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的专营店

更新时间:2025-04-01 05:32:31

徐丽的专营店

每回江南总要带些故乡的土特产。

今年也不例外。超市、市场、地摊走了几个来回趟都没碰到可心的。

正郁闷着,忽然想起去年秋天在石碑山下的大市场遇见的一个卖山货的地摊,老板是个女的,因捂得溜严,看不出年龄,但从瘦削的形体上看感觉应该是个姑娘吧?

当时只看没买,因距回江南还隔着年呢。要离开时她送我一張名片,说家里有个小店,欢迎光顾!

当时并没当回事儿。何不上她那店去逛逛。

于是按名片上的指引,在二马路沿街的一幢欧式风格建筑居民楼,找到了一家挂着“徐丽木耳榛蘑专营店”招牌的屋子。

门外堆了好多敞开口的袋子,露出大小不一的各种干蘑。屋里有三个女人,在讨价还价。有一个见我进来叫了声“叔”,证明了她是老板的身份。

她们讨论价钱,我浏览山货。老板还一边忙里偷闲的说,叔,你先自己看。给人阿庆嫂似的照应周详。

店面不大,堆满了袋子,只留一溜很窄的活动空间。如果鼻子好使可能嗅到的是榛子蘑菇的山野味道吧,可惜我没这鼻福。但是却能感受到另一种特别的味道,人气温馨。

等把顾客答兑走了,我才看了老板一眼,她没戴口罩,清秀的脸上堆着熟人般的微笑,是个挺漂亮的女孩。只是衣着样式过于家常,颜色也像榛子蘑菇褪了色的老旧色;与容貌不很匹配,却给人“尽可放心”的踏实感。

她人很热情,全程笑容可掬。因饱偿了被忽悠懵圈而入圈套的不幸,尽管她的笑容露出了真诚的底色,仍习惯性的认为这应该是商家共有的“伎俩”——那笑是第三只手,是伸向你钱包的。但还是让人感觉很享受;使人怎么也得在看货色的名义下多流连几分钟。

她继续热情的介绍自己的货物,并讲些关于木耳蘑菇的常识,如长木耳的树种,如何发泡才最佳等。感觉热度在她春风拂面般的语言中升温,一口一个叔,使我想下单的犹豫不决也变得清晰而果决;很想她叫一声叔我买一样货;木耳、蘑菇、榛子、山楂干、沙果干都买个齐全;可惜,银子足够,体力欠佳;即使买得起也背不动呀。所以还是量力而行吧。

最大的吸引力其实是她的热情之外的介绍木耳时说的“一斤能泡出十斤”的口头广告;她这木耳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军用压缩饼干的模式,或叫民用压缩木耳吧?

她还在不停的和风细雨般的介绍自己的不同于别家的货物的特别之处,还恰到好处的询问你的情况:何处来?哪里去?自己吃?送人?这些话若从别人嘴里溜达出来,你会警惕的以为是在套你信息,而她则让你绝对认为是根据你的情况给你提参考意见。

这样我便心甘情愿的自己推倒了心里仅剩的半截用于防御被忽悠的砖墙。

终于决定下单了。

五斤榛子;一斤(每六十元的)大木耳及半斤(每斤一百二十元的)小木耳。

因为是第一次也只能这样,叫作“试水”吧。试出深浅清浑了,再决定下次是横渡还是畅游,亦或回头是岸?

末了她给我手里的榛子袋里装了个开榛子的钳子,算是赠送。这个真是我需要的,在江南时是拿小铁锤砸,还担心楼下来敲门;这回好了,解放的不止是牙齿。

她送我到门外时,又送了一袋儿山楂干。

这个绝对算鹅毛礼品——礼轻情意重;有多重?重到把料峭春寒压到了尘埃里;站在北国的早春里,却仿佛置身江南的春天里,怎一个暖字了得。

此刻我已经完全是一个江南人的感受了;一个外地人被热情的接待,那种感受。而她或许也把我当作一个來自江南的客人了吧;所以,留下的不止是她个人形象,而是东北人的形象吧?

不要以为我小气到几两山楂干就被收买了;我是被她的家人般的热情所打动的。因为走过的几家其实缺少的可能不货物,而是那份真诚的热情;笑脸相迎都会,然后忽悠,见你不买就脸拉老长,冷脸不送!

所以,很打怵进这样的店铺的。

她说,叔,吃好了再来。

我说,走喽,回江南了。

她说,我可以给你邮。

对她这样的小店你不止是要回头看几眼,而是要做她的忠实的回头客或叫粉丝。

童叟无欺,生熟平等,买卖不成仁义在;正是“徐丽木耳榛蘑专营店”的经营准则吧。因为在大市场什么也没买她也没不高兴,还送名片,以至才有了今天的光顾,不是偶然是必然,而且也必然要成她家的回头客。

到家后边钳榛子(挺香)边仔细看名片。方知:除新疆西藏外都能邮寄。

我笑了;这分明在暗示台湾也可以邮寄呀!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