩弥滉漾,孤月正裴回。谷口猿声发,风传入户来。(裴迪)
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王维)
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裴迪)
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维)
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裴迪)
柳浪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王维)
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结阴既得地,何谢陶家时。(裴迪)
栾家濑
飒飒秋风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
濑声喧极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鸥凫渡,时时欲近人。(裴迪)
金屑泉
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王维)
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裴迪)
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维)
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澹无色。(裴迪)
北垞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裴迪)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裴迪)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裴迪)
漆园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王维)
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裴迪)
椒园
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王维)
丹刺罥人衣,芳香留过客。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裴迪)
2.画中的辋川
在诗人归隐辋川,得意山水的那段日子里,他以辋川别业的二十景观为素材,以诗人和画家独到的视觉,创作了有名的《辋川图》。据史料记载,《辋川图》是绘在长安清源寺壁上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张彦远是唐僖宗时人,其书成于大中元年,距王维成画不到百年,相信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了。但是,清源寺是唐乾元元年两京收复后,王维上表肃宗请施庄为寺后才有的。此后王维虽也来去辋川,但因战乱被俘获罪,故而心灰意冷,似不可能有此心境创作出《辋川图》这样的巨制。同时期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里进一步描述《辋川图》说:“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从这非凡的艺术气象来推断,《辋川图》也不应该是此时的作品。由此推断,《辋川图》最初可能是绢本,成画大概是王维纵情辋川山水的那些时日,在天宝后的某一段日子里,王维才将其复绘在清源寺壁上,这也许是作为诀别人生之前的一种特殊意义的留念吧!
清源寺壁上的《辋川图》保存了多长时间,今天无从查考,但是肯定随着清源寺的圮毁而消失了,这就是所谓“烟中壁碎摩诘画”了。绢本的《辋川图》最早也是藏在寺庙里的。宋洪迈《容斋随笔 辋川图》中说“辋川图一轴,李赵公题其朱云'蓝田县鹿苑寺主僧于良贽于余。’”李赵公即唐宪宗的宰相李吉甫,他从寺僧于良贽处得到《辋川图》后作为家藏传给儿子李德裕。其时已是元和年间,距王维之死大约五十年之久。李藏《辋川图》不知几代之后,又传入南唐宫廷中,后主李煜时,画家郭忠恕“奉命复本”。元人李珏在《书画题跋记》中称这个复本为妙笔。到宋代又出现不同的两个临本。黄庭坚称其“临摹得人,犹可见其得意林泉之仿佛。”宋朝大诗人秦观在汝南郡作学官,夏日患肠疾,友人高符仲携《辋川图》来,秦观观后,不禁神游辋川,居然“数日疾良愈”(《秦少游书辋川图后》)。秦观与苏轼所见之《辋川图》可能就是后人的临本了。
郭忠恕的临本明代画家仇英、郭漱六都曾临摹过,文征明为题辋川二十绝句在仇本上;郭漱六并刻石七块以传世不朽,上刻郭忠恕原题“辋川真迹”四字,石刻今存蓝田县文化馆。明未画家恽本初、清道光时画家熊墨樵也都临过《辋川图》。据报载,大英博物馆藏有《辋川图》石刻四件,想必是以某种珍贵的摹本而刻就的,更当接近于王维《辋川图》的真迹了吧!
