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周围好玩的景点推荐(景山∣那个把故宫尽收眼底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3-04-21 13:10:18
古都北京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不过有一个地方,虽然也是堂堂的皇家身份,鼎鼎大名,可游客涉足不多,这便是景山。
景山远望
景山的看客少,不是因为它不值得看。景山与故宫虽仅一街之隔,但可能是因为故宫太大了的缘故,逛了一天的人们,好不容易踏出神武门,大都没啥体力再登山了;就算是有精力有兴致,往往时间也不够了。
只有登上了景山的人,站在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高点的万春亭上,享受着大北京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那种心情舒畅,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必须到此一游!
故宫南望
北海西望
景山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南边是故宫,西边是北海,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宫后苑。元代时,景山叫“青山”,其实是座不大的小山包,为大内后苑的一部分。因为位置在皇宫的北边,形成一道自然屏障,所以也叫“镇山”。
到了明代,在元故宫废墟上新建皇宫,开挖护城河、太液池、南海,泥土就堆积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今日所见的五连峰的景山,并改称“万岁山”。明初时,为了防备元军残部包围北京,切断能源供给,在山脚下堆了不少煤,“煤山”的别称就此传开,直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才改用“景山”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景山的叫法,源自《诗经》。“景”字在这里意指高大。
《诗经》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的诗句。
今日景山的平面布局,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万岁门(正门)、绮望楼、山上的五方亭(由东至西: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宝坊、砖城门、寿皇殿建筑群。
寿皇殿建筑群东侧有永思殿建筑群(不对外开放。主殿已不存),东南侧有观德殿建筑群和护国忠义庙(关帝庙);山下东南侧还有寿皇亭。
景山的最北面,位于寿皇殿建筑群的东、西两侧,还有兴庆阁和集祥阁(均不对外开放)。
由于有山阻隔,实际游览起来并不是这个顺序。
万岁门正面和景山前街
万岁门背面(南望故宫神武门)
如今的景山,第一道正门是万岁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朝南,正对着故宫神武门。
清末的万岁门(自北上门内北望)
但是在1956年以前,景山的正门是万岁门南面的一座更加雄伟高大的建筑——北上门。北上门曾是从北面进出皇宫的必经之路。
在明清时期,紫禁城北护城河外沿,从东到西,以北上门为中心,两侧挨着内皇城墙沿线一带,聚集着很多官署衙门和市井店铺,这个区域正好处在紫禁城和景山禁苑之间,是护卫皇宫的缓冲地带。皇帝外出后如果要从北面回宫,必须先从北上东门或北上西门进入,再经过北上门,从玄武门(神武门)回宫。出宫的路径则反过来。北上门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民国时的北上门
北上门也是面阔五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但体量却要比万岁门高大得多。从照片上看,那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殿宇。有学者考证,它的前身,是金代的紫宸门,在北京中轴线和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故宫神武门北面,三座黄琉璃瓦屋顶的建筑,由远至近,依次为:北上门、万门、绮望楼(摄于民国时期)
然而,无限惋惜的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拓宽市政道路,处在故宫神武门和景山万岁门之间的这座高大的北上门,连同东西两侧一溜各五十楹官房和墙垣一起,被拆除了。
排在它后面的万岁门,就成了景山的第一道正门,而北上门连同两侧官房、内皇城墙垣的位置,被拓为了今日的景山前街。所以,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还不低。
曾有人呼吁在原址上重建北上门,恢复连接紫禁城与景山之间的这一关键枢纽,再现金、元、明、清以来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演变,地上车辆可改从地下穿行。
今日故宫神武门前已不见硕大的北上门, 小个头的万岁门成为景山的第一道门
进了万岁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绮望楼——
一座两层的黄琉璃瓦重檐卷棚歇山顶楼阁,上下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上方高悬满汉文“绮望楼”匾额。上檐单昂三踩斗栱,下檐单昂五踩斗栱。前出廊,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如今正在大修。
