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印象系列(徽州印象一二)

更新时间:2024-08-10 05:09:32

徽州印象系列(徽州印象一二)

徽州印象一二

皖南的徽州,虽然距离我们不是太遥远,但是很隔膜。

安徽南部有几个县名的读音诘屈聱牙,徽州的黟县,歙县对很多人来讲就是生僻字。黟字就是又黑又多的,自然就连想起了乱石,据载,黄山的本名就叫黟山。歙县长期作为徽州的政治文化中心,歙字能勾连起人的很多解释,它由合,羽,欠组成,一个男丁弱弱如小虫,长大成人便是一条龙,也可以解释为,一人一口饭,欠年连连。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逼着徽州人远走他乡闯荡谋生,成就了今天徽商的荣耀。我盯着黄山市行政地图,看到了很多地名都感觉到很陌生。除了让人猜想悠远的历史外,还会联想字面透露出来的生态风貌。

登上黄山之巅就能真切的让人感觉直观的惊讶。放眼远望,一座座的峰,一道道的谷,就是堆砌的错落累累的乱石,一堆堆,一片片,一丛丛,有的庞大到恐怖,有的峻立如斧劈,倔强的生存于石罅中的绿色,也成了惨白背景中的点缀。如果我们不是从风景壮美的角度解读,黄山就近乎是一座童山,一毛不长,这样的自然环境是不易生存的。人活着先要生存,总得填饱肚子,然后再说艺术,挖掘发现世间壮美。古黟县的先民们,我们只能揣测他们的艰辛与不易,黄山的美倒是在其次。

在宏村,我从着人流游走在狭窄的弄堂里,先后游览了古人的一所学校,一所宗祠,一座豪宅,灰墙黛瓦间,重檐叠幛里,感受到的是先民精神的谨慎和保守。不大的一个村落,枕山面水的布局,很能体现“前有照,后要靠,两边还有小山抱”的风水模式,这其实就是顺势而为,是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很多的民居中,尤其是大户人家,高高的山墙上,正门很小,即便有窗也在高高的楼上,这就使民居有了堡垒的意义,与南迁闽广的客家人的土楼有一拼。天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四合院的变种,既有通风采光的考量,也有肥水不外流的包容。高高的马头墙,实际上也是一种疆界,是自我意识的天然流露,在拥挤逼仄的环境中生存,高筑围墙也是减少邻里之间交叉的必要手段。

世人的印象里,皖南的牌坊是一道风景,有的地方数座联排。在徽州古城,我就见到了一座八角牌坊,说白了就是相当于两座联建的牌坊。这座牌坊是由皇帝下令地方筹建的二等牌坊,造型古朴,极富装饰,彰旌的是当时的一位权贵:皇帝的读伴、太子的老师、礼部侍郎外加大学士,从形制到内容,我能明显的感到,这就是一座至高无上的纪念碑,它在强化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中原文化在江南的落地开花,史料记载,中原汉人南渡的历史,也是江南正统文化的成长史。永嘉南渡的时候,王导随着司马睿初到江南,很是受到当地的士族豪门的冷落。非但没有热情的接纳,还表现的很排斥。中原文化逐渐地在江南生根发芽,忠义礼智信得以兴盛强化,尊崇秩序,推崇教化,必定是经过了历代人的坚韧与执着,牌坊就是明证。

游走在青山绿水间,穿行在灰墙黛瓦中,略微的感到徽州人天人合一的和谐,崇儒重教的传统,顺势而为的聪明,迎难而上地坚韧,一方山水塑造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育了一脉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