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可邑小镇(弥勒 旅游小镇)
更新时间:2023-08-15 00:53:29
点击标题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快乐的地方”。景区掩映在森林之中,青山环抱、空气清新、风景宜人。可邑景区共有原住民193户730人,彝族支系阿细人占99.6%,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也是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斗牛、阿细摔跤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随着云南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弥勒交通区位优势的凸显,可邑小镇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将打造成为以“狂欢的阿细跳月、神秘的阿细祭火、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寨门入口景区:景区主入口,包括停车场、公厕、游客休息中心、售票厅、可邑山寨门。热情好客的阿细人民,在山寨大门举行浓重朴实的迎宾仪式,吹唢呐、跨火盆、迎客敬酒、载歌载舞。
密枝山景区:寨门入口左侧的原始森林之中,蜿蜒曲折的神秘栈道,俊美的自然风光,种类繁多的树木植被,沁人心扉的天然氧吧,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对歌台、观景亭、祭祀点等全程2公里让人探寻其间、流连忘返。
虎啸山林景区:进入可邑古村道路的左侧山顶,18.2米×7.2米×17米的巨大威猛石虎傲视远方、守卫山寨,宽大的基座四周雕刻着虎的图腾传说。千百年来,居住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细人民,是一个忠实的崇虎畏虎敬虎奉虎的民族,从神话到传说,从敬畏到信仰,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从耍虎舞到崇虎敬虎,从虎历虎星占到绘虎绣虎以及生产生活服装饰品,无处不在的虎文化特征,可谓丰富多彩,数不胜数。虎,是阿细人民的图腾;虎,是阿细人民的力量;虎,是阿细人的象征,可邑人民企盼自己的子孙都像虎一样勇猛果敢剽悍,具有非凡的生存竞争能力。
古村景区:可邑古村已有360年的历史,彝族传统民居、民族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保存比较完整。
走进可邑古村,在民俗博物馆参观丰富多彩的阿细先民生产生活器具和民俗娱乐用品,感悟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在老陈列室观看反映阿细民族故事的微电影;在阿细跳月广场体验观看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大型歌舞表演;在非遗传承四合院领略浓缩着阿细文化精华的《阿细的先基》演出,感受古朴的阿细民族文化;在水景观沿线观赏、购物,欣赏民族摇滚乐队和乡村风情乐队的精彩表演;在可邑大餐厅享用各种风味的彝家特色美食,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饮食文化。
新村景区:“美丽家园”的新村,建筑风格一脉相承,错落有致环绕在山林之中,为游客提供农家乐餐饮、娱乐、住宿等丰富的休闲度假服务,围绕景区有大片的有机瓜果菜地,可尽情体验采摘的乐趣。
整个可邑景区远望群山环抱、林木布阴、万木葱茏,近看老树擎天、石壁如屏、百鸟婉转,自然生态和谐,天造景观奇特,让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陶醉于这一片神秘的“吉祥如意之地”。
旅游TIPS:
可邑村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古朴神秘。
“吃”在可邑——饮食文化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热情淳朴的阿细人十分好客,主餐的一切原料,比如鸡枞、松茸、牛肝菌等山珍,皆长在山中,取自山中,味道纯正、可口并且绿色、天然、生态。阿细羊肉汤锅、阿细卤鸡米线、阿细骨头参、阿细八大碗等特色风味小吃更是令游客垂涎三尺。
凡是来可邑旅游观光考察的客人,只要一进寨门,就得跨过一个用清香叶点燃的火塘,以驱除邪气,永保平安。这时,彝家人就会在门口,吹响长号、唢呐,弹起大三琴,载歌载舞;跨过火塘的客人,需要接过由盛装的彝家姑娘小伙敬上的美酒,一饮而尽。
但是,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阿细人的“敬酒歌”。在客人正式入酒席时,好客的彝家姑娘小伙要向来客敬“三道酒”。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因此,唱“敬酒歌”时,必向客人唱三首,这也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
“穿”在可邑——服饰文化
服饰在功能上不仅仅可以用于御寒,还是某种文化的局部彰显。阿细男子服饰在款式上与撒尼男子无异,麻布短褂做工比撒尼短褂精细。
阿细妇女头戴用花布扎成的彩色包头,彝语叫“鲁都”。包头额头部的上方用银币或琉璃珠做装饰,发辫的根部饰以白色的贝壳,彝语叫“依么拖育”。
双耳坠银耳环或耳坠。身穿蓝白相间或青布做成的紧袖右衽长衣,长衣前幅不及膝,后襟过膝与裤管相齐。领口、边角多用丝线滚边。衣袖下半节用青布相衬。手腕戴银手镯。腰系一块小围腰。老年妇女背披山羊皮,下穿长及小腿的黑色窄裤角。脚胫上扎一圈黑色发圈。脚穿自制稻草鞋。出门访友或上山干活时老年妇女喜欢用头抵背棕叶网兜。年轻姑娘则喜欢配挎小巧玲珑的青布小花包。
“住”在可邑——民居文化
中国人十分讲求“家”文化,而民居风格恰恰是“家”文化的外显和反映。可邑村的民居类型有土木结构式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式传统民居及砖混结构非传统民居3种,其中土木结构传统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保留的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地基、选向址、选材料、锯圆木、竖柱、进新房等过程。
