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毕业展上,按照罗中立成名油画父亲制作的大型雕塑一亮相,便引起不小关注

更新时间:2024-07-21 14:18:16

川美毕业展上,按照罗中立成名油画《父亲》制作的大型雕塑一亮相,便引起不小关注,仿佛又将大家拉回到1980年底中国美术馆那个让无数国人震撼的展览现场。

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这幅画的文章和评论,发现有些细节大家不太清楚,或者混淆了。我前两年买了由罗中立授权出版的《父亲:罗中立传》,又去重新翻了一遍,整理了一些细节,与大家分享。

1.罗中立画这幅画时,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大三,当年32岁。

2.父亲的原型是四川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四组的村民邓开选,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

3.这幅画的草稿有四稿。第一稿为守粪人,守粪人的原型不是邓开选,而是罗中立重庆父母家旁边公厕的一个守粪农民;第二稿为“粒粒皆辛苦”,画的是农民扫粮食的情景;第三稿是拿着军用水壶的农民半身像;第四稿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4.罗中立于1980年春到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邓家大院收集素材,花了半个月时间,然后5月开始创作,8月完成。

5.画高近两米二,宽一米五,是由两块画布拼接而成。当时参展作品尺寸规定一般不超过两米,罗中立有意为之,要打破常规,画一张巨幅农民肖像。

6.在川美内部参选会上,时任四川美协主席李少言建议给人物加上一支圆珠笔,会后被罗中立加在了左耳上、白色头帕下面,这个建议后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7.直到内部参选会,这幅画仍然叫“粒粒皆辛苦”。罗中立一个叫古月的朋友,在西南师大当老师,看了这幅画后建议用“我的父亲”命名,得到罗中立的认可。

8.在北京评选时,吴冠中先生建议将“我的”拿掉,这幅画正式被命名为“父亲”。

9.这幅画在1980年12月26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登场。这次展览评奖方式很特别,是以观众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父亲》以八百多票获得一等奖,高出二等奖七百多票。

10.展览之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幅画,并寄给罗中立四百五十元的收藏费和材料费。

11.关于油画中老人头上包白帕,有些朋友不了解。这其实是上个世纪四川很多地区的风俗,起源有说是湖广填四川时留下的规矩,也有说是为诸葛亮戴孝。

最后说一下,川美展出的这个巨型雕塑不是学生作品,是罗中立与川美雕塑系教授徐光福共同带领团队花了十一年时间完成,徐光福教授已于2021年9月去世。

标签: 罗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