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旅游城市的标志)
更新时间:2023-11-15 22:19:44
#讲好中国文化#
一、名城概况
武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181.98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区位条件优越。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自古就是沟通西部、西亚、欧洲的交通要冲,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现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处于兰州、银川、西宁三个省会城市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间位置。
武威历史文化传承悠久。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29处,可移动文物51710件(套),文物总量位居甘肃省前列。其中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国简牍学的奇葩“武威汉简”、稀世珍宝“活字典”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最负盛名。此外,还有河西宝卷·武威、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天祝土族格萨尔、华锐藏族民歌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历史沿革
武威自绿洲而始,因丝路而兴。凉州区磨嘴子、天祝县东坪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民勤县沙井子、古浪县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武威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174年(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06年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郡辖10县,以姑臧(凉州区)为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时期,武威郡辖9县,其中姑臧县曾是“五凉”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隋朝时先设凉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改州为武威郡,郡治为姑臧。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五代宋元时期,为西凉府,其中,西夏占据武威时期,武威为西夏辅郡。明代时置凉州卫。清初沿袭明制。民国时期,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
1949年10月14日,武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下辖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县。
1970年3月,永登县划归兰州市。
1981年2月,永昌县划归新设的金昌市管辖。
1985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县,设立武威市(县级),同年5月14日,景泰县划归白银市。至此,武威地区辖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天祝三县。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同意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武威市设立凉州区,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凉州区,以原县级武威市的行政区域为凉州区的行政区域。武威市辖原武威地区的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凉州区,同年8月1日中共武威市委成立。
三、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1、古都——中国历史地位特殊的五凉古都、西夏陪都
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武威建都,武威在当时也一度成为长安以西的古代大都会。张氏以“拟于王者”的京都标准营建姑臧城,对后世的王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宫南市北的王都建筑布局,创造了一反旧制的宫北市南的新格局。古代都城格局其源头可追溯到五凉尤其是前凉张氏修筑的姑臧城,姑臧城被学术界称为“王都鼻祖”。同时,凉州也是历史上西夏王朝在西部的统治中心,是著名的西夏辅郡,有“陪都”之称。
2、名邑——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之城
凉州的文化事业在两汉的基础上形成了继承中州系统的凉州文化。凉州文化不仅保存了中原儒学的传统,也充分汲取了西域中亚的外来文化。西域的音乐、舞蹈、百戏随着中西往来的频繁在河西深深地扎下了根。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在这里形成并得以发扬。
3、边关——河西走廊军事地位突出的边塞重镇
武威因汉武帝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是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建城伊始,便以防御要塞为主要功能。武威自古以来就是据守河西走廊门户的塞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要隘。同时,武威也是历史上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欧亚大陆桥、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内地关中的重要屏障,也是内地通往新疆、中亚和西亚等地的交通要塞。
4、商埠——繁荣富庶的丝路商贸之城
古丝绸之路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三线均从长安出发,西至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向西。武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承担了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职能,为中原汉族与西域游牧民族之间贸易交流的中心。武威古时长期为军屯、民屯之地,盛唐时一度成为中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
5、圣地——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圣地
佛教兴盛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佛教文化经由河西走廊传向内地,武威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圣地,天梯山石窟、海藏寺、鸠摩罗什寺为那一时期留存至今的典型代表,武威也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
6、纪念地——红色革命重要事件发生地与见证地
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和五、九、三十军在徐向前、陈昌浩等同志率领下,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占古浪、逼武威、进永昌,西路军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写下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极其悲壮的一页,武威也成为了著名的红色革命纪念地与见证地。
7、绿洲——风光独特的沙漠绿洲之城
武威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市域由南向北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武威有河西走廊最大的沙漠绿洲,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森林草原与沙漠戈壁风光并存。同时,武威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流域治理和防风治沙的典范城市,石羊河治理、民勤治沙等重要事件均发生在这里。武威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对西部沙漠绿洲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8、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
武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将为甘肃、西北乃至全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国际物流体系中构建新起点和新平台。武威也是甘肃省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和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未来将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四、城市特色
1、丰厚、朴实:历史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是敦厚、朴实的河西文化之城。
2、长远、辽阔: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著名的汉魏名郡、五凉古都、盛唐大邑、西夏陪都、明清重镇以及现代典范之城,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拥有其一席之地。
3、多元、并蓄:一座兼容并蓄的多元之城,人文荟萃之地。其文化类型包括史前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凉州文化、多民族文化、长城文化、近代红色文化、现代治沙文化、葡萄酒文化等。
4、创新、示范:城乡融合战略的率先推广,实现了武威在全省,乃至全国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示范;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的全面建设,延续并承继了城市千年商埠的职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内陆商贸口岸。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情况
历史城区内划定了文庙、古钟楼、罗什寺3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56.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6.25公顷(文庙街区核心保护范围8.57公顷,古钟楼街区14.42公顷,罗什寺街区1.0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40.25公顷(文庙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19.17公顷,古钟楼街区14.42公顷,罗什寺街区6.66公顷)。
截止目前,全市分批公布历史建筑共13处,全部进行建档挂牌予以保护。其中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4处,古浪县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6处,民勤县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