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周年间兖州至长安官道行记**
更新时间:2025-04-29 15:11:37
**唐武周年间兖州至长安官道行记**
**一、路线总览**
武周时期(690-705年),从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区)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官道,是连接中原与关中的交通命脉。全程约1100里(唐里),需经河南道、都畿道及京畿道,沿途穿越平原、山地与河谷,历时约20日。以下为具体路线及新旧地名对照:
1. **兖州曹州(今山东菏泽)**:向西南行180里,经瑕丘(今兖州)、任城(今济宁),沿泗水西岸至曹州。
2. **曹州汴州(今河南开封)**:西北行240里,过考城(今民权)、襄邑(今睢县),抵汴州。
3. **汴州郑州(今河南郑州)**:西行200里,经中牟,渡汴水至郑州。
4. **郑州洛阳(神都,今河南洛阳)**:西行280里,经荥阳、虎牢关,沿洛水抵洛阳。
5. **洛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行300里,经新安、渑池,穿崤函古道至陕州。
6. **陕州潼关(今陕西潼关)**:西行180里,沿黄河南岸,经桃林驿抵潼关。
7. **潼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行200里,过华州(今华县)、渭南,终抵长安。
---
**二、沿途风景与关隘**
1. **兖州至曹州:鲁地文脉**
- **瑕丘孔庙**:兖州城北孔子讲学故址,武周时仍为儒生朝圣之地。
- **泗水秋风**:曹州段泗水两岸杨柳成荫,秋日水波澄澈,文人多泛舟吟诗。
- **定陶汉墓群**(曹州西):汉代诸侯陵寝,唐时已被视为古迹,土丘连绵如小丘。
2. **汴州至洛阳:中原腹地**
- **汴州大相国寺**:武则天扩建的皇家寺院,商旅多在此歇脚礼佛。
- **虎牢关**(郑州西):峭壁夹峙洛水,李世民曾在此大败窦建德,唐时设烽堠戍守。
- **洛阳龙门石窟**:武周崇佛,龙门卢舍那大佛于此时竣工,商旅常绕道参拜。
3. **崤函古道至潼关:天险锁钥**
- **崤山南北二陵**:古道两侧山势险绝,曹操曾叹“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辔”。
- **陕州羊角山**(今三门峡):黄河急转处,传说大禹斧劈三门,舟楫多泊此避险。
- **潼关十二连城**:武则天为防突厥重修关隘,城堞依山而建,俯瞰黄河如带。
---
**三、兖州的战略地位**
1. **经济枢纽**
兖州地处泗水与汶水交汇处,武周时漕运发达,江淮粮赋经泗水北运,部分转陆路至洛阳,是神都“东粮西输”的关键节点。当地盛产绫绢,贡品“兖州镜花绫”专供宫廷。
2. **军事屏障**
作为河南道东部治所,兖州控扼泰山以南平原。武则天登基后,为防李唐宗室山东起事,特设兖州都督府,屯重兵震慑青齐豪族。
3. **文化象征**
兖州邻近曲阜,儒生常聚此论经。武则天为淡化李唐尊儒传统,敕令兖州广建佛寺,但民间仍以“邹鲁圣地”自居,暗藏对武周改制的不满。
---
**四、兖州与长安的互动**
1. **官员迁转**
兖州刺史多由武则天亲信担任,如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曾短暂督兖州,后调任洛州司马,体现兖州作为“近畿跳板”的地位。
2. **物资输送**
每逢关中饥荒,长安太仓多调兖州仓储接济。据《唐会要》载,圣历元年(698年)山东大熟,兖州一旬内发粮船百艘溯黄河西上。
3. **情报传递**
官道沿途设“都亭驿”“潼津驿”等46处驿站,兖州急报可八日抵长安。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反叛军情即经此路疾传神都。
---
**五、行路体验与时代印记**
若一名武周官员沿此官道西行,必持铜制“传符”通关。晨间离兖州时,可见漕船满载吴盐楚米;过汴州则闻胡商驼铃;至洛阳需拜谒明堂,感受武周“以洛代长”的政治气象;及入潼关,关吏验牒文后,方知已入“天子脚下”。一路所经城邑,佛寺金顶与儒祠青瓦并存,正是武周王朝儒释杂糅的缩影。
这条官道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维系武周政权合法性的纽带——它将山东士族的财力、江淮的物产与关陇的武力串联,支撑起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统治宏图。千年后,古道遗迹虽湮,但其承载的帝国气象,仍沉淀在沿途的黄土与碑刻之中。
标签: 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