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旅游业发展以生态为基、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全域旅游实践(个人视角、无关对错
更新时间:2025-02-24 00:43:05
平利旅游业发展:以生态为基、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全域旅游实践(个人视角、无关对错)
(借鉴岚皋县经验)
一、生态筑基:以绿色发展引领全域旅游
平利县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优势,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构建“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发展模式。通过编制《平利县全域旅游规划(2017—2035年)》,明确以“一城三线八景”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打造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形成“山环水绕、湖光山色”的城乡景观体系。
借鉴点:
生态价值转化:借鉴岚皋县“星月工程”模式,平利可强化“月亮景区”(如女娲山)与“星星景点”(如龙头村)的联动,形成主次分明的全域旅游网络。
森旅融合:依托天书峡、桃花溪等景区,探索成立生态资源资产投资平台,推动森林康养、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生态旅游附加值。
二、产业赋能: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平利县以茶饮产业为核心,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建成龙头村、长安茶镇等农旅融合示范区,形成观光茶园107个,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转型经验:
产业支撑:龙头村曾因“空心化”陷入困境,后通过发展茶产业链(种茶、采茶体验)、盘活集体林地资源(林下养殖、订单农业),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超1.3万元,成为“农旅融合”典范。
服务提升:借鉴岚皋县“人才工程”,平利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建立服务考核制度,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三、文化铸魂:深挖女娲文化,打造地域IP
平利县以女娲文化为核心,构建“始祖文化+生态休闲”品牌体系。通过修复女娲山景区、建设古仙湖度假村,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产。同时,将弦子腔、皮影戏等非遗融入景区,增强游客体验感。 创新路径:
红色与非遗融合:参考岚皋县“红色旅游聚客”策略,平利可挖掘廖乾五故居等红色资源,结合女娲文化,开发研学旅游线路。
非遗产业化:借鉴岚皋县“非遗工坊”模式,推广平利国漆、平利绞股蓝茶、女娲银峰茶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文旅活动实现“非遗+消费”转化。
四、全域联动:构建“快进慢游”服务体系
平利县通过“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例如,建设徽派民居新村、提升星级宾馆接待能力,并依托“百里生态经济长廊”串联景区。
优化方向:
交通网络:参考岚皋县“畅通工程”,打通景区环线道路,创建“最美农村路”,形成“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
智慧旅游:引入岚皋县“营销工程”经验,通过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网红直播推广平利美景,打造“四季文旅活动”品牌。
五、创新驱动:探索“旅游+”多元业态
平利县正加速“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等跨界融合。例如,开发茶文化研学课程、建设西岱顶森林公园探险项目,并策划定向越野赛事,吸引年轻客群。
案例参考:
民宿集群:借鉴岚皋县高峰逸境民宿模式,平利可扶持龙头村、蒋家坪等地的精品民宿,打造“茶宿”“山居”主题品牌。
夜间经济:引入“岚河夜画”光影演艺经验,在平利县城或景区打造夜间文化展演,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总结与展望
平利县旅游业发展需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以女娲文化为灵魂、茶旅融合为支柱、全域旅游为框架,形成“绿色打底、文化点睛、产业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可进一步借鉴岚皋县“六大工程”体系,强化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推动平利从“生态美县”向“旅游强县”跨越,成为陕南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