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保护人文旅游景点(如何保护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24-01-27 23:09:02


一、怎么保护人文旅游景点


加强宣传,对全民进行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全民保护的自觉性。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使旅游资源做到有法可依。
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旅游管理,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保护旅游资源。


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人文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可以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巨大的动力,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工具。人文资源也可以成为旅游业的资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保护资源环境从我做起!




二、怎么样保护我们身边的风景名胜


摘要:风景名胜安装-保养-维护-售后篇:主要讲述了从思想上认识文化遗产的意义、从意识上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等相关保护风景名胜知识要点。以下内容由懂视网整理,提供给您参考。怎么样保护我们身边的风景名胜
一、从思想上认识文化遗产的意义
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意义。因此,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所以,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国民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从而,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二、从意识上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旅途中,有时我会发现这种现象:有的游客大肆采摘树叶花草等作为纪念品,有的商贩以当地稀有的动物、植物、矿产为纪念品,甚至到了"掠夺性"贩卖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叶蝶是名贵物种,然而有的工艺品一件就用掉几十只蝴蝶。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揽下。在此,需要打破有些游客狭隘的"家天下"价值观。另外,并不是非要在景区留下痕迹就代表着你"到此一游",旅游的纪念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在风景名胜地留影,购买旅特色纪念品、当地特产、明信片、画册,收藏车票、门票等。
三、多途径学习文化遗产的知识
如果国民具有更多关于文化遗产的知识,对于合理保护文化遗产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这里提倡的多途径,即可以从书本上学习,阅读众多旅游、地理、文物保护、遗产介绍的书籍;可以从课堂上学习,通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补充有关文化遗产的常识和故事;可以从传统媒体上学习,通过电视专题报道、新闻,VCD、DVD记录片,报纸专刊、旅游专版等了解新的故事;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如旅游网站、旅游日记、BBS讨论区、博客日记等进行搜集和记录;当然,最直观的还是亲身体会文化遗产的魅力,身临其境,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多角度体会文化遗产的美丽
文化遗产是一国精华的浓缩,无论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从一定意义上,都具有可视的效果,有的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味觉等传播。比方说,当地的传统小吃,文化遗产旅游胜地的鸟语花香、气象万千,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色、光、电等。多角度体会文化遗产,带来的感触是全方位的,也是"立体式"的,能够使你更加深刻地认识遗产诸多美丽的界面。
五、从做法上审视自己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君子独善其身"、"一日三省吾身"等都有很多的阐述。现在,从价值观层面,我们也要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言行。在审慎的同时,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制止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共同维护良好地旅游秩序和保护模式。
六、从行为上约束自己
以个人观点,从行为上约束自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层面,要强调"慎独",避免一个人时,因为无人在场,而采取一些不理智、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其次,从现代心理视角,当在某处景点、文化遗产出现大量不文明行为时,如果不及时制止和根除,往往会产生"从众效应"。即后来的游客,会因为众多前者或当事者的行为不受惩罚,而加入到非为的行列。这是由于违纪者人数众多,从而相对减少单个个体的责任--所谓"法不责众"。最后,从法律层面,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通过强制力量,及时约束游客的违法行为。
七、在立法上不断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但是,许多游客对于自身的行为是否违法,依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处罚之后,仍然感觉模糊,甚至不以为然。另外,法律条文对于个别破坏者,惩罚相对宽松,使得极个别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因此,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让大家了解法律的条款,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和相应法律代价。
八、在执法上严格要求
在执法上,某些执法部门存在得过且过的状态,有的执法单位采取某一时段的突击检查方式。但是,法律在于长期的监督和控制,并非一时之查。因此,对于执法要做到一贯严格,不能徇情枉法,也不可因为对犯法者的怜悯和同情而放宽限制。
九、给与游客更多便利
许多景区在便利上做了很多,但还有部分遗产景区做得不够。以丢垃圾为例,根据测算,一个常人手持垃圾寻找合适丢弃地点的正常忍受距离是50-200米,如果在范围内没有出现垃圾桶,许多本来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也会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垃圾筒而随地丢弃。因此,在给与游客方便上,应该注意宣传和引导,特别对于景区内的垃圾桶、洗手间等物体,有明显的标识。当然,有的文化遗产地为了景区的和谐,把垃圾桶、洗手间做成树木状、石头状等,更要在景区介绍中,通过字体、图画标识物,透过导游、工作人员来给与游客正确的引导。
十、倡导旅游增加人性
旅游不只是团队性质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一到,忙着拍照",结果"去了哪里,全不知道"。古语道:"读万卷山,行万里路。"旅游是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体验式"的重要方式,它会带给当事人更多的记忆和更多的体会。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增加人性化的要素,显得尤为迫切。比如:旅游团队游览的时间安排;高峰时期人流的疏导;长假黄金周旅游高峰期的计划和控制;对于游客安全因素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宣传和管理;妥善监管遗产景区内的饮食卫生、住宿安全、购物质量等。让游客的心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放松,让游客的知识在文化遗产中得到拓展,让游客的感情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升华,让游客的心灵在文化遗产中得到净化。


三、怎样做到旅游时不破坏风景区


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污染环境: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2. 破坏景点:攀爬、踩踏禁止通行的区域、损坏文物等行为会对景点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 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穿着不得体、大声喧哗、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行为会给当地人带来不适。

4. 不文明交通行为:乱闯红灯、不礼让行人、占用公交车座位等行为会影响他人的出行体验。

5. 不文明语言行为:辱骂、恶言相向、大声喧哗等行为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和旅游体验。

作为旅游者,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自觉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惯。

2. 维护景点和环境的整洁和完好,不随意破坏、乱扔垃圾等行为。

3.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

4. 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出行权利。

5. 与当地人友好相处,不辱骂、不恶言相向,尽量用当地的语言或礼仪与当地人交流。

如果遇到其他游客不文明行为,我们可以适当提醒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如果遇到严重的情况,可以向景区工作人员或者相关部门举报,让他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