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的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谁发明了西红柿炒蛋这道菜?最早的西红柿炒蛋是什么时候?)
更新时间:2024-07-26 16:25:14
谁发明了“西红柿炒蛋”这道菜?最早的西红柿炒蛋是什么时候?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一般相信最早种植番茄的是秘鲁人,但因为红色果实过于鲜艳,当时被视为有毒的果子而称之为“狼桃”。
据史料记载,最早大量食用番茄的西欧国家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善于烹饪的地中海沿岸人民很快发现番茄的果实是没毒的,于是爽快地吃了起来。
1554年,葡萄牙人把番茄从南美洲运到了欧洲,当做一种奇花异草栽于庭院、花坛,以供人们观赏。
番茄开的是小黄花,并没有什么香味,但是它结出的果实非常好看。刚刚结出的番茄,碧绿碧绿,像是一颗颗绿色的玛瑙,半熟时会变成黄色或粉红色,熟透以后会红光锃亮,煞是可爱。于是在同一植株身上,产生了一个美丽的现象:不同颜色的果实琳琅满目,备受人们的喜爱。据说,后来番茄传入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的情人将一株番茄送给了她,以示爱情,于是番茄成了“爱情之果”,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其实一开始在欧洲的番茄虽然被大量种植,但是基本是观赏性的植物。直到1811年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中才开始记载意大利人有用胡椒、大蒜,牛油作为佐料,把西红柿当作蔬菜来吃。
至于番茄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随着西方传教士从海路来华,番茄种子也因此传入中国。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的山西《猗氏县志》就有与番茄相关的文献史料,当时这种作物的名称叫“西番柿”。
明朝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中提到番柿,但说:“生食之,刺入喉”,可见那个时候番茄在中国也视为毒物。
直到清代,番茄仍然作为观赏性植物,清代汪灏在《广群芳谱》(1708)的果谱附录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里把番茄列为草本,而不是蔬菜。
真正开始吃番茄,大概是清末时候了。
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番茄可以食用。20 世纪初,在北京、青岛、上海、广州等地已有农民开始种植番茄供西餐馆烹饪。算起来,番茄炒蛋成为国民菜的历史大概不会超过一百年。
老舍的《西红柿》写于 1935 年,说西红柿“屁味没有,稀松一堆”,只能给小孩当玩具,借着西方文化入侵的东风,山东馆子里才有了“番茄虾夷(仁)儿”,然而只是滴点西红柿汤,没人乐意大口地啃它。
不过民国大部分的餐馆,也已经开始用番茄炒鸡蛋了,至于是谁最先发明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40年代的昆明老照片,下图右数第一个菜就是番茄炒蛋
有人说,其实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番茄炒蛋,其实就是当时的木须肉,又叫苜蓿肉,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木樨一词,在宋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到明代就已被广泛用于菜肴和食品的名称,清代木樨肉就已出现在宫廷御膳菜单上,同时市肆也有了供应。至近代木樨肉已风糜大江南北,无处不有,并已成为家常便菜。
木樨肉为木樨系列风味菜肴中,主要代表菜之一,此菜从始创至今,变化不大,各地做法大同小异,只是在名称、操作方法和风味上,略有差异。清御膳菜称“肉丝炒蛋”,孔府家常菜称“炒木肉”,辽宁张印称“桂花肉”,河南称“炒苜蓿肉丝”,家常称“鸡蛋炒肉”,行业内通称“木须肉”,书、刊中写成“木樨肉”等。
近年来,木樨一名,已成为鸡蛋的专用代名词,鸡蛋与什么合烹,就叫木樨什么,如木樨肉片,木樨里脊,木樨汤,木樨大虾,木樨鲜贝等,以木樨命名的菜肴,已形成系列风味,并演变成一大门类,其品种、风味,不胜枚举。
也就是说,木须肉很有可能还是鸡蛋炒肉,与西红柿的关系不大,毕竟明代时,西红柿并没有作为可食用蔬菜大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