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之路该怎么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更新时间:2025-03-29 01:56:36


一、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之路该怎么走


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供相关服务,供游客消费,被称为“文化旅游”。近年来,一些民族地区依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交通不便和设施滞后等困难,也阻碍了文化旅游的开发,使之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经济小农化、发展边缘化、村寨空壳化和文化趋同化等倾向。要改变这种倾向,就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文化旅游的开发途径

第一,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是普遍认可的模式之一

民族文化是个性鲜明、风格迥异、色彩独特的精神财富,而旅游的核心价值恰恰是寻求文化差异。因此,活态的文化遗存正是外人渴望了解和体验的。基于这种心理诉求,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必须凸显民族特色,强化地域风情,以产业形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营销方式应以全面展示、任其选择为主,以重点推出、择优消费为辅。让游客获得不一样的享受,消费热情势必高涨。

凸显民族特色还要将民族性与地方性结合起来。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也会产生文化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在文化资源开发中要有跨界意识、协同意识和贯通意识,要尽力将不同民族文化整合起来,共同彰显民族特色。

第二,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报告,2014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旅游人数略有增长,可是门票收入却大幅下降。那么,游客都去哪儿啦?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然在首选之列。可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大都以自然形态溶解在日常生活中,浮光掠影地走走看看不难,而参与体验则比较困难。因此,旅游产品必须优化结构、创新形态,做到品质精良、适销对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伊始就要将其打造成为休闲娱乐型和体验参与型,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操作层面则要做到吃住有家庭旅馆,购物有手工作坊,娱乐有自发歌舞,节会有集体活动,等等。

转型升级要依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内生潜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第三,民族地区开发文化旅游必须高度重视品牌效应

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是必由之路,民族文化的品牌就是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国家级品牌。商品品牌是商场制胜的法宝,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这些“活”在民族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品牌,是民族文化的光荣和骄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就在,民族的精神家园就在。因此,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走品牌发展之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擦亮品牌,捆绑营销。同时,还要实施品牌扩张,拉长产业链。

文化旅游的孵化空间

第一,规模小微化

民族地区以村寨为载体的文化旅游,资源有限、空间有限,不宜贪大求强,最宜小而精、微而良。目前,“公司+农户”的模式较为流行,可因地制宜,尝试运作。

第二,空间本土化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就地取材,服务就地展开。本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土是特点,也是卖点。立足本土才能实现调整和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使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

第三,结构立体化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孵化空间是一个点、线、面的立体组合。负责接待的一家一户是点,服务(包括组织领导)是一条线,而产品则由几个方面组成,如风俗展示、人生礼仪、歌舞演艺和庆典仪式等。这些项目只有依靠一条龙服务保障实施,游客的个人活动和集体行为才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进行。点线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彼此互动、有机结合,主客双方才能各得其所,实现双赢。

第四, 关联广泛化

文化旅游的孵化空间是开放的,具有很高的关联度,综合带动性很强。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尤其需要拓展关联空间,密切相关行业。目前,与金融和科技嫁接融合是当务之急。只有左右逢源,才能“一业兴,百兴旺”。

原标题: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发之路该怎么走?

(责编:翟新颖)


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出来了六大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民族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潮之一,应提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部门,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实现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
(2)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客观需求相比,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需要依靠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3)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统筹的规划、分期实施。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4)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点) 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6)大力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要更新旅游宣传观念,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来源: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标签: 旅游开发   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