绮望楼
明代时,这里曾是一座山前殿。清乾隆十五年(1750),前明的山前殿被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这座绮望楼,供奉孔夫子的牌位。
景山园内,山上山下古树参天,很多是有着两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槐、古柏和古白皮松。
登上景山的五连峰顶,自东到西,蜿蜒坐落着五座造型别致的景亭,合称五方亭。
早在金、元、明三朝时,山上就建有辉煌的建筑。
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明代时,这里曾建有毓秀亭、寿春亭、长春亭、集芳亭、会景亭五亭。
万春亭远望
今日的五方亭中,位于中峰最高处的那座是万春亭,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明代建筑基础上所重建,平面为正方形,黄琉璃瓦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高17.4米,内外32根金柱,占地面积292.4平方米。
亭内原供奉着五方佛之一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的鎏金铜造像,遗憾的是在上世纪的十年浩劫中被红卫兵砸毁。如今的贴金铜佛并非清代原物,而是1998年重铸的。
民国时,万春亭曾经过落架大修。
1934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二人合写了《修理故宫景山万春亭计划》一文,刊登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上。文中对万春亭的现状、建议维修的部位、维修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说明。
如对于屋面瓦脊的修缮,他们建议道:
“屋面除东北角三层之檐,于拆卸后,照旧式重盖外,其余各部,因年久失修,间有屋面凸凹不平,及脊兽瓦件,歪斜破裂,或残缺不全者,宜搜配旧瓦,或向赵氏琉璃窑配制,恢复旧状。又宝顶遗失盖板,恐日久雨水渗入,致雷公柱腐朽,应补装水泥盖板。”
在万春亭的东、西两侧不远处,分别坐落着两座绿琉璃瓦黄剪边的重檐八角攒尖顶亭,遥相呼应。东面的一座是观妙亭,西边的一座是辑芳亭,均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明代建筑基础上所重建。
两亭各高14.2米,占地 11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彩画完全相同。观妙亭内原供奉着东方阿閦佛(不动如来佛),辑芳亭内原供奉着西方阿弥陀佛,均为鎏金铜造像,可惜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掠走。
观妙亭
辑芳亭
再往外延伸,东西两侧还有一对相对而建的景亭,各据一方,均为蓝琉璃瓦紫剪边重檐圆形攒尖顶,东面的一座是周赏亭,西边的一座是富览亭,各高11.3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彩画也完全一致,也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明代建筑基础上所重建的。
周赏亭内原供奉着南方宝生佛,富览亭内原供奉着北方不空成就佛,两尊鎏金铜佛造像均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被八国联军劫去。
周赏亭
富览亭
今日的五方亭,门窗完整,油饰一新,看得出是经过了精心的修缮和维护。但凡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过景山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山上的亭子,除了万春亭,基本上都只有柱子,没有门窗。其实,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前,五方亭上也是门窗齐备的,当年拍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种变化。
清末时的景山(Edward Bangs Drew摄于1892年)
清末时的景山(日本人摄于1898年)
上面两张拍摄于19世纪末的照片中,山上亭子的门窗清晰可见,这说明大约在1900年以前,景山上的五方亭整体状态基本完好。
但随着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驻扎在景山,山上亭子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图为驻扎在景山内的沙俄军队兵营
被八国联军毁坏的景山围墙
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在绮望楼前,山顶万春亭上插着占领国的旗帜
景山观德殿外墙随墙琉璃门前的沙俄军队
美国地质学家Thomas Chamberlin在1909年5月拍摄的景山,亭子上已不见门窗
1909年 左图为观妙亭 右图为周赏亭
民国时期和20世纪末拍摄的景山亭子
从上面照片可以看到,经过八国联军的掠夺破坏,到1909年时,山上亭内的门窗和铜佛造像已不见了踪影。这种情况,在整个20世纪的一百年间都没有什么变化。今日亭上朱漆描金的门窗,是在2005年以后才陆续补做上去的。
山脚下东侧,立有两块石碑,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这里便是明末思宗崇祯皇帝自缢处。
