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宰客现象屡禁不止(三亚旅游 宰客)

更新时间:2023-11-01 04:20:01

近日,一段名为《三亚被宰记》的视频在抖音平台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视频中,一位网友称在三亚大东海旅游区的一家餐厅吃海鲜时,发现海胆蒸蛋里没有海胆,而且龙虾被掉包。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通报。通报称,经查,涉事餐厅所销售海鲜品明码标价,使用秤具符合要求,未发现有海鲜掉包、掺杂掺假等价格欺诈行为。通报还澄清了当季本地海胆汁多肉少的情况,以及消费者所反映的“饭店女服务员语言威胁”一事,并表示待该网友回复或提供相关证据后进一步调查核实。

这起事件虽然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和回应,但也反映出了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宰客现象。宰客现象是指一些旅游商家或服务者利用游客的信息不对称,故意提高价格、降低质量、强制消费或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威胁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尽管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措施,严厉打击宰客现象,但这种乱象似乎屡禁不止,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就会有新的宰客事件曝光。那么,宰客现象为何如此顽固?其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一方面,宰客现象的产生与一些商家的短视功利心理有关。这些商家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远的发展,也不重视口碑和信誉。他们认为旅游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游客众多,自己不愁生意,而且游客大多是外地人,来一次可能就不会再来第二次,所以就敢肆无忌惮地欺诈或敲诈游客。他们甚至把宰客当成一种“惯例”或“潜规则”,认为这是旅游业的“特色”或“风俗”,并借此为自己开脱。

另一方面,宰客现象的存在与监管部门的执法不力或不公有关。一些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投诉渠道,对于宰客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甚至存在纵容包庇或徇私舞弊的情况。这就让一些商家觉得宰客的成本太低,风险太小,侥幸心理十足。同时,一些消费者在遭遇宰客后,由于维权难、维权贵、维权慢等原因,选择了忍气吞声或无奈妥协,也助长了一些商家的嚣张气焰。

再者,宰客现象的根源还与社会风气和道德素养有关。在一些地方或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地域歧视、阶层歧视、反向歧视等意识。一些人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城里人鄙视乡下人,小地方的人报复大地方的人等等。这样相互歧视,自然会导致相互欺负、相互割韭菜。而一个人是否讲诚信、是否有仁义之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他人打交道时的态度和行为。如果一个人只在熟人圈里道貌岸然,面对生人就要暗中算计,那么他的道德品质一定有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论生熟,见人就黑,那么他的德行一定是等而下之的。

综上所述,宰客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商家、监管部门、消费者、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严惩宰客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要完善投诉机制,畅通监督渠道,鼓励消费者维权,提高维权效率。再者,要培育诚信文化,提升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市场更加规范、公平、透明,让旅游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