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深圳土著(深圳土著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更新时间:2023-07-09 10:19:10
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没有文化、没有根,被诟病已久。甚至有人说,在深圳生活了好几年,就没碰到过传说中的本地人。
正所谓: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没有本地人。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深圳土著,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客家人。
少有人知的是,真正的“深圳话”,是围头话;真正的深圳土著,是围头人。
根据史书记载,围头人来到深圳,比客家人要早上至少一个世纪。而围头话,也比客家话更为古老。
市区30公里开外,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平湖老围”,是围头人在深圳的根据地之一,藏着深圳本土文化的根。
01
从南山出发,根据导航的出行指示,坐了1个小时地铁,再转2趟公交,2小时50分后,眼前出现泥砖瓦顶的平房。
我很清楚,目的地到了。
“平湖老围”实际上由三座老围村组成,大围、伍屋围、松柏围,建造时间最早,也最为有名。
走在老村里,人不多,墙上的“拆”字倒是出现得频繁。
是的,三座老围的旧改,都已提上了日程。
大围村刘氏宗祠门口,刘大爷在八卦井挑水。深吸一口气,“嘿“的一声,两桶满满的井水被稳稳地挑起。
年近80岁的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平湖人,从小在这里长大,说着一口围头话。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有的在香港,有的去了国外,只剩他,还坚持留守在老村里。
尽管蒸馏水水机早已普及,可在刘大爷看来,自家的井水才是最甜。
老刘对这井水的感情,并非没有原因。
平湖并没有湖,起初甚至水资源都较为匮乏。三座老围初建成时,村民们发现,像极了三只动物。其中伍屋围像一只蟹、大围像一只蚌、松柏围像一只虾。村民们一致觉得,这可是龙宫里来的宝贝,怀着对水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平湖因而得名。
他看我背着个相机,热情地用围头话向我问好:“阿娣好,你做记者莫?好能蟹!”(意为:弟弟你好,你是记者么?好能干!)
事实上,刘大爷除了围头话,并不会说其他语言,只听得懂少许粤语。
由于夹在原宝安县与东莞市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平湖成了一个“方言岛”。“岛屿”上的居民在各种语言激流的交汇和冲击下,创造性地演变出有着独特语言和词汇的平湖围头话。
“围头话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客家话,可事实上我们的围头话比客家话还老哩!比如说话我们会说:讲嘢,这里我们会说:呢树。可惜,现在都没几个人会讲我们的围头话咯。”刘大爷说。
松柏围几条深巷将古村分为好几片,每栋古房最醒目的标志,便是顶部那镬耳式封火山墙。
墙头中间高两边低,且利于通风。两边的双耳象征着古代官帽的两耳,据说从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资格采用这样的建筑形式。
这一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似乎在诉说着松柏围往日的荣光。
“我们平湖人,曾经可风光了!”虽然语言交流不是很通畅,但刘大爷很健谈。
见我好奇祠堂广场4块略显奇怪的石头,他还主动解释道:“这个很厉害的, 是我们祖先的功名柱,以前就插在这些旗杆墩上。隔壁的松柏围,还有个雕虫书室。”
村子原本共有3间祠堂,后来因为战乱,只剩下如今这间德馨堂。门口的藏头对联写着“ 德培兰桂,馨荐蘋蘩”,似乎在默默地告诉着来到祠堂的每一个人,此处人才辈出。
