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临终诗句(历代名人临终诗)

更新时间:2024-07-22 08:01:48

历史上著名的临终诗句(历代名人临终诗)

【历代名人临终诗

范 晔 《临 终 诗》 —堪比司马迁、陈寿的杰出史学家

【故 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官至太子詹事(太子事务总管),太守,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著有《后汉书》。

范晔出身豪门大族,妾生,其貌不扬,不为家人所喜,并受歧视,过继给伯父。幼聪颖好学,受家学影响,博览经史,能书,晓音律,多才多艺。由于范晔祖上世代为朝中大臣,范晔也在刘宋朝朝野为官,先后任秘书丞(皇帝文书),尚书吏部郎(尚书副官),右卫将军(掌宫禁),太子詹事,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

由于范晔幼受家庭歧视,但又出身世宦大家,博学多才,所以为人孤傲不驯,不媚权贵,率性而为,不计后果。他的仕途和人生命运都与此有关。

宋文帝刘义隆听说范晔善弹琵琶,几次暗示他,想听他演奏。他大概不喜文帝,也觉得如优伶一样给皇帝弹奏有辱人格,他便假装糊涂,不肯演奏。直至文帝说出自己想唱首歌,请他伴奏时,才不得不为之。这自然引起了宋文帝的不高兴,为宋文帝杀他埋下了祸根。

宋文帝元嘉9年(432),彭城王刘义康(宋武帝刘裕第四子)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德僚属都前往帮助料理丧事,范晔虽也去了,但出殡那天,他邀朋友饮酒,还推开窗户听出殡的挽乐。宋文帝大怒,将他贬出朝廷,去到地方宣城(今安徽宣城)做太守。

范晔在仕途上遇到如此的挫折,心中十分苦闷。他像司马迁一样,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渊博的文史知识,写出了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相媲美的辉煌史学巨著《后汉书》。《后汉书》体例上有创新,材料翔实,文辞优美,褒贬分明,被历代史学家公认为中国史书杰作。从选入大中专语文教材的《张衡传》、《乐羊子妻》等即可见一斑。可惜范晔被杀,死得过早,《后汉书》没有全部写完。范晔的为人处事,虽有不少微词,但仅此一点,当是瑕不掩瑜。

宋文帝虽不喜欢范晔,但偏爱他的文才。几年后,宋文帝把他调回朝中,位高爵显。但范晔仍认为与他的才华不相称。彭城王刘义康的心腹想杀宋文帝立刘义康为帝,千方百计拉拢范晔参加。范晔因仇敌告密,被宋文帝斩杀,年仅48岁。临行那天,范晔虽遭母子、妻子的斥责,但他从容隐忍,虽无慷慨赴死的气魄,但也作到了面无惧色。在狱中,他写了《与诸甥侄书》和《临终诗》。《与诸甥侄书》谈了他对自己的《后汉书》的评价,希望得到流传,《临终诗》表达了他对生死的看法。范晔极不信鬼神,但他的《临终诗》却颇有禅学味道,大概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一种无奈心情。

[翻 译]

临 终 诗

原 诗 译 文

祸福本无兆,惟命(1)归有极(2)。 人生祸福本无征兆,希望我的生命正常终息。

必至(3)定前期(4),谁能延一息(5)? 死期的到来必是死前定,谁能延期一口气?

在生已可知(6),来缘(7)画无识(8)。 生前已知人生的结果,来生因缘终不知。

好丑(9)共一邱(10),何足(11)异枉直(12)。 人生的好坏都要进坟丘,哪值得区分是非曲直。

岂论(13)东陵(14)上,宁辩(15)首山(16)侧。 死后不考虑去埋葬盗跖的东陵,宁肯埋在首阳 山一侧。

虽无嵇生琴(17),庶同(18)夏侯色(19)。 虽不像嵇康那样从容弹琴,大概会如同夏侯玄面

无惧色。

寄言(20)生存子,此路(21)行复即(22)。 寄言活着的子孙们,我的死路即将至。

[注 释]

(1)惟命:希望生命。

(2)归有极:走到应有的极限,即正常的自然死亡。

(3)必至:即“至必”,死的到来是必定的。

(4)定前期:即“前期定”,死期的到来之前就已决定。

(5)延一息:延长一口气。

(6)已可知:人生的结果早已知道。指人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命运。

(7)来缘:来生的因缘,即来生的因果变化。

(8)画无识:不知道。画,终止。

(9)好丑:美丑,指人生的好坏。

(10)共一邱:都要进入坟墓。邱,通“丘”。

(11)何足:哪值得。

(12)异枉直:区别是非曲直。

(13):岂论:哪能考虑。

(14)东陵:《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东陵,不好的人的坟墓。

标签: 临终诗   后汉书   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