王维的《辋川图》以及诸多临本,我们今天都无从看到了,这确为憾事。但是有王维诗集《辋川集》尚在,历代文人画家的读画诗作也大量保存下来,咏诗想画,聊可释憾。
3.禅里的辋川
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受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是故词之为境也。
王维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入仕前期,支持张九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也有“愿为苍生谋”的宏愿。其诗也多有抒发建立宏业的豪情之作,即使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随着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王维渐生退隐之意。加之禅宗在盛唐的兴起并广泛流行,从四十岁开始,他便经常隐居终南山,在喜得辋川山庄后,便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心游离于僧俗两界。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王维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王维还是个重情专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岑寂的独身生活也多少消沉了他的意志,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特别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王维彻底皈依佛门。这在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中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恬静宁和之像。
王维的山水田园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决不尽是苍白、死寂、枯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他所醉心描画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远、恬淡、宁静的禅境,是和现实生活的污浊世界、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映。与陶渊明相比,陶公寄情于酒的地方多,王维托迹于禅的地方多;陶公越发走向理想,王维越发回归自然。
诗人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深深禅思。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宅》:“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这两首诗都是眺望远景所作,诗人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岸青翠的树林后面,湖水波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禅意,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这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无限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汇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自然之境中,他能不感到美吗?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因此,王维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明月浴辉,竹林深幽,林木寂然,王维独坐竹馆,抚琴长啸。诗人孤独的灵魂随着琴音在幽幽竹林、在月下的辋川翩然独舞。此刻诗人品味的是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旷世情怀。此时的明月、此刻的辋川直为诗人而存在,那也是对一代诗人寂静、孤独灵魂的最好慰籍。
今日的辋川,诗人的别墅园林早已无存,而诗人所创建的精神园林正变成文化存留后人临摹。辋川的山水今天依然是青山秀媚,绿水潺潺,留给今人一个通往远古的诱惑。
七、文姬写下后汉书
蓝田县北三里头有一个蔡王村,村西北有一座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墓,冢高约8米,林木葱郁。
50年代陕西省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0年代,蓝田县又在此建文姬展览馆一座,将文姬轶事及境内出土文物陈列展出,用四体书法镌刻《胡笳十八拍》于18块青色大理石上,这墓和村名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人之中。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嘴,东汉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南人。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音律、天文、书法,他以楷隶篆三种字体书写的“五经”,史称“熹平石经”。
文姬的母亲系灞河北岸普华人。
文姬自幼聪敏过人,受父母熏染,她“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过目成诵,擅长诗文,可是文姬一生饱经忧患,充满坎坷。
公元192年父亲被冤杀,16岁嫁给河东卫仲道。
新婚一年,丈夫病故。
公元195年又遭乱兵俘虏,为匈奴左贤王仰慕,结为伉俪。
公元207年魏相曹操统一北方,重金赎回文姬,依胡俗文姬所生之子要留在匈奴。
面对父母之邦和亲生骨肉的抉择,她五内俱焚,“恍惚生狂疾”,愤而作《胡笳十八拍》,被后人称为自屈原《离骚》之后,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文姬回长安后,嫁于屯田都尉董祀。曹操让她和丈夫居蓝田蔡邕庄,从此,她潜心致志,抄蔡邕遗著,回忆编写蔡邕文章400余篇,完成了《续后汉书》浩瀚的文化工程。
她死后,按她遗愿,就埋在蔡王村旁。
文姬墓旁原无“蔡王村”。据当地人传说,文姬死后,一个生前服侍过她的王姓仆人,从蔡府村搬到这儿看管“文姬墓”,代代相传,人丁兴旺,发展成一个大村。为了不忘文姬的文治功德,全村居民同意该村命名为“蔡王村”。
八、华胥女娲史记言
2006年的3月1日,蓝田县华胥镇举行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是一次民间祭祀,盛况空前,4万多人参加了祭祀活动。这次祭祀标志着被人们遗忘了近百年的华夏始祖母——华胥氏,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实生活。