科举时代,一旦有人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刘氏的族人们,就会将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来,砌成一个四方形的石墩。石墩上留出能插一根旗杆的圆孔,并刻以功名者事迹以作纪念。
刘家族史上,曾出过一个文举人、武举人,显赫一时。
到了近代,平湖最闻名遐迩的,莫过于刘铸伯了。
广九铁路上,拥有百年历史的平湖火车站,正是刘铸伯向香港总督据理力争,才得以设站。
不仅如此,刘铸伯还在平湖创办的“纪劬劳学校”和“念妇贤医院”,开创了当地教育及医疗的开端。
到了六七十年代,村里的本地人开始陆续搬离,移居香港和海外打拼,村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周开始建厂,来厂打工的外乡人逐渐增多,渐渐地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落脚点。
尽管儿女们逢年过节仍会回来祭祖和看望刘大爷,也不时劝说刘大爷搬出来和他们一起住。可刘大爷心中的那份执念,使他依旧坚守在村里。
时光纵然流转,最美的屋檐终究在故乡。
02
从大围刘氏祠堂出来,走了大约5分钟,伍屋围祠堂门口,一位有些年纪的大叔在抽着烟。
大约20年前,老彭从湖北的老家,来到平湖找工作。那时平湖伍屋围周边有许多厂房,吸引着东莞深圳两地的人前来务工。
过了几年,工厂倒闭,老彭离婚,儿女跟了老婆,从此孤身一人。偶然的机会,经村里人介绍,他成为伍屋围的清洁工。
没有住处,村里人便安排老彭住在祠堂里,因此,老彭又顺带成为了伍氏祠堂的守祠人,这一守,便守了十几年。
闲暇时老彭喜欢看书读报,或是跟街坊四邻唠唠嗑。尽管祠堂里没有空调,只有一把小电风扇,可他却说这边冬暖夏凉,一个人乐得自在。
“平湖这里,我太了解了!”尽管是个外乡人,可平湖早已成为老彭的第二个家。
伍氏宗祠旁,有一棵约4米高,全深圳都罕见的鸡蛋花树,树前写着“古树属深圳市龙岗区保护对象”。
老彭说,当时宗祠刚建之初,这棵鸡蛋花树就已扎根于此。历经5个世纪,其他地方早已日新月异,唯独这棵鸡蛋花树,依旧守护着宗祠,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
说罢,老彭领着我,走进了这座古色古香的宗祠。
与刘氏宗祠不同的是,伍氏宗祠大门的对联写着“祥开伍屋,胄衍平湖”。
内堂中,伍子胥像英姿飒爽,相传伍氏家族正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军事家伍子胥的后人。
祠堂内有许多彰显着南粤特色的木雕,刻在祠堂的屋檐、壁面、瓦脊上。昔日的风华正茂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但一砖一瓦仍诉说着日渐深厚的积淀。青砖乌瓦,凹凸不平的灰墙,仿佛向世人述说着一段段沧桑。
“别看这里有点冷清,逢年过节他们伍氏的后人都会回来这里祭祖,香火一直没断过。前几年伍屋围立围520周年,还搞了个非常隆重的庆典,舞龙舞狮打功,可热闹了!”老彭指着墙上的伍氏宗祠宣传栏说道。
庆典宴席上,平湖当地特色的碌鹅, 碌堆,这些闻所未闻的人间美味,才是深圳本土的味道。
对这里如数家珍的老彭,除了让我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让我发现一些端倪。
宽容,作为深圳这座城市最显著特点,在伍屋围,在平湖,早已生根。
外来劳务工子女在玩耍
03
随着周边的龙华、坂田、龙岗、甚至石岩都陆续崛起,平湖老围似乎真的被“围”了起来,与世隔绝般,岁月流变,喧嚣远去。
古老的巷弄,低矮破败的砖瓦房,爬满青苔的八卦古井,时间在这里仿佛得到了凝固。
更为庆幸,老围内如镬耳屋等一些颇具深圳本土代表性的建筑,已被印上保护告示,成为重点保护文物。
这里将会被打造成文化小镇,经历了数个世纪的云卷云舒,平湖老围重获新生,深圳本土文化也将得到正名和传承。
参考资料:
1 深圳侨报,龙岗平湖的这个老围有故事,而且故事不一般!
2 深圳晚报,深圳市纪委,扎根深圳近600年,龙岗平湖刘氏族人谨记家训秉承家国情怀
3 龙岗平湖街道,访古探幽:平湖松柏围 - 诗书传家远 九代不扶犁
4 张一兵,深圳通史(明代,清代)
本文来源: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作者:深元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