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希特勒德国吞并捷克后,确定其下一个进攻对象就是波兰,为此

更新时间:2024-08-13 14:19:21

1939年3月,希特勒德国吞并捷克后,确定其下一个进攻对象就是波兰。为此,希特勒批准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计划于9月1日进攻波兰,目标直指波兰的盟国英国和法国。这就表明希特勒将挑起世界大战,其敌人首先将会是英国和法国。不过,希特勒认为要进攻波兰并取得胜利,就要吸取德国在一次大战中的教训,避免两线作战,要争取孤立波兰。所以,当希特勒得知苏联于4月17日正式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的八点建议后,十分不安。他深知,一旦该建议落实,德国将同时处于东西两线对苏和对英法作战的不利地位。因此,希特勒千方百计地破坏英、法、苏结成反德同盟。希特勒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再次制造慕尼黑阴谋,中立英法和苏联,使之在德国占领波兰之时袖手旁观。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一方面,德国表示愿意与英国谈判来解决问题,而英国此时仍未完全放弃绥靖主义政策,对此是求之不得。所以,从1939.5—1939.8,德英进行了秘密谈判,会谈中,双方就瓜分世界市场、划分生存空间、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尽管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作了让步,但由于德英在世界市场和争霸欧洲等问题上矛盾尖锐,双方未能最终达成协议。虽然如此,英德谈判还是分散了英国的注意力,使之对德心存幻想而无法专注于英、法、苏三国谈判,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苏联对英国的不信任,正如英国外交官哈维所言,“这件事很可能使同苏联的谈判受到严重的损害,在这个国家里我们的诚意已不再是无懈可击的而是容易受人怀疑的”。

另一方面,希特勒决定要稳住苏联。5月23日,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曾表示“不管多高的代价,都必须使俄国的中立实现”。到7月份,德国政府看到离发动战争的日期已越来越近,便加紧出高价拉拢苏联。7月21日,德国政府向苏联表示“德国在东方的政策已采取完全不同的方针,根本不存在威胁苏联的问题”,“德国的政策是针对英国的”。8月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驻德国使馆代办阿斯塔霍夫表示:苏德之间从波罗的海到里海的整个空间距离上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建议就划分该地区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签订相应的“秘密议定书”。里宾特洛甫还承诺他愿为此访问莫斯科,以解决苏德关系问题。

这段时间,正好是苏、英、法谈判处于僵局,苏联对谈判基本失去信心的时候,在远东地区。日本和苏联又发生了武装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苏联许诺了如此优厚的条件,既保证其中立与安全,又愿意将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东南欧按“两国完全满意的方式解决”。可以说,英法不愿意给苏联的东西,希特勒却给了它。这些东西无疑对苏联而言是有极大吸引力的。此后,德苏两国迅速靠拢,希特勒与斯大林多次通电表示双方愿意改善关系,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苏德双方终于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有效期为10年。前者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方不得援助第三国。而后者则划分了苏德在东欧地区的各自势力范围。该条约的签署意味着英、法、苏三国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已无可能,而德国则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即中立苏联,孤立波兰,破坏莫斯科谈判。

最后,波兰和东欧小国的竭力阻挠,人为地设置障碍也是谈判无法成功的一个客观原因。众所周知,与德国接壤的波兰是纳粹德国的直接进攻目标,也因此成为了英、法、苏建立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波兰政府出于历史传统原因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只想在德国和苏联之间保持等距离外交关系,只愿接受英法对它的保证而不愿接受苏联提供的保证,更不愿同意苏军开入波兰领土与德国作战。为此,波兰外长贝克曾多次警告英法,反对与俄国合作。他认为,任何包括俄国的安排都会引起德国的强烈反应并导致爆炸性的结果。甚至到了最后时刻,连英法都意识到了形势的危险性,试图劝说波兰政府接受苏联的安全保证,但直至8月20日,波军参谋长告诉英国驻华沙武官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同意苏军进入波兰”。波兰政府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得军事谈判达成协议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宣告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