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旅游对人才需求)
更新时间:2023-08-14 14:44:08
正值毕业季,一边是高中毕业生选专业,另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在校大学生专门开设“在线答疑帖”,为想要报考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解答专业设置、在校生活等相关问题。一些“过来人”分享自己的求职和工作经验,给毕业生们提供专业就业信息和求职思路。
其中,旅游相关专业成了重点。
当就业赶上毕业压力
在某平台一篇《劝告高考生:千万别选旅游管理专业》的帖子下面,有人吐槽说,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就是“去酒店端盘子、做前台”,认为旅游行业的工作不够“高大上”,而工资较高的导游岗位,则需要能吃苦耐劳,不怕雨淋日晒、不怕“007”(指工作时间从0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
一位旅游管理专业的网友陈述了其面临的就业现状:“我同学里十个有九个都转行了,包括我自己”,他因此劝告想要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考生“要慎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就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来说,就业对口率能接近30%就已算是很不错的数据了。
本科、硕士都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赛妍嫣刚刚结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前她正在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高考填报志愿时,赛妍嫣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听起来很有意思,就将湖北某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填入了第四志愿的第一个专业,最后她被该专业录取。
因为想在旅游管理专业继续深造,本科毕业后,赛妍嫣又选择了一所离家不远的“211”高校,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专业的硕士课程。升至研究生三年级后,赛妍嫣身边的同学在备考公务员,或是准备转行、实习,她也开始感受到了就业压力。
赛妍嫣感到压力最主要是因为“感到迷茫”,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就业方向。
因为硕士毕业要求有一篇毕业论文加上发表一篇期刊论文,所以毕业前,赛妍嫣“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跟写论文相关的事情上了”,并没有精力关注行业动态。赛妍嫣说,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更侧重论文选题和学术研究,接触的多是传统的旅游岗位,缺少针对旅游行业的就业指导课,也没有人告诉她要提前去培养哪些相对应的技能。
当完成论文再回到就业市场,赛妍嫣说,“已经晚了”,因为那些新兴的岗位早已被“思维更敏捷、更活跃的人”占领了。
当毕业遇到行业变化
工作难找,但赛妍嫣对于整个旅游行业抱有希望。她感受到,得益于巨大的市场规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我国旅游行业恢复迅速。现在,赛妍嫣放平了心态,细化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她瞄准硕士期间深度研究过的、最近热门的“研学旅游”,继续在这一领域寻找相关工作机会。赛妍嫣也会不时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求职经历、讨论求职困惑,以便敏感地把握就业和行业信息、获取求职技巧。
旅游行业快速变化,不仅是对求职者,也对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了高要求。
吕宁介绍,“旅游管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在本科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习管理类的通识技能,例如管理学、会计、财务管理等,以及一些旅游学的技术,这让课程设置显得有些庞杂。但“真正成为旅游行业的人才需要非常广博的知识”,将旅游专业污名化是不可取的。
旅游专业大类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管理、旅游教育等基本专业,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吕宁说,当调整培养方案得到许可后,行业已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总是存在课程与行业脱节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下旅游行业处在一个非常态化的过程中,资本也正在向新业态靠拢。吕宁强烈建议老师们要和产业紧密结合,获取一手的行业信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跟上行业的变化。
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跟着课程学习”,更要对旅游这个学科产生兴趣,才能更加投入地了解旅游行业。“在生活中用心观察,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对策建议,这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吕宁说。
24岁的张浩彬今年6月入职国内某知名OTA(在线旅行商),目前她在公司的酒店业务部门轮岗。
最初基于自己高中在美国的交流生经验,以及对旅游行业的热爱。高中毕业后,张浩彬选择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在她看来,夏威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专业设计也令她心动。张浩彬说,本科期间的学习体验很不错,学校也提供了许多实习机会,“既满足了自己体验不同文化的兴趣点,也学习到了一些商科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张浩彬时刻关注行业趋势,和老师沟通、阅读行业相关公众号,关注OTA平台、行业内大机构的近况和未来趋势,甚至酒店集团发布的信息,都是她获取信息的渠道或方式。
本科临近毕业时,遇到了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夏威夷当地旅游行业遭受重创,找不到实习机会的张浩彬提前体会到了“求职难”,这也给她敲响了警钟。
张浩彬观察到,因为具有“无接触”的优势,数字智能科技可能会在未来代替掉一些传统岗位,所以互联网旅游成了她的职业规划方向。为了拓宽就业方向,本科毕业后,张浩彬结合自己对于媒体营销的爱好,又继续前往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学习数字资产与媒体管理专业,将自己打造成了“数字+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当就业面临职业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首次超过20%;6月份,这一数据攀升至21.3%,处于较高水平。青年就业事关民生,我国教育系统正在为青年就业做出积极努力。
据《中国青年报》近期《我们该怎么帮助年轻人就业》的报道,与青年就业情况一同出现的还有招聘者求贤若渴的情况。这样的矛盾状况也存在于旅游行业。
34岁的徐晗正在经营一个国外深度游的旅行品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徐晗迅速反应,早早启动了产品运营。但令她苦恼的是,截至目前,“招人招了半年,还是非常缺人才。”徐晗坦言,一些应届毕业生“离行业太远”,做工作需要从头一一去教。
在徐晗看来,旅游是一个载体,旅行、度假其实有超过旅游线路本身的丰富内容,“比如对当地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感受”。
最初,徐晗发现,市面上的旅游产品并不能很好地传递出旅行目的地美好、小众、特别的文化。于是,徐晗结合自己在英国的留学体验,快速设计了一条英国旅行路线,没想到“意外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徐晗也由此误打误撞地进入旅游行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相对于市面上的其他旅行产品,徐晗觉得自己的品牌概念更加新颖和潮流。她的感受是,目前“旅游行业缺乏想象力”,也更需要跨界复合型的人才加入。徐晗介绍,自己团队成员的背景就十分多元,有设计专业,甚至还有导演专业。徐晗说:“旅游看似门槛很低,但是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上,从旅游基本功、行业理解、人文积累,到对内对外的沟通能力上,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
吕宁说,旅游行业的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学习能力、机敏的反应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专业复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其实“旅游专业可以与很多学科和专业融合”,吕宁认为,旅游专业学习及就业需要思维灵活、“格局打开”,才能抓住机会和市场。吕宁建议同学们通过辅修、双修等方式,将旅游专业和自己所在院校最有优势的专业结合。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旅游可以与外语复合;农业学校则可以侧重乡村旅游,信息学院则可以侧重旅游商业数据,政法类学校则可以兼修旅游法学……
吕宁也提醒同学们,“在一线才能真正了解这个领域,才能做管理”,切忌眼高手低。她建议旅游专业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实习当中,了解行业情况、建立合作关系、了解企业的运作以及在市场主体中的角色。同时,在学习阶段要和导师产生更多联系,更多地参与业内讲座、更多地接触行业内的知识。
“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的需求,最基础的判断是要对旅游行业抱有积极的心态”,吕宁认为,今年行业仍然处于恢复期,求职者要有耐心,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静待东风。
实习生 王婧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邹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