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进旅游业高品质(云南 旅游发展)
更新时间:2023-11-26 22:03:01
走进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的东风韵小镇,一组造型奇特的建筑群进入游客的眼帘,这便是红遍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点“万花筒”……小镇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现代文化艺术气息,吸引不少艺术家入驻于此,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曾经,同质化、低端化的旅游产品充斥着云南旅游市场,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增长乏力。近两年来,云南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业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旅游+”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在云南丽江古城的大研花巷,游客们跟随着即将远行的“马帮兄弟”一路行进在街巷中,“马帮兄弟”与他们的爱人、朋友一一告别的情景近在咫尺——这场沉浸式街头情景剧《遇见·丽江》之马帮传奇前传,将古老的马帮文化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马锅头的故事十分感人,这种形式很新颖,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马帮文化的魅力,好像回到了古老的茶马古道。”来自四川的游客赵先生说。
店铺、客栈一度成为丽江的旅游标志物。而《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等一批广受好评的旅游演艺作品,将观光、逛街等传统古镇游形式转化为更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
近年来,丽江积极培育创新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改革,扩大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演艺”“旅游+康养”等业态迅速发展。
在丽江东巴谷康养小镇,大峡谷优美的自然风光、纳西民族传统文化、古老神秘的东巴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密切结合起来。“从2017年开始,东巴谷在原生态民族村的基础上,开始向康养、运动、休闲方向转型。”丽江东巴谷生态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化新说。
在王化新看来,长期以低星级住宿酒店为主的模式带来了不少问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品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东巴谷的康养旅游模式,就是针对工作压力大人群以及老年游客推出的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新产品。
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产品内涵
位于弥勒市西三镇的可邑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在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村子里,古朴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
“‘阿细跳月’‘阿细刀叉舞’等都是彝族的特色舞蹈。多年以来,阿细文化藏在深山,不为人所知,自从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了解和喜爱。”当地旅游讲解员赵建梅说。
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何以旅游激活文化活力、以文化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是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云南省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文化遗存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成为促进云南旅游高品质、全域化发展的亮点。
在传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文化艺术产业也在和旅游业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乡村旅游助村民脱贫致富
在云南省丘北县普者黑景区的仙人洞村,青山湖泊与古朴的民居交相掩映,彝族老奶奶在街边跳舞、织布、烤饵块,浓厚的生活气息令游客们流连忘返。
“在旅游业开发之前,仙人洞村几乎与外界隔绝,语言不通,田地稀少,群众生活困难。”仙人洞村村委会主任范成元告诉记者,尽管拥有依山傍水的天然资源优势,但过去村民们并没有利用资源优势脱贫致富的观念。在村干部带着村民代表到大理、丽江等地考察后,这里开发旅游业的思路日渐清晰。
20多年来,仙人洞村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成为集彝族风情歌舞、民俗民居、服饰、饮食文化为一体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村民们不仅全部脱贫,而且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成立公司,打造属于仙人洞特色的文创产品。”范成元说。
据了解,目前,仙人洞村建成并营业的客栈超过120家,进行电商营销的客栈有70多家。依托“万亩荷林”景区,每年6月底至9月初的旺季,仙人洞村经营较好的客栈,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
随着云南省大力推进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保山隆阳区百花岭村、大理鹤庆新华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发展起来,现代农庄、花田农业、民宿客栈和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快速发展。2018年,云南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5亿人次,总收入2004.4亿元,累计带动63.8万贫困人口脱贫。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常莹)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3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