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中国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一位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后认为:华胥氏为伏羲、女娲的母亲,《春秋世谱》中有“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的记载。关于华胥、伏羲、女娲的文字记载,散见在《山海经》、《太平环宇记》、《太平御览》、《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这些传说中的人物,近似神灵一样隐藏在历史迷雾中,以至于我们也更愿意把他们作为神话人物。
在距今约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生存,带领部族民众不断的游徙,足迹遍及黄河流域。她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
有学者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可见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关华胥、伏羲、女娲的许多传说故事,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夹杂着许多神话成分,但它们都有实际的历史素材,因此也很有史料价值。在远古时期,文字尚未发明之前,很多事情都是靠口头相传的,这就是民间传说。虽然,史书记载黄帝的大臣仓颉造文字,但现在发现的文字实物却是甲骨文,不过是殷商时代的事情。就是黄帝、炎帝事迹,也主要是靠民间传说。司马迁也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将他们写入《史记》的“本纪”之中。
华胥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有:
“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
“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
“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
“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被炎黄的后裔逐步发展成为《易经》;
“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
走进蓝田华胥镇,其真实的历史遗迹、古老的村落名称、流传在民间的古老故事、考古的不断发现,却越来越向我们揭示,去掉那些神奇的渲染,这些神话传说中包涵着太多的真实历史信息。
华胥镇这个地名就因为它是华胥氏生息繁衍劳动过的地方。
《帝王世纪》载:“庖羲氏母曰华胥氏,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山海经·内经·郭璞注》也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生伏羲”。
在华胥沟附近的雷家庄正好位于华胥河畔,原是一片沼泽地带,相传是当时的雷泽。
在华胥镇和华胥、伏羲、女娲有关的遗迹和地名还很多,如:画卦台、华胥窑、遇仙桥、毓圣桥、三皇祠、轩辕庙等。
孟岩村、娲氏村、女娲村等这些华胥镇的村庄,外表都很普通平常,但远古时代曾经生活着一个叫华胥氏的繁荣的母系氏族部落,后人称为华胥古国,它与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现在考古的发现也证明,蓝田地区有130多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在华胥镇的支家沟和十里河的西余家沟等地,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这些都证明华胥镇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所以传说中的华胥古国遗址就在现在的华胥镇这个说法是可信的。至于华胥古国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由于那个时代没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经很难说清楚了。
有关华胥传说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
其中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少见于古籍记载的是伏羲女娲兄妹结婚这个传说。传说华胥氏族的成员在一次大水灾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蓝田临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幸免遇难。
当他们看到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为了人类延续,结为夫妻。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紧紧的合在一起,于是两人结为夫妻。
后人为了纪念伏羲、女娲结合,繁衍人类的功劳,就把他们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滚磨盘的沟叫“磨盘沟”,并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种庙”,后来因“人种庙”名字不雅,改称“仁宗庙”。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传说故事,这说明华胥不仅是汉族的祖先,很可能也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
而《列子 黄帝篇》中“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中,透漏了更多的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
黄帝即位30余年,勤劳国事,“忧天下之不治”,于是“减厨膳……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
华胥之国位于何处?文章写道:“华胥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那么,黄帝在睡梦中都看到了华胥之国的什么国情民风呢?
《列子 黄帝篇》中说:“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挝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善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
黄帝醒后告诉群臣:“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未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28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国。”出于这个掌故,便有了将梦幻称作“一梦华胥”的说法。
