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杭州萧山,一小伙突然对母亲说我去贵州旅游了,不料,竟一去不回
更新时间:2025-04-23 09:55:26
2009年杭州萧山,一小伙突然对母亲说: “我去贵州旅游了”。不料,竟一去不回,父母催促其回家,他却说:“我要在这待一年,谁料,这一待就是15年!
这位小伙叫杨明,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外贸行业,在迪拜工作,月入过万。
一次偶然,杨明在网上得知,西部山区孩子的教育现状,他内心蹦出一个声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就这样,杨明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远赴贵州黔西支教。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临行前,他告诉母亲去贵州旅游。
到达贵州之后,杨明发现这里远比想象中还要艰苦。
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两条腿走;
学校是一间2层楼高的破旧水泥房,没有电铃,上课靠敲铁片;课间活动,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只有玩沙包和滚铁环。
他和另外一位支教老师挤在一个杂货间,做饭、工作、睡觉都在这里完成。
更糟糕的是,那年山里干旱,吃水不便,凌晨4点就得走很远的路去地下溶洞挑水喝。
一年支教结束,老师们陆续离开。学生孩子却抱着他,含着泪不撒手:“真想您一直教我们,到初中、高中、大学。”
杨明听后泪眼朦胧,毅然决定留在景山小学继续教书。
观音洞镇是贫困镇,景山小学距离镇上有4公里山路,杨明每个星期去一次镇上,采购一周的食材。
2018年3月,两个贫困村联合开了新幼儿园,杨明又一次主动请缨,申请到贫困村任教。
那里条件差,离镇上更远,没有老师愿意来,他一个人在幼儿园,每天往返近30公里,守护村里的十多名幼儿。
这期间,杨明考上了公费研究生,可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把录取通知书压在箱底,再次选择了留下,去了更加贫困的地方任教。
杨明每天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批改完作业以后,再打着手电筒到学生家里去做家访。
有些孩子上学要走2小时的山路,无论刮风下雨,天没亮就要打着手电筒出发上学;有些孩子因为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很多学生和家长想要放弃学业。
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他一遍遍的做家长、学生的工作,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生活用品和文具。
得知家长干活很晚才回家,他就每晚给孩子们辅 导完作业,再一个个送回家。
多年来,他以一己之力承担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经常要备课到后半夜,也因此落下了一身毛病。
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去支教,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16年?”
他说:“在孩子们的小时候种下一颗种子去滋养它,时间久一点呢,他就能发芽开花,这是我的初心。”
十余年来,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当地15所学校。
杨明的事迹被许多媒体报道,父母也知道了儿子在贵州乡下的事迹。
“之前只告诉他们我在当老师,问工资我就撒谎,问在哪我就说离贵阳不远。”杨明以为父母会责备,可是父母只是心疼地说:“要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对待。”
由于常年在山区奔走家访,杨明患上脚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每一次抬脚都是锥心的疼,但他记挂着孩子们,从未放弃。
不畏山高路远,严寒酷暑,他坚持挨家挨户家访,足迹遍布30余个山村。
有次家访结束后,一个学生的奶奶拿出一双毛线鞋,颤巍巍递给杨明,说道:“杨老师,这双鞋是我织的,一定合你的脚,你身材就像我儿子一样,他,也不常回家……”
那一瞬间,杨明热泪盈眶,大部分时间,他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有时候一年只回一次家。
他用爱温暖着淳朴的孩子,而孩子和家长也深深的暖着他。
看似普通的毛线鞋,承载着无尽的深情厚谊,更加坚定了他的教育之路。
他曾多次荣获模范称号,提起荣誉,格外谦逊:“我听过更感动的故事,有很多让我敬佩的老教师,他们也是激励我留下来的原因。”
如今,杨明已是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校长,这里的学生多为苗族,在山乡的这些年,杨明接触到了毕节特殊的民族文化。
他发现孩子们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便决定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杨明设定了“人人会刺绣、蜡染、芦笙”的目标,将非遗融入课堂。他带领学生创作出苗族蜡染刺绣《苗韵·薪火》,这一作品被杭州亚运会博物馆收藏。
从繁花,到山下;
很多人想过,但他做了;
很多人来过,但他留下了。
16载青春,从青丝到白发,从月薪过万到清贫支教,杨明诠释了“教育公平”的重量。他的故事,是一盏照亮深山未来的明灯。
现在,杨明老师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也选择了教师岗位,因为他们始终记得,杨明老师在他们心中播种的那颗希望的种子。
来源:抖音
#春日打卡生活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