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章贡区这10大风景名胜(赣州章贡区旅游)
更新时间:2023-12-04 19:31:45
▼【通天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郊6.8公里处,面积为6平方公里,这里岩深谷邃,树木参天,丹崖绝壁,风景秀丽,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因为“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通天岩。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开创为石窟寺。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开创达到了高潮。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现保存着唐宋以来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
通天岩风景区包括古代石刻区和现代休闲区二部分。古代石刻区是景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它主要是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个岩洞组成。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生态景致宜人,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四大特色。
▼【八境台】
位于赣州城东北角的古城墙上,是赣州古城的象征。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虔州八境图》并求诗于苏轼而得名。台高3层,28米,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红楼碧瓦,溢彩流金,蔚为壮观。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
▼【郁孤台】
落在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上,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以其地山势高埠、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在唐代宗时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其中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成为千古绝唱。景因文传,郁孤台也随之名扬四海。原台已毁,但有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所建的全木结构的楼台一座,1982年重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其形制外观均未改动,仍为3层、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鸟瞰古城全景。
▼【古城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3600多米。赣州古城墙是唐末客家人卢光稠扩城后奠定的基础,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有攻破。现在保留下来的城门还有北门、西津门、建春门、涌金门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门炮城;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据市博物馆调查统计,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521种,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最晚的一种铭文砖记于民国四年(1915年)。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赣州的一部历史巨著,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浮桥】
始建于南宋时期,始建者叫洪迈,江西鄱阳人,在赣州当过知军。著有《容斋随笔》,是唐宋笔记中规模最大、影响甚深的一部笔记。古浮桥全长400米,用了100只小船拼接而成,每三只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过去在很多临江的城市都有浮桥,现在其他城市已不多见了。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已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观。
▼【文庙】
位于赣州老城区的东南部,占地约7000平方米。赣州文庙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文庙不论规模大小,等级高低,它的平面布局都是一样的。整个建筑群分为三组,采取平行轴线方式布局:中轴线上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东轴线上有魁星阁、尊经阁;西轴线上有节孝祠。这些建筑现在有一些已经没有了。按古代的建筑习惯,一般是座北朝南,但赣州城内有相当一部分古建筑的中轴线,都是南偏东30度以上,象郁孤台、文庙就属一例。其原因是为了使建筑物的中轴线正对峰山主峰,以构成对景。文庙的建筑群,主要建筑于主轴线上,并由围墙结合建筑物形成院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利用东庑和名宦祠、乡贤祠,将屋面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天井式院落。
大成殿是整个文庙的精华所在,大殿构筑于高1.5米的台基之上,占地约750平方米,殿高13米,是目前赣南保存最大的一幢古代建筑。大成殿的木梁架结构与文庙建筑群的其它建筑有所不同,采用大木和斗拱,颇具地方特色。而这些异形雕花拱,不仅起到了承重构件的作用,而且有着极强的装饰效果。大成殿的瓦面用的是景德镇的高温彩瓷琉璃瓦。用瓷器作瓦面,这是赣州独有的,是孤品,连北京故宫的瓦面都是陶的。目前看到的大成殿,是清朝乾隆年间留下的,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灶儿巷】
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古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
灶儿巷全长227.3米,保留在这条巷子里的主要有店铺、作坊、宾馆、钱庄、衙署、民居等。建筑风格也包括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体现出城市建筑的多元性。
▼【慈云塔】
位于老城区东南、厚德路东段的厚德路小学院内。慈云塔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物。从塔身上找到的铭文砖对造塔年代的记载,文物部门鉴定为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所建。它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塔,其结构特点为穿腹绕平座而上。塔身外面原有木构的飞檐回廊,因遭雷击而梦毁,现仅存塔身部分。塔身为青砖构筑,9级6面,各层之间用砖叠涩出檐,并用砖雕装饰成梁柱和斗拱,塔身高度42米,顶部安装有莲苞形状铁塔刹。塔心六角形,中空,沿阶梯登临塔顶可览市区秀丽风光。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修复了慈云塔外飞檐回廊。
▼【峰山】
又名崆峒山,位于赣州市东南郊13公里处,京九铁路和323国道从西面山麓穿过。主峰宝盖峰最高,海拔1016米。峰山山脉形势险峻,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是古代赣州“八景”(即虔州八景)之一,名曰“宝盖朝云”,从晋代起,便成为旅游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狮子岩、宝盖峰、石角龙潭瀑布、天子地仙人造字石、宝盖峰石城、玉屏峰崆峒精舍遗址、单桥滴水寨等。现宝盖峰顶是江西七0七电视转播台所在地,盘山公路可直通山顶。峰山现为省级森林公园。
▼【客家人南迁纪念坛】
位于龟角尾公园内。客家人南迁纪念坛分基座、铜鼎二个部分,基座借鉴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同时体现了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特色,基座分为三层,象征着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基座的踏步分为五级,象征客家人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五次大迁移。在基座上安放一个高达5米的三足大铜鼎,象征客家人在通过五次大迁移、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之后,以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扎根在相毗邻闽粤赣三省的大地之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一则有定鼎之意,二则铜鼎之足,又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闽粤赣三省;三则铜鼎为古代祭祀之重器,有插置香烛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可将纪念文字铭铸在鼎身之上。纪念坛按120度分为三个面,各个面又分别代表赣南、闽西和粤东,寓意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分伯仲,在当代客家社会相互依存,今后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纪念坛相对应的三组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条生命之源——赣江、汀江和梅江。纪念鼎铭文是由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所长谭云亨先生所题,铭文文体为志铭体,文稿分为纪和颂两大部分。铭文说明了铸鼎的缘由、时间、地点及其意义,记载了客家发展的历史,颂扬了客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篇寓意深远、文辞优秀的佳作。赣县客家文化城:客家文化城位于赣县县城的东南面,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
▼【五龙客家风情园】
位于赣州市东南部,与赣县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占地面积1380亩,其中水面300亩,绿林800亩,首期投资1.3亿元,是由江西淦龙集团投资开发的一个以生态为主题,以客家为品牌,以龙文化为底蕴,集休闲游乐、旅游度假、会展科教、青少年道德培训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园内有客家风情度假村(园内按1:1的比例建有龙安围、龙居围、龙汇围、龙庆围、龙凤桥等客家典型建筑)、游乐园、动物园、观赏植物园、五龙湖水上活动区以及客家民俗娱乐中心等多个功能区。(来源网络,赣州旅游推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