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

更新时间:2025-04-25 11:33:12

30多万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南京东路泡泡玛特旗舰店门口排着百米长队,六成顾客说着泰语。店员拆盒拆到手抽筋,泰国游客推着行李箱进货式扫货,结账时刷卡机都刷到冒火星子——这场面活脱脱像在拍《泰坦尼克号》沉船前抢购船票的戏码。

泰国人疯抢的盲盒在曼谷能溢价四倍,清迈小哥阿努查算得门清:倒卖30个盲盒就能白嫖往返机票。最离谱的是连寺庙和尚都来团购,说LABUBU长得像佛教护法神。七十岁泰国奶奶戴着老花镜蹲货挑款式,比年轻人追星还认真,这代购事业真是全民总动员。

你以为是泰国人傻钱多?其实人家精着呢!中国潮玩早不是“义乌小商品”,LABUBU这类IP成了东南亚社交硬通货。曼谷明星晒张照片就能让系列断货,二手市场炒到700块的盲盒被泰国年轻人当身份标签——这就好比十年前咱们抢日本手办,现在风水轮流转了。

海关人员看着满箱塑料小人直乐:“这月第三起了!”但笑完细品,泡泡玛特去年在东南亚多赚24亿,背后是文化输出的新玩法。当泰国导游把潮玩店列为必去景点,当语言不通的游客举着翻译软件研究满减规则,这场荒诞购物狂欢早超越了消费本身。谁说文化输出非得靠孔子学院?会眨眼的塑料小人照样能征服世界。

说到底,潮玩经济这波反向收割印证了“记忆点>绝对颜值”的生存法则。LABUBU的“丑萌”美学精准踩中Z世代嗨点,就像娱乐圈头小脸小的美女容易泯然众人,有辨识度的“活宝丫鬟”反而杀出重围。当中国IP成为外国人的社交货币,或许该重新定义“土特产”——从前是丝绸茶叶,现在是潮玩盲盒,未来可能是更多意想不到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