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展高品质生态旅游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旅游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11-17 13:28:37

□韩天有

晋城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然而,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主要承载市,其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要将我省打造成富有特色、有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的强省战略,特别是省委书记骆惠宁9月20日在全省旅游工作会上提出的“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趋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部署,为全省推动全域旅游大格局提出了时间表、绘出了路线图,吹响了冲锋号。特别是时逢新时期经济高质量转型、全国打响碧水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期,发展高品质生态旅游业更显得时间紧迫、任重道远。针对这种情况,着力研究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的改革发展,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晋城生态旅游业已有长足的进步,也有骄人的成绩,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和全国比较成熟的旅游省市相比差距大,就是和本省各地市相比也只在中等偏上位置。近几年,晋城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旅游业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连年以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在全国都发展、全省都发力的新形势下,晋城目前的旅游业现状和所拥有的独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相比,仍然不相匹配。存在主要问题有——

一是主题不突出,口号不经典。在景区建设、项目选定、宣传口号、确立重点方面,主题不够鲜明、重点不很突出、内涵不太丰富,出现同质化,缺少差异性,结果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刻,推荐的景点不经典。二是规划不到位,配套不完善。晋城全域旅游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和景区设计,即使有这方面的规划,也并未严格按其计划同步施行,造成景区内部不配套,景区外部不协调。三是交通不便利,出入“肠梗阻”。晋城境内周边虽然也有多条高速公路、运输铁路、县区主干线、村村通油路,但景区间、县区间、城际间的交通枢纽对接仍然问题较大,达不到全方位、立体式、随时走、随地来的交通便利,特别是景区之间的交通线路,最后一公里“肠梗阻”现象十分严重。四是资源不共享,内外少合作。不仅晋城境内各县(区)、各景点旅游资源不共享,单打一、不互动,城际间的相互联系、共同合作更是少之又少,未能形成全方位、常态化、无障碍、互补性的大旅游格局。五是景区低品位,文化缺内涵。由于种种原因,晋城各县(区)的景区景点大多没有统筹规划,缺乏有效投资,定位不准,有的甚至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六是宣传欠火候、营销有短板。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晋城的生态旅游业就好比是“拿着金碗讨饭吃”,正象著名旅游专家王连义教授对山西旅游业发出的感叹一样,“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人才,四流的管理,五流的营销”。当然,我们晋城也不例外。全市上下、城内城外除了晋城火车站广场“马踏飞燕”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之外,几乎看不到几块象样的旅游宣传标牌,见不到多少旅游产品,找不到几个接待营销当地旅游产品的旅行社、销售点、招呼站。仅有的数得上的几家旅行社,也多是境外输出性推销,境内输入性业务比较少。七是投入不集中,开发不充分。表现为集中投入多,持续投入少,前期投入多,后续投入少,主景投入多,配套投入少,政企投入多,民营投入少,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单体投入多,统筹投入少。八是收入贡献少,转型步子慢。据有关资料统计,2017年晋城全市旅游收入444.5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67%,和同样走资源型道路的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65%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十大战略工程”之一,对推动我市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要以生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底,打造旅游品牌、王牌为亮点,以现代交通、通讯、宣传手段为翅膀,以叫响全国闻名世界为定位,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抓手,以实现生态旅游大市、强市、名市为目标,走出晋城全域旅游的新路子。

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极其广泛,门类十分丰富,作为一个地方培育支柱型、新引擎、替代产业的战略决策,显然光有旅游部门的推动力不从心。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建议我市成立“全域旅游推进委员会”之类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统一对全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开发进行监管和协调,努力打破行政藩篱,消除人为障碍,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市政府在统筹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下,出台优惠政策,广揽天下商客,共谋晋城生态旅游业发展大计。