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感江山已去,3月19日偷偷溜出玄武门(神武门)逃进景山,在观妙亭下的一棵歪脖槐树上“殉国”。
明思宗殉国处
如今这棵树早已不是当年的那棵树。在上世纪十年动乱中,那棵老槐树被红卫兵当做“四旧”伐除。今天所见的这棵老树,是九十年代从建国门一带移植过来的。
左: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文 右:明思宗殉国处碑文
旁边的两块石碑分别是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前面有围栏者)和明思宗殉国处碑,前者为清末三位翰林合作而立,傅增湘撰文,潘龄皋题额,陈云诰书丹;后者为故宫博物院在1930年敬立。
寿皇亭
绕过明思宗殉国处,没多远就看见了寿皇亭。这是一座孤立的卷棚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柱间没有门窗,上悬倒挂楣子,下有低矮的坐凳,下面用青砖代替了楣子。这里在金、元时期就曾有建筑,到了明代,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建起了寿皇亭,皇帝曾在亭中观赏臣子们射箭。
《明季北略》有载:
“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
清代时,寿皇亭已不存。建国后的1956年,在原址上重建了现在的建筑,成了游人休息的落脚处。
沿着路径再往前走,在山下正北不远处,只见东、南、西三个方向,三座巨大的九举牌坊高耸而立,这里就是宝坊了,位于寿皇殿建筑群的最前方,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座宝坊均为四柱三间九楼式,面阔16.2米,黄琉璃瓦庑殿顶,墨线大点金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原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所建,后经多次修缮,曾经的金丝楠木梁柱,如今被替换成了混凝土水泥柱。
三座宝坊的四柱均坐落在雕有神兽的石质须弥座上,柱子两侧还加有戗柱
三座牌楼规制相同,上有坊额,全部为乾隆皇帝御笔。
南牌坊北面题:“昭格惟馨”,南面题“显承无斁”。
西牌坊东面题:“旧典时式”,西面题“世德作求”。
东牌坊西面题:“绍闻祗遹”,东侧题“继序其皇”。
宝坊的正北,是寿皇殿宫墙的南大门,即砖城门,为一正门两便门的形式。中间的正门是一座拱券式三门道随墙牌楼门,黄琉璃瓦庑殿顶,单翘单昂五踩琉璃仿木斗栱,中间的门道略高,供皇帝通行;两侧的门道供后妃及文武大臣通行,两边的便门供随从人员使用。
砖城门正门(正面)
砖城门正门(背面)
门前东、西各立有一尊石狮,威严端坐于须弥座之上。
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蹲坐在须弥座上
进了砖城门,东西两侧分别是神厨和神库,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为寿皇殿祭祀时制作和存放祭品的地方。
神库
神厨和神库的南面,还各有一座井亭,亭内各有一座水井。
井亭
砖城门的南面正对着寿皇门。这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庑殿顶的高大殿宇,建在围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八级台基上,中间有双龙戏珠御路。重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金龙和玺彩画,垂脊上走兽7只。从建筑规制看,等级相当高。原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可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用电失火,整座建筑全部烧毁。
复建的寿皇门(戟门)
今日所见的寿皇门是毁后重建的。门前东、西两侧还各立有一尊石狮,但从石雕的风格手法和细腻程度上看,明显不如砖城门前面的那一对,是否为后来补做的,未可知。
寿皇门正、背两面,东、西两稍间均可见成排摆放的冷兵器
由于寿皇门的正、背两面,东、西两稍间均立有两排兵器,所以也称戟门。
过了寿皇门,迎面就是寿皇殿。寿皇殿是景山的主体建筑,仿照太庙的规制而有所简缩,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栱,梁枋金龙和玺彩画,建在十二阶须弥座台基之上。
寿皇殿
殿前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上有铜炉四尊、铜鹿两只、铜鹤两只,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杆,中间有双龙戏珠御路,从地面直通上面的月台。
寿皇殿
殿内供奉自康熙至光绪八位清代皇帝的龛位、画像和遗物,其位次排列,延续了始于周代的昭穆格局。
寿皇殿内景
左图为雍正的龛位,匾曰“对越在天”;右图为乾隆的龛位,匾曰“同天光被”;均为嘉庆御笔
清代自雍正元年起,寿皇殿开始供奉康熙皇帝御容。至乾隆元年,又置雍正皇帝圣容。此后,供奉历代皇帝圣容成为清代皇室定例。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又下令,在皇帝谒陵、巡幸回銮后,均需亲至寿皇殿行礼。
殿内八位清代皇帝的龛位次序:同治、道光、乾隆、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光绪
