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博物馆,来兰州我做了攻略,一天就可以转完了其实兰州城区没有太多的景点
更新时间:2024-12-02 05:36:41
《读者》博物馆。来兰州我做了攻略,一天就可以转完了其实兰州城区没有太多的景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山桥黄河边附近一并就看完了在做攻略时也想到了甘肃省博物馆,但没想到的是参观甘肃省博物馆要提前预约而且是提前一周预约,临时动议想去当天肯定是预约不上的,刘老师一大早起床就在手机上预约,但根本没法约上也就去不了了。其实甘肃还有一个知名的品牌特别是70后和80后,他他陪伴了整个学生时代,那就是《读者》杂志,以至于现在还是我唯一订阅的纸质杂志。刘老师提议说去《读者》杂志社看看,我说《读者》杂志社有啥看的,刘老师说去看看吧哪怕就在杂志社门票拍个照片。我就在网上搜《读者》杂志社兰州居然有《读者》博物馆,而且是国庆假期全天开放,可以提前预约也可以现场登记,我和刘老师就立即出发去《读者》博物馆。《读者》博物馆离我们住的皇冠假日酒店不远,打车十分钟就到了,《读者》杂志社绝对是兰州的一张名片,就连杂志社门口的这条路都叫做“读者大道”。我们没有预约就在门口登记处进行登记,登记的人还不少排了长队,我看登记的表有许多是外地人,有贵州、江西、上海等地来的旅客,或许这些人也都是《读者》的忠实读者。《读者》博物馆并不大但布展很有创意,体现了《读者》简洁清爽雅致的风格,我们顺着参观的动线逐一了解甘肃新华书店、甘肃出版社、《读者》杂志社的前世今生。博物馆用详实的资料、照片、实物展示着《读者文摘》创刊到改名《读者文摘月刊》到《读者》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不同阶段刊物的版本,我也是第一次见过《读者》的少数民族文字版、港版、澳版和台湾版,还有盲文版。博物馆里还展示了读者和《读者》往来交流,有读者来信,有读者抄写成册的《读者》文章,有读者的的成长历程和心灵感悟,这些都展示了读者对《读者》的喜爱,《读者》长期作为发行量排名第一的杂志,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长,点亮了多少人的人生。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读者》封面,一股熟悉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喜欢《读者》曾经多年订阅《读者》家里收藏了好多《读者》杂志,几次搬家都舍不得扔后来全部放到了草滩家里。我最早知道读者是在小学六年级,那时候给我们教语文的是位刚刚高考落榜的民办女老师,我们是她带的第一个班的学生,尽管她教学经验不足,但她很爱我们一天但晚的和我们在一起,给我们上课辅导作业,和我们做游戏叫我们唱歌和朗诵,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读者文摘》,她平时最喜欢看的书,有时候还给我们念里面的一些文章,也是她叫我们唱《茉莉花》《兰花草》等著名的中国民歌,后来我才觉得我的这位老师有很深的文化素养,其实她对我的影响蛮大的,因为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文化和艺术的种子,这些对于我都是一生受用的。离开《读者》博物馆的时候,我们买了好些杂志,盖上《读者》的纪念戳,刘老师还在读者封面的布景下照了《读者》封面纪念照,这些都成了我们此行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