此后的魏晋文章、唐宋诗词借用“华胥”一词指代梦境。
但是,《列子》一书是道教经典,不是史籍,与《庄子》相同,寓道于事。《黄帝篇》反映了道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寄寓修身养性的伦理准则。以寓言故事、民间传说来确认华胥氏之国的有无难免于质疑。
至今华胥镇保留有一块关于记载“三皇”功绩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间有“华胥国”三个大字,左边有“伏羲肇娠”,右边有“黄帝梦游”的字样。
华胥镇孟岩村遗留的华胥陵已经破坏严重。
在陵墓的顶端住着10来户人家,茅厕、猪圈也建在陵上。保存完好的只剩下西边的10多米。
原来的华胥陵东西长80米左右,南北宽20-30米,高20米。
解放前,有墓碑,有祭坛,村民们逢年过节还祭祀。
解放后,在农业合作化时祭坛毁掉了,一座大钟在大炼钢铁时毁掉了,陵的东边原本有一座三皇庙,后来也拆的不见踪影。陵东还有一条华胥沟,原来上边有座桥叫遇仙桥,传说是华胥妊娠女娲伏羲时走过的桥梁,现在沟底依然郁郁葱葱,桥已经不见踪迹。
以前屡屡出现在《陕西省志》、《蓝田县志》的三皇故里,现在也只能找出具体方位,其他遗迹荡然无存。
传说华胥氏生伏羲、女娲的窑洞,至今还有遗迹,是在华胥镇宋家村的一块断崖中部的两个窑洞,当地人称它为“华胥窑”。
这些遗迹今天大多数都散落在一些村落里,有些村民甚至就生活在这些遗址中。
2001年12月,蓝田县召开了一次华胥陵开发论证会,从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一致认为华胥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是伏羲、女娲的生母,是我们的繁衍之根,中华民族的始祖,位于蓝田华胥镇孟岩村的封土遗址,就是华胥陵。
对于华胥的文化意义,专家提出了三点: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陵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考古专家认为,保护利用华胥陵,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统一,这一切必然会升华为爱祖国、爱族群、爱家乡的巨大动力;纪念华胥氏,承认它是我国历史的开端,是还历史本来面目,从而把传统的古史系统大大地提高了,这对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和坚定文明古国的信念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九、举目遥望竺贵寺
十、森林公园王顺山
玉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蓝田县东南,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三年批准设立的。
玉山风景名胜区,以玉山山岳为主体,古、险、奇、幽、秀为景观特色。景区内悬崖峭壁,峰峦连绵,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溪瀑奔泻,雄险奇秀,风景优美。
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包括王顺山森林公园、蓝田猿人遗址、悟真寺、水陆庵、辋川溶洞等景区和景点。景区内有独秀峰、孔雀梁、醉仙台、蜡烛台、“一线天”、险崖、异石、幽谷、平台、瀑泉、潭洞等自然景观186处,有蓝田猿人遗址、隋唐古刹悟真寺和壁塑瑰宝水陆庵(以上两处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蓝田古道、蓝谷古栈道、多佛宝塔、摩崖石刻、古寺道观、古驿站、古战场等人文景观94处。
王顺山森林公园
玉女洞
“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这是明朝诗人刘玑笔下的王顺山风光。
蓝田王顺山,古称玉山,因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顺担土葬母于此而得名,是陕西有名的自然旅游景点,距古都西安仅60公里,西兰高速公路于312国道相接,改造后的312国道从山下经过,与国道接轨的公园旅游专线四级柏油路直通景点,交通非常安全方便。公园经营面积3645公顷,森林覆盖率89.5%,主峰玉皇顶海拔2239米,共分六大景区,150个景点,这里既有华山之险的阳刚之美,又有黄山之秀的妩媚娟丽,登上玉皇顶,可东眺西岳华山,北望渭水连天,南观群山蜿蜒,西瞰古都长安。
王顺山森林公园奇峰耸立、怪石嶙峋、沟谷幽深、清潭点点,是人们饱览大自然风光的好去处。一线天,天光一丝堪称奇景;姐妹峰、孔雀梁、独秀峰等二十多座山峰惟妙惟肖;三十多怪石天工巧成,有的像古猿,似奔马,如骆驼;有的形如石狮观日,老鹰觅食,猛虎下山;松石、七彩、龙虎等七个池潭绿莹见底;白石栓帽,东羊等小河潺潺不息,弯弯曲曲地穿流于山谷之间,形成了多处悬流瀑布;山上树木繁茂,葛藤飞挂,崖头青松秀立,枝叶扑展,黑熊撕打,山羊成群。“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寒”(唐·杜甫《玉山并秀》),王顺山山景、天景、林景、水景、空间层次重重,景物深远不尽,四季赏景各有诗意,春天繁华似锦,山花烂漫,百花争艳;夏天绿荫叠翠,林荫蔽日,凉爽宜人;秋天枫叶菊黄,满山红遍,色彩斑瓓,野果飘香;冬天雪拥蓝关,冰雕雪堆,银装素裹,使人心逸神往,怡然快适。
王顺山人文远古,堪称一绝。110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繁衍,走向黄河,开创了中华光辉史篇;王顺山作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在此留下了金戈铁马的遗迹,文人墨客,迁客骚人,览物抒怀,遗诗三百,留下了不朽的华章。王顺山也是佛教胜地,庙宇、摩崖石刻自汉、北魏、隋唐至今,有的现存,有的遗迹仍在。唐代大诗人韩愈遭贬洲,在此为雪所阻,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下前”的佳句。
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修炼成仙,现存有碧天洞、成仙岭、舍身崖、林英嘴、铁瓦庙等。
王顺孝母祠、蓝关古道、古栈道、农民领袖李自成部下当年操兵练马的马岗子等遗迹清晰可见。
传说孝子王顺担土上玉山埋葬老母,天寒地冻风雨无阻三年不息,拳拳孝心感动了皇天后土。王顺葬母后就在山上修炼,羽化升天。而后才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昔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的诗赞。父老乡亲们为使王顺的“孝道”永传,就将玉山更名为王顺山,并在半山腰建有“孝子祠”,供奉“孝神王顺之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香火不断,时有往来游山的善男信女前来进香抽签,顶礼膜拜。
王顺山并不算高,因孝名而仙气缭绕。由此发人深思,登山览胜意不在观景,而在攀登的体验。人生有境界,青山隐神仙。历险不知难,心志自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