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理念(旅游教学课程讲解)

更新时间:2024-05-15 19:55:13

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理念(旅游教学课程讲解)

#头条创作挑战赛#

传统的旅游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受到就业导向的影响.课堂教学的功利色彩浓厚.民俗文化只作为常识来给学生介绍和讲解.忽略了民俗文化人文素质的教化功能。基于以上现实,笔者提出教学理念的变革。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精神.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1.注重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

民俗文化被称为民族地区的“精神植被”.因此.在民俗旅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民俗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就越美丽、越有魅力、越具生命力。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为骄傲和自豪,珍惜、热爱、保护、传承、展示、发展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就是让自己的文化面向世界、接轨世界、融人世界,这是一个民族和地区自信的表现。一个民族和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愿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对祖先的记忆、对基因的保留、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对自身的自信,那这个民族就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课堂教学中把德安义门陈作为案例.深入介绍了陈氏发源地的历史、发展、繁荣以及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很好地普及了姓氏文化.让陈姓学生知道自己家族的根在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爱家爱国的热情.也引发了其他姓氏学生寻祖问根的思考和对本家族文化的热爱。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俗文化其实十分脆弱.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和追新猎奇的现代时尚生活面前.民俗文化更像是一个易碎易裂的花瓶经不起碰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祖先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惯制和文化样态也在不断地消失。现代人生活的心理追求是更好、更美、更方便、更简易、更时尚、更自动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与之难免有些不相适应。

为了让脆弱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民俗旅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对其热爱、播布、传承。比如,在讲授江西傩舞时,教师不仅仅要介绍傩舞的概念、表现形式、地域分布.还需深入阐释这是农业时代农民对五谷丰登的企盼和对大自然敬畏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农业时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是农业时代人类的基因。还指出其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很受欢迎,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傩舞是一个很滑稽、恐怖的民俗现象的传统偏见.增加他们对傩舞的热爱并愿意传播傩舞文化。

3.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由于注重实用性.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改变旅游专业课堂上“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致力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气质。比如在讲到茶文化的时候,笔者以婺源茶道为例,对农家茶、富室茶、文士茶进行了对比,指出文士茶需要三雅,即“境雅”、“器雅”和“人雅”。还深入地阐释了婺源茶道所体现的“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了茶与人生的关系。

民俗旅游教学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尝试.努力发挥了民俗文化的智育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美育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专业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内涵”的状态。

4.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开发对地方经济的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了大量民俗旅游开发的案例,比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的成功,民居旅游在阳朔、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等.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民俗旅游价值的深入思考.也启发了他们利用家乡民俗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了让民俗更好地服务江西地方经济,民俗旅游教师参与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形成了许多关于鄱阳湖流域民俗旅游开发的方案,以试图更好地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了让学生对民俗旅游课程学以致用.教师组织学生依托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山水资源,引导社会人员创业,形成了《星子县朝阳农庄旅游总体规划》,并在实际的开发中加以运用,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标签: 民俗旅游   旅游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