寿皇殿在明代时就是祭祀场所,但体量较小,位置在今址的东侧。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了供奉雍正御容,以示尊崇,乾隆皇帝决定拆除明代寿皇殿,改在今址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
从《明皇城图》中可知,当时的寿皇殿不在中轴线上, 而是位置偏东,规模也不大。
乾隆十四年(1749),仿太庙规制,开始重建寿皇殿,不仅使这处清代皇室内庙得以正式设置,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寿皇殿的等级和地位。
清代寿皇殿建筑群模型
寿皇殿建筑群平面图
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十五日,新的寿皇殿建成。《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百六十四载:
“丙辰(十五日)。重修寿皇殿告成,供奉列祖列后圣容。上躬诣行礼。”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日本、法国和俄国军队闯入景山,盗走了寿皇殿内的文物。
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将校军官在寿皇殿前
乾隆十四年时被拆掉的明代寿皇殿诸建筑,木料等建筑材料并没废弃,而是迁移到了北新桥外的雍和宫。今日雍和宫内的万福阁,就是明代景山寿皇殿内供奉牌位的殿堂,而雍和宫内的法轮殿,则是明代景山寿皇殿万福阁前的祭祀殿堂。
左图:雍和宫万福阁 右图:雍和宫法轮殿
寿皇殿前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用来存储寿皇殿内的陈设物品和祭祀礼仪用的乐器。
前出的月台东西两边,还各建有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碑亭,亭内竖立着七米多高的石碑。两通石碑分别用满文和汉文雕刻,详细记述了重建寿皇殿的理由、经过和意义。朝南一面刻着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重建寿皇殿碑记》,朝北一面刻着《乾隆十五年五月初十日内阁奉上谕》。
碑亭
碑亭内的石碑
寿皇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朵殿,东侧的是衍庆殿,西侧的是锦禧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金龙和玺彩画,前有廊,台基的东、南、西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内存有爱新觉罗族谱玉牒。
衍庆殿
锦禧殿
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民国政府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寿皇殿内供奉的帝后画像曾作为展品。1929年(民国十八年) 的双十节,寿皇殿首次对公众开放。
寿皇殿建筑群东侧的南半部,还分别坐落着永思殿、观德殿和护国忠义庙等几个独立的建筑群落。
永思殿本是寿皇殿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帝、后灵柩均在此停放。主殿永思殿因年久失修,在民国年间被迫拆除,今已不存,仅前面的永思门和东西配殿尚存,但不对外开放。
观德殿也是自成一院。在明清时,这里是皇帝观看臣子射箭的场所。最南边是一座随墙琉璃院门,进了院门,正对着一座五开间黄琉璃瓦硬山顶的建筑,这就是观德门。虽然算不上景山内的主体建筑,但板门朱漆金钉,九横九纵,宣示着最高的等级。
观德门
朱漆板门,门钉九横九纵
穿过观德门,迎面的就是正殿观德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梁枋饰龙草和玺彩画,殿内金龙井口天花。
观德殿东、西两侧可见两座配殿。北面还有后殿,但未对外开放。
观德殿正殿
观德殿正殿
观德殿内梁枋饰龙草和玺彩画,金龙井口天花
紧邻观德殿的东边,还有一座面积不大的护国忠义庙(关帝庙),前后两重院落,目前只开放了第一进院落。最前面的是拱券式琉璃砖构山门,与观德殿外墙的随墙琉璃门开在同一面红墙上。
护国忠义庙山门
正对着的主殿为两连房,前面卷棚顶,后面硬山顶。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配殿。
两连房的主殿,前面卷棚顶,后面硬山顶
在寿皇殿建筑群最北边的东西两侧,还建有两座规制相同的建筑,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一座是位于景山公园东北角的集祥阁(明代为景明馆),一座是位于西北角的兴庆阁(明代为万春楼),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四角攒尖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带回廊。底楼为砖石结构,南北两侧均有石拱券门。两座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东西角楼的态势。两阁现均不对外开放。
左图:兴庆阁 右图:集祥阁
景山曾经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后苑,是明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数百年来一直是普通人的禁地,直到1928年才正式对国人开放,成为北京城内中轴线上的一处不可替代的供人们登高眺望京城全景、休闲游览的市政公园。
景山公园雪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