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部影视作品推荐
更新时间:2025-04-15 17:13:57
#每日一部影视作品推荐#
今天刚好看了《穿过月亮的旅行》,看完了有点生气,因为导演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让人物降智。剧情的逻辑不通顺,进而导致观众无法与人物共情、无法产生导演想要的“感动”情绪。
导演把故事安排在1996年,完全是为了借用那些年通讯不便这个条件,除此之外,故事主线剧情拿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也并无不妥。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其实时代特征并不明显。
可是,虽然1996年没有手机却有电话。导演为了让男主女主坐三个来回火车,就是不让男女主在白天打电话。非要把男女主都安排成一根筋的性格,就是有钱、有时间、任性。最后天黑了,才一起不约而同地想起来打电话。白天的时候,哪怕男女主有一个人想起来给自己朋友打一个电话,留下对方,也不至于这么折腾、乱花钱。
而且男女主角的人际关系好像也不太好,他们的熟人/朋友除了怂恿他们继续坐火车,竟然没有一个人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相遇的,这也真是很奇怪。
最扯的设置就是,他俩都打上电话了,还认为两人无法见面,导演还安排男主委屈的不行。在电影的刚开始,就交代过了,他们俩平时相聚就是一起去小旅馆过夜,然后男主角做凌晨的火车回工地。从时间设置上,男女主通电话的时候是夜里十点半左右。女主角就是坐慢车回到深圳三个半小时,时间是够他俩在深圳见一面的。至少可以在火车站见一面。而且,女主角电话里特意给男主角交代,他俩都要坐慢车,那就说明十点半左右,应该还有快车可以选择。也就是女主角还能更快地回到深圳。但不管是导演编剧还是男女主角都忘了故事最开始的交代。非要让男女主继续赶火车。
最终,导演把男女主角的相遇设置成基于偶然因素而形成的机会。不知道导演有没有看过一些剧本写作相关的书籍。在电影的剧本写作理论书籍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要求:如果一定要有偶然元素出现,那么请设置在故事的开头,故事可以因为一个偶然元素发生,但故事一旦走到自己的主线上之后,所有的剧情都要基于生活逻辑而推进。因为只有这样观众认可故事的真实性。如果你把故事的高潮设置为基于偶然元素而成型,那么观众会主观地认知到这个故事的走向与真实生活相距很远。进而导致无法产生共情。
于是不管是男主还是女主,都遇到了那头可以逼停火车的牛。然后这样他俩才有机会相遇,在一个陌生的火车站里。当然我能读出导演把男女主视为牛郎织女,看到导演试图强加在那头牛、以及男主那双兔子拖鞋上面的视觉意义,也能理解导演企图堆砌出浪漫这个“词”。然而过于明显的叠加,只会让这些元素显得太刻意了。
本来这个电影除了爱情故事,还能拍成公路片,讲述男女主在出行过程中一路遇到的人和事。可是导演既没有拍好爱情,也没有拍好公路片火车上插入的几个人和事完全是没头没脑,与主线毫无关系。
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导演的履历,他并不是新人导演作品也有很多了,但是很遗憾这个电影的是整体剧情设置和人物设置,非常的刻意、不成熟。
最后吐槽一下,男主作为乡下长大的年轻人,打工干的还是工地活,那双手太光滑了。劳动人民不是这样的气质,哪怕去现在的建筑工地里看一下,里面很多年轻的工人都是中学毕业或者专科毕业的,都是读书识字的人,他们的眼神很淳朴,可肢体语言以及外在的形象跟男主差别还是挺大的。
#电影感触分享# #分享电影心得# #电影穿过月亮的旋行#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