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消费者情感分析(民俗旅游市场分析)
更新时间:2024-01-25 12:12:34
内容导航:
一、民俗旅游消费者情感分析
民俗旅游又称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其旅游客体是以某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以其传承文化为载体,通过发掘整理或复原再生等手段,呈现在今天游客面前,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全新享受。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旅游三大特色系列产品。在广义上,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可以亲身经历旅游目的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文化,领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因此,可以预计民俗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把握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个人认为,在现今,我国很多地方盲目开发旅游项目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民俗的传统受到伤害.以前做为传统节日,对该民族有神圣意义的一些活动,为了满足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三天两头地上演一次,严重伤害民族传统的传承,而且容易使旅游消费者对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将原本庄重的活动视为儿戏.
同时,在民俗旅游地,一般来说,国内外的游客都会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很大兴趣,会有相当大的消费潜力,由于对当地民俗的不了解,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安全、环境、消费欺诈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旅游消费者带来了旅游心理上的复杂性. 使其消费心态承保留状态.比如说云南的旅游业,在全国应该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但是现在去云南旅游的游客都会担心一个问题:宰客!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前往泸沽湖途中建的一个摩梭村,打着旅游民俗的旗号搞得乌烟瘴气,这在网上是众所周知的.
现今中国国内的国民旅游是属于体验式旅游,也就是说大家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可以出来玩了,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是,远游归来应该给家中的亲朋带点手信礼物以示挂念,这是种礼貌,在旅游消费学看来这就又是一个商机.但现在我国的旅游产品,准确的来讲应该是旅游商品,呈现品种单一的情况,比如说在九寨沟买的藏族特产,和在青海在拉萨买的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变化;比如说在杭州买茶叶,在四川买茶叶,结果到了海南,还有人叫你买茶叶.这样几次旅游下来,任谁也是没心情再买东西的,千篇一律,哪儿都可以买,我干吗还在这里消费呢?出来旅游,就是想要带点当地有特色的民俗的东西回去,旅游商品的单一化,会造成一种有钱花不出去的情况,肯定会遏制民俗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反之,如果在有效手段下,造成民俗旅游商品的地域差异化,将会很有效地刺激各地旅游消费,例如:在杭州买茶,在海南买椰雕海产,在四川买药材丝织品,在南京买貔貅......形成差异性后,人们会在想起这个商品的时候想起旅游地,也会在想起旅游地的时候就觉得某样商品就该在这里买才正宗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游客形成自己的消费行为.
二、民俗旅游前景分析
浅谈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来源: 来源:统计局 日期:2006-10-30
久居城市的人们,渴望在闲暇之余,走进自然淳朴的乡村,远离都市的喧嚣,感受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已成为许多城市家庭的向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加,特别是实行“双休日”以后,再加上“五一”、国庆节和春节的长假,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走遍了名山大川的城市居民对郊区民俗旅游又开始情有独终。从近两年人们的出游天数来看,“一日游”和“二日游”的游客比重有所上升。旅游抽样调查表明:有99%以上的市民希望到京郊旅游。到郊区休闲、度假、观光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民俗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面对这样的旅游需求,要进一步发展房山区旅游业,重点发展短途民俗旅游,以此作为发展山区旅游业的切入点,培育和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已成必然。
一、我区民俗旅游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近些年随着旅游热,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地方的乡村游正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市场正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开始向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产业。据统计,通过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已使全国2000万人脱贫。近几年来,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我区同其他地区一样,具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旅游业不断发展。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从事民俗旅游的接待户为2086户,比去年同期增加529户;接待游客25.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0.4万人次;实现民俗游总收入1845.7万元,同比增长27.8%。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俗旅游从业人员不少而效益欠佳;虽然我区从事民俗旅游的从业人员已达2787人,但从业人员收入只有352万元,人均1263元。二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多;今年前三季度共接待各地民俗游客25.7万人次。只占全部游客的6%。三是我区具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旅游形式还不够鲜明;在全国哪怕在北京还未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四是房山作为旅游大区和旅游强区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还有待提高。
二、提升我区民俗旅游业质量的主要措施
从我区部分乡镇看,民俗旅游业正在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发展空间广,但发展的区域和数量却不平衡。即使有些已经开展起来的乡镇,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始终停留在低水平发展状态。一些村级交通道路、停车场、住宿和饮食卫生、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市场开发上,一些乡村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浪费了自然资源。妨碍民俗游健康发展的各种矛盾急需解决。
