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南方红军纪念馆听老物件讲那过去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4-26 02:09:49

大余南方红军纪念馆:听老物件讲那过去的故事

现在看到的的繁荣,都是前辈的付出才换来的,看完久久心情不能平静

去年秋天回江西探亲,顺路去了趟大余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原以为就是个普通红色景点,没想到那些会"说话"的老物件,愣是让我这个90后在展厅里红了三次眼眶。

刚进馆就被玻璃柜里半截黑乎乎的皮带拽住了脚步。讲解员说,这是项英、陈毅带的队伍在山里断粮时煮过的皮带。我凑近看,皮带扣上还留着几道深深的牙印。突然想起爷爷总说他们小时候饿急了啃树皮,原来真不是夸张。旁边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仰着头问:"叔叔,皮带汤好喝吗?"我鼻子一酸——当年喝汤的战士,好些人年纪还没我大呢。

转过拐角,老李家的土灶台把我带回了现实。竹编的蒸笼、豁口的粗瓷碗,和老家厨房里的一模一样。可仔细看,灶台底下居然藏着夹层!讲解员演示怎么把情报塞进掏空的竹扁担,我忽然明白太奶奶当年为啥总说"送饭的箩筐比枪杆子金贵"。这些沾着烟火气的日常物件,原来都是保命的法宝。

最让我破防的是烈士墙前的留言本。泛黄的信纸上,22岁的游击队员写给未出生孩子的信里说:"要是能摸摸你的小脸该多好"。现代人用便利贴写的回信贴了满墙,有中学生画的卡通红军,有大学生拍的校园樱花,还有个小朋友歪歪扭扭地写:"我现在每天都能吃饱饭"。玻璃展柜里的钢笔和墙上的彩色便签,就这样隔着八十年光阴默默对话。

二楼拐角的"游击战术体验区"挤满了孩子。几个初中生围着电子沙盘吵吵嚷嚷:"这里该派侦察班!""不对,应该声东击西!"看着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我想起爷爷常念叨的"革命火种代代传"。现在的小孩虽然没挨过饿,但那股子机灵劲,倒真像当年的"红小鬼"。

临走前在文创店买了盒"游击干粮",其实是芝麻糖。嚼着甜滋滋的糖块,看着窗外苍翠的油山,忽然懂了陈毅元帅《梅岭三章》里那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那些睡山洞、嚼草根的年轻人,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代人能安心吃糖么?

回城的班车上,前排大妈手机外放着广场舞曲,后排学生在讨论国庆去哪玩。夕阳把纪念馆的轮廓镀成金色,像枚纽扣系在青山的衣襟上。这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特效,但老灶台、旧皮带、发黄的信纸,都在悄悄告诉你:所谓英雄,就是咬牙挺过今天,让你我能笑着过明天的普通人。