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十年(1656年)三月,李定国护卫昭宗到达曲靖,文秀说服王尚礼等人迎接昭宗

更新时间:2024-08-21 10:41:22

永历十年(1656年)三月,李定国护卫昭宗到达曲靖,文秀说服王尚礼等人迎接昭宗,而自以数骑往会定国,曰:‘我辈为贪官污吏所逼,因而造反,将朝廷社稷倾覆,实我等有负于国家,国家无负于我等。即今上是烈皇帝嫡派之弟,不若同心共保,倘得藉滇黔以恢复中原,那时封妻荫子,荣归故里,也得个青史留芳。如只跟秦王胡乱作为,虽称王称公,到底不得归正。但我辈今日以秦王为董卓,恐董卓之后又换一个曹操。’定国指天自誓,在归化寺拜见昭宗,大哭,共同迎驾入昆明。

晋封蜀王,赐:{藩宣亲臣}金章,昭宗为定国与文秀割衣订下二姓之盟。两人共同辅政。

十月,封祖先为亲王,命文秀经营四川。派部将高承恩统兵五千由云南进入四川雅州,以心腹将领征虏左将军祁三升任总理全川军务,会同援剿后将军狄三品、平虏营总兵杨威、怀远营总兵贺天云、监理重庆屯田总兵郑守豹等统率兵马进至嘉定府,文秀本人则率领大军取道建昌(今四川西昌市)、黎州(在今四川汉源县北)、雅州到达洪雅县(属嘉定府),在该县境内的千秋坪建立了帅府,撰写了《天生城碑记》,表示要以此为基础,恢复四川。

文秀在千秋坪设立了文武官员,大建宫室,极力想把这里构建成经营西南的大本营,为北攻保宁(阆中),东联夔东十三家,与清军争夺湖北。但因为孙可望欲图进犯云南,文秀不得已回师,前后在千秋坪只驻守了五个月,经营四川的战略未能实现。

永历十一年(1657年)九月,孙可望起兵叛明,并派白文选等人率兵攻打云南,文秀被任命为右招讨大将军,与定国大败孙可望于交水(曲靖之战)。文秀与白文选追击孙可望,昭宗下旨想招降回孙可望,文秀遂写血书交付孙可望,但是没有听从,逃往长沙投降了清朝。虽然未能擒获孙可望,但文秀安抚地方和军队的工作做得相当出色。

十月间,文秀见贵州形势已经稳定,而同清军相持的明军仍据守着四川大部和湖广武冈一线,就上疏奏请昭宗移驻贵阳,这样不仅可以体现进取精神,也便于就近指挥,振作士气。昭宗也同意了这一建议,命礼部择吉日起行。十一月,李定国在进讨盘踞永昌的王自奇时,得知永历帝同意刘文秀迁都贵阳的建议后,大为不满,“驻兵永昌,上疏告病,请卸兵事”。昭宗拗不过李定国,“玺书慰劳,召回,迟延三月始赴阙”。

永历十二年(1658)正月元旦,“李定国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这是李、刘之间裂痕的第一次明显暴露。从当时形势来说,文秀的建议基本上是正确的,李定国反对移跸[bì]贵阳如果是考虑到昭宗秉性怯弱,距敌越远越好,加上移跸之时必然增加沿途各地百姓的负担,主张留驻昆明自有可取之处。但是,他的上疏告病和要挟昭宗撤回川楚守边诸将显然是针对文秀的。因为他的亲信部队主要集中在云南,而文秀安抚了贵州、四川、湖广的军队,定国不免有所顾忌,耽心移跸贵阳之后,文秀的地位将凌驾于自己之上。

三月,李定国又建议昭宗召回刘文秀,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策。清廷正利用南明内讧、孙可望来降的时机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李定国却心存芥蒂,把刘文秀和处于一线的将领调回大后方昆明,严重地削弱了前方指挥部署。这说明李定国在平定孙可望叛乱以后,对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虑,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巩固自己在永历朝廷中的地位上面。

大臣金简上疏进谏道:“内患虽除,外忧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顿刃,待两虎之一毙一伤以奋其勇;而我酣歌于漏舟,熟睡于积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于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这里说的二王是指晋王李定国和蜀王刘文秀。刘文秀对局势的危险有清醒的估计,他在追逐孙可望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孙可望部下兵将,多达三万余人,加以改编训练,打算用于守卫同清军接境地区。他的豁达大度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孙可望虽然叛变了,跟着投降清朝的不过几百人,而且没有一个重要将领。这说明原先尊奉“国主”的大批将士在关键时刻是识大体的,不应心存畛域,加以歧视和打击。可是,李定国却缺乏广阔的胸怀,采取了一些歧视原属孙可望部下将士的错误做法,比如“以收获孙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日晋兵”,“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李定国和永历帝把他和主要将领召回昆明,使文秀的善后工作未能有效进行已是重大失误,对文秀的乱加指责更使他心灰意懒。

标签: 李定国   孙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