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如何上好旅游课)
更新时间:2024-05-17 06:13:09
金秋九月,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学生们又迎来了一段崭新的学习历程。开学第一课,该给学生们讲些什么?关心这件事的并非只有校长、教师,最近许多媒体围绕“开学第一课”刊发文章,就此展开讨论。
北京青年报
开学第一课和大学新生“谈谈钱”
又到了开学季,大一新生们要面临全新的校园生活,当然这也离不开金融服务。比如办银行卡、使用移动支付、接触信用卡产品、消费贷等。在这些跟“钱”相关的活动背后,如何理性选择、适度消费成为很多学生需要掌握的开学“第一课”。
对于全国成百上千万的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完全不同于小学、中学生活的一种全新体验,其中独立自主,成为对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在这个“独立自主”的概念里,就包括了对金融服务、经济生活、日常消费的科学与合理安排。所以,趁着大学开学“第一课”,我们很有必要和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谈谈钱”。
在小学和中学时代,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买,基本上由家长来说了算,而进入大学,家长除了按月或按年把学费、生活费打入大学生的账户,无法有效约束大学生们的消费。这种经济上的相对自由,也意味着相对的盲目和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来说,突然之间自己花钱没人管了,难免会大手大脚,非理性消费。这不但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养成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当父母所给的生活费无法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很多大学生也不好意思再问父母要钱,这时候怎么办?随着校园贷的流行,大学生可以不用欠人情,也不用抵押什么财产,只要凭借一张手举身份证的照片,就能借到几千几万元的钱。但很多大学生却落入贷款陷阱,无法自拔,甚至连人生的命运走向都被迫发生改变。所以,坚持理性消费,不要轻易贷款,应该是给所有人的忠告。
现在从国家到社会,越来越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个人信用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正在从一种“无形信用”变为“有形资产”,大学生理应从大学时代开始就重视个人信用建设,避免因为信用卡透支、逾期不还款等等损害个人信用。
一定的理财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对风险的认识、对经济发展的了解,同时对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也有帮助。然而,无论哪种理财方式都不能过度,尤其是对于股票、基金这类高风险的投资品,大学生最好以体验为目的,而不能以追逐财富的多少为目的。
(作者苑广阔,原载《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工人日报
开学第一课不妨在家里上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流传多年的经典,但似乎也成为了家庭教育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很多未成年孩子的家长来说,恐怕认为“学习好”最孝顺,毕竟,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实际上,如何孝顺也需要学习。作为家庭版的“开学第一课”,家长不妨就跟孩子说说什么叫孝顺。
让家长谈这个话题似乎有点难。有时候,或是出于本能,或是为了省事,家长总是羞于或懒于跟孩子们谈孝顺,仿佛告诉孩子你要孝顺我是在“自我邀功”。然而,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所有关于酸甜苦辣的切身感受,需要经过家长的反复教导后才能形成概念固化,更何况“孝顺”这种抽象且多变的概念。
你不去告诉孩子怎么叫孝顺,只是把鱼肚子中间那块无刺、肥厚的肉一遍遍夹给孩子吃,习惯后孩子自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享有的。指望着孩子自己能够感知、顿悟何为孝顺的难度不言而喻,如此易于言表但难于理解的概念,必须在家里关上门,百无禁忌地谈清楚。
当明确了要不要谈孝顺之后,接下来说说怎么谈。偌大的操场上,孩子们集体给父母洗脚,洗着洗着,双方就跨越脚盆,抱头痛哭——这一幕或许你我都不陌生,这种谈孝顺的方法被屡屡批评,却一次次上演。
时代在改变,对于一些传统的“孝道”,我们要理解其精神而非照搬照抄。否则,我们今天作为儿女是否依然要“亲尝药汤”呢?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总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更不能动辄就祭出“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空洞表白。从目的出发,带着问题意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懂得什么是孝顺,或许效果会更好。
让孩子懂得孝道,每个家庭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好的课堂。让孩子融入到真实的家庭生活中,每个父母也要努力做到言传身教。某种意义上说,家长自己的孝顺之道就是给孩子的最好教材。就像多年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般,儿媳给婆婆洗脚,自己的儿子自然会模仿复制。
(作者张世光,原载《工人日报》,有删改)
中山日报
开学第一课应从 不攀比拒奢华学起
又是一年开学季,关注了数日有关新学期开学的新闻,笔者窃以为,这“开学第一课”已经到了必须从“不攀比”和“拒奢华”学起的时候了。
大学新生报到,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大致都是“标准装备”;每个月的生活费到底应该给多少钱,业已引发数轮争论;中学生开学,同学之间也常常喜欢比比暑假都去了哪里旅游,以及自己是否又换了新手机,玩游戏又充了多少钱;小学生亦不能幸免,书包、文具甚至爸妈开什么车等都成了攀比的对象。
如果说早年间学子们互相攀比学业成绩、特长爱好还有几分可取之处的话,如今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比拼”可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但这能全怪孩子们吗?显然不能!笔者见过一个孩子,在班级里看谁都不入眼,为什么呢?笔者亲耳听见他的父母教育他,“你的生活多幸福啊,你们班谁的爸爸有你爸爸赚钱多?”“你的同学谁像你一样有那么多高档玩具?”天天接受这样的家庭教育,你还指望孩子能不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
不仅是家长,包括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从源头堵住孩子们年纪不大就钻进钱眼里的趋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明白“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的道理。这样的开学第一课,远比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发挥自身特长更重要。
(作者杜学峰,原载《中山日报》,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0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