1.民俗旅游需要发觉民俗文化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应体现民间性与游客的参与性,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反映山区民俗的本来形态,可以通过发展山(乡)村旅游来加以展示。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从而给旅客以亲切、真实、纯朴、乡土的心理感受。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层次在扩大,人们的旅游知识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中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等,并且要亲自体验、参与。所以在开发山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要让旅客来亲自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亲自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感受其中那浓郁的乡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民俗旅游要善于抢占市场
目前,在客源目标市场开发中,许多旅游景点忽视了国内市场和当地市场的开发,一味追求高档次盲目投资,这是不明智的。作为京郊山区,应根据北京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在开发客源目标市场时,应以北京市的居民以及在京工作的其他各类人员为主要客源市场,重点发展以休闲、度假、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这是因为北京市民在京郊旅游中对自然风景的观光和休闲感兴趣的占绝对优势。到2010年预计到京郊旅游人员将达5300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北京郊区特别是山区已经成为北京居民及驻京各类人员周末休闲、观光、度假的主要区域,因此在开发山区旅游客源目标市场过程中,应以北京市民为主,同时面对“奥运旅游大餐”争取国内来京游客和国外来京游客的分流。
3.民俗旅游要学会“傍大款”
加强区域联合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提高区域旅游业的整体效益。首先,民俗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小兄弟,影响力还不够大,民俗旅游只有依托区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使区域内的多种资源相得益彰,多个景点相互连接,这样才能扩大客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市场越大,潜在的游客越多,接待的游客也就越多,旅游的收入就越高,进而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其次,京郊各山区县可以与周边省市旅游区进行跨省区的区域联合开发。例如:与承德、张家口、遵化、唐山、北戴河、天津等近邻北京的地区进行联合开发。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无论是跨省市的还是跨地区的旅游区域联合开发,都将成为今后我国旅游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京郊各山区县之间应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合作,并与周边的其他省市旅游区进行合作,开发出一些专项旅游线路,以提高京郊山区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4.民俗旅游要开发好旅游商品
努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收入。在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商品的收入可以占到旅游收入的40%一60%。要提高我区的旅游收入,应积极开发当地的旅游商品。因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不仅可以成为该旅游区域易被游客认知的形象标志,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促销功能,是旅游景区最好的广告。旅游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旅游日用品、土特产品等。对其进行开发,应具有鲜明的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即这种旅游商品只能在该旅游区买到,而在其他地区不能买到。只有这样,才会使旅游商品更具有吸引力,才会受到游客的青睐。另外,我区山区应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开办小吃节、采摘节等各种旅游活动,同时努力做好旅游商品的销售工作,完善与旅游相关的各项服务,使农副产品或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以吸引城市的购买力,从而对增加旅游收入和繁荣山区经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民俗旅游要懂得推销自己
首先,进一步发展以北京市民、外地驻京人员及周边地区居民为主的双休日休闲、度假及自然风光度假产品,创建一些适合“一日游”、“二日游”的娱乐和休息项目与形式,如家庭式的小旅馆、小帐篷、旅游景点的连锁服务等。其次,区旅游部门要努力参加每年一度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北方10省市联合举办的“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开展一些直接面向游客的促销活动。再次,应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真正走到山里去,收集当地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品等,并编辑成册,以更好地宣传山区的旅游资源。
6.民俗旅游迫切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京郊山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在数量和结构上都不符合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在知识结构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我区为例,虽然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但高中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由于山区旅游系统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仅影响了山区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而且制约着山区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为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争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建立山区旅游教育基地,根据实际需要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人才,并切实抓好目前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使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达到地区先进水平。
7.民俗旅游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村镇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民间传统风情、淳朴厚道的秉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原则。国际旅游人类学专家认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朴典雅的模样;如果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让它古香古色;如果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有传统的文化,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
(李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