高端定位,规划先行,营造声势。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品位高,名气大,很独特,理应高端定位,搞好统筹规划。如“高平炎帝文化”,普天下炎黄子孙,都有问祖归宗的文化认同,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打好这张牌,会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两千多年前发生在高平的“长平之战”,世人皆知、千古称奇,还有“太行天下脊”、八百里太行精华处,风光奇绝、雄浑无比,此类生态旅游资源,有条件、有资格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品牌。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好东西多,关键是如何识清宝、用好宝。笔者认为,重在选择定位,科学规划,在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中,主打王牌、锻造品牌、空前造势、先声夺人。诸如可组织包括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神农炎帝杯”诗、书、画、摄影大展,让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直接影响海内外。同时,还要借助于现代化媒体平台,尽快建设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逐步完善智能化旅游服务体系。

分类组团,推出精品,打好王牌。晋城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无可比拟。可再多再好的东西也要筛选重点,炒出热点,推出精品,带动全盘,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全力打好生态旅游“五张牌”。一是炎帝祖陵文化牌,不要和开发较早的湖南炎陵、湖北随州等地论真假、争是非,而要主打“高平炎帝祖陵”牌,因为这里的宗最早,根最深,可以打出宣传口号“寻根问祖高平,拜谒炎帝祖陵”。二是“长平之战”军事古战场牌。“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场围歼战,史书记载,影响深远,宣传口号可为“寻迹‘长平之战’,珍爱世界和平”,以史为鉴,警示后人。三是太行奇迹山水牌。宣传口号可以是“奇绝太行风光,天脊至尊清凉”。四是百里沁河古堡牌。不妨把沁河流域整治复原,和古代城堡保护修缮有机结合起来,大打一场清淤、治污、丰水、播绿、植林、修桥、护岸、疏道、兴堡的生态旅游大会战,正所谓“百里沁河古堡,皇城民居瑰宝”。五是打好宜居康养牌。晋城气候温润,是人们宜居养生、康乐养心的绝好地方,可以打出“晋城冬暖夏凉,宜居康养天堂”的口号。同时可全面开拓寻根问祖、古战寻踪、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康养、绿色之旅、写生基地、考证考古、壁画临摹、探险蹦极、航拍摄影、农家乐居等游客参与项目和亲身体验活动,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以煤促旅,由黑转绿,筹足资金。晋城把全域旅游作为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重头戏,是地区战略层面的决策,必须有足够的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来作保证。从目前晋城的财政状况来讲,全依靠财政直接投入是绝对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时代要求。我们要突破禁锢,跳出圈子,放开搞活,打破体制束缚,转换经济机制,盘活社会资本,多方吸纳投资,动员社会力量,在产业革命上下功夫,在优化结构上作文章。在已经取得显著效益,坚持“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的“皇城现象”、“兰花经验”的基础上,鼓励个人投、村上集、企业包、政府补、外资援等多渠道、全方位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彰显特色,合作共赢,织好网络。在充分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同时,要注重全市境内各县(区)、各景点的有机联系,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有效资源,织就旅游网络,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更要打开山门,主动争取周边省市的强强联合,形成优势互补,通过规划省际旅游线路、组织对等互惠旅游等方式,尽快打通省际间、县区间、景区间的全域旅游交通网,把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多条高速公路、运输铁路、即将建成的高速城际铁路,太行旅游一号线和送审待批的空港机场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畅通旅游通道,让境内外游客随时随地都能出得去、进得来、住得下、游得到。各地要建立方便快捷、吞吐自如的生态旅游集散中心,多点营销、集中输送、零散收客、汇集分流,织就一张全方位、立体式、电子化的旅游集散网络。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打好攻坚仗。我省推进经济高质量转型战略,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引擎,产业型支柱替代新业态,晋城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大市,全域旅游产业强市,理应走在全省前列。从晋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晋城缺的不是生态旅游资源,而是缺少对其有效的开发利用,即使有些被开发利用,也缺少旅游精品。因此,晋城在生态旅游开发上,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单打一、一阵风,要和经济高质量转型,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充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起来,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省内外大循环旅游圈,形成生态旅游大格局,做叫响全国、闻名世界的大品牌,真正走出一条有晋城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