“学”在可邑——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在听觉上的反映,也是人们彼此沟通交流的媒介。可邑村民一般操彝族阿细支系语言,村中有少数的汉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操彝语,便于交流。彝族妇女多半不讲汉语。同时,阿细跳月是阿细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突出了阿细音乐中特有的“135”核心韵律,每一句弦声笛韵都能对译成完整的阿细五音节句式。
“乐”在可邑——民俗文化
①节日
可邑村的节日文化多姿多彩,尽显彝族阿细人的粗犷、豪放的秉性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密枝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到密枝山树林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龙活动,也称“密枝节”。祭密枝林是彝族祭祀祖先的一种特殊仪式,可邑村在阿细人中是最后祭祀的,因为这里的龙是龙的头。祭祀完毕,男女老少都要尽情狂欢,吃、喝、跳月。
祭火节: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可邑村的祭火日是在农历二月十二,以示及早把火妖驱逐,避免火灾,同时迎来新的火神和光明温暖。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阿细人就要杀鸡宰牛,准备丰盛的饭菜。白天,阿细人就要举办盛大的斗牛、摔跤比赛;晚上,男女老少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熊熊的篝火尽情狂欢。
演出:每天有阿细跳月、舞蹈、山歌等表演,还有游客参予互动的体验节目。
②婚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阿细人的婚俗,更是妙趣横生。阿细伙子和姑娘在山上放牛羊时对山歌相互认识后,约定日子一起跳大三弦,在跳舞当中边跳边选自己的心上人,眉目传情、表达心愿,跳完后,小伙子主动上前“拖”姑娘回家,互相衷情,缠缠绵绵约定终身大事。第二天,小伙子领姑娘上山找一捆柴火背回见男方父母,若男方父母同意,则指定地点堆放柴火,若不同意,则不指定地点,好言劝说背回山里;男方同意后,第三天,姑娘领伙子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亲事,则抬板凳给伙子坐,并抽水烟筒,后拿出木水桶叫小伙子把水缸挑满,这门亲事就算成功了。这就是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
③宗教
宗教是一个充满神秘、令人敬畏的领域。彝族毕摩(祭司)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者,是以专事祭祀活动为主要职业的彝族传统知识分子,亦是彝族文化的活的载体。毕摩通晓彝族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宗教文化,是彝族文化的传人。
④体育
体育是承载人类身体所焕发的美感与力感完美结合的一项活动。可邑村村民十分热衷于体育活动,至今仍流传着大量的体育活动项目。它们有些是源于生产劳动的,有些则是源于古代部族战争,也有源于宗教祭祀的,各有各的渊源,但是阿细人热爱运动的事实却是无法掩盖的。目前广为流行就要属摔跤和斗牛。摔跤和斗牛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第一天全村男性村民不论老幼,以户为单位抱大公鸡祭山神庙,祭毕在山神庙前的空地上野炊。第二、三天在村里专门的摔跤场和斗牛场进行激烈无比的对决,赛前要进行专门的祭祀活动。此外,每逢年节或农闲,集中村民开展一些文艺表演、篮球运动会等是村民喜爱的娱乐活动。
阿细跳月(图片来源:今日中国)
民族风情浓郁
①“阿细跳月”
“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心动脚底痒”。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庆祝丰收和胜利时的一种舞蹈,其节奏欢快鲜明,动作粗狂豪放,令人随之而歌、伴之以舞,震撼心灵,为世人所叹绝。阿细跳月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民间集体舞蹈,曾跳到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大众喜爱的舞蹈。关于阿细跳月,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舞蹈。
②阿细刀叉舞
这是阿细民间的一种舞蹈,由古时候狩猎归来或战争胜利后举行庆贺活动而演变而成,表达阿细人在收获或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③阿细霸王鞭舞
又叫阿细金钱棍舞,霸王鞭由古时候战争中的一种武器演变而成。阿细霸王鞭舞用金钱棍作道具,由十人以上组成,其节奏鲜明、舞姿变化频繁优美,表达了阿细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表演中再配以幽默、诙谐的动作,表达阿细人不屈服艰苦环境、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精神。
(本文来源:新浪云南微生活)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各位小伙伴,红河旅游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帅哥美女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
719